郑儒君
- 作品数:37 被引量:28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巴林特小组活动在促进肿瘤科护士心理健康中的效果探讨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通过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探讨其在促进肿瘤科护士心理健康中的效果。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对63名在岗护士开展了一系列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巴林特小组活动前后采用"华西心晴指数"量表对在岗护士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63名肿瘤科护士在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前后"华西心晴指数"评分除年龄41岁及以上、职称为护士和主管护师及以上的无差异外(P>0.05),其余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活动能缓解肿瘤科护士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躯体不适症状,改善人际关系。"华西心晴指数"量表,简单易懂,能帮助快速测评、筛查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余春华李俊英郑儒君刘珊珊
- 关键词:肿瘤科护士心理健康
- 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疼痛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7
- 2012年
- [目的]以了解我国医务人员的疼痛管理现状,为今后的疼痛管理培训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取便利抽样调查研究方法,应用2008版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KASRP)中文版问卷对我国4省1自治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817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对KASRP问卷的平均回答正确率为50.26%;有81.27%的医务人员从未接受过疼痛管理培训或继续教育;医生对问卷回答的正确率高于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P<0.05);西北地区的医务人员对问卷回答的正确率低于西南、华东、华南医务人员(P<0.05);疼痛科的医务人员对问卷回答的正确率高于肿瘤科、内科、外科及其他科室医务人员(P<0.05);接受过疼痛培训的医务人员对问卷回答的正确率高于没有接受过疼痛培训的医务人员(P<0.05)。[结论]近年来我国医务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肿瘤科、内科、外科及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特别是西北地区医务人员,专科学历的医务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仍亟待提高。
- 郑儒君符琰段迎闫锴李俊英
- 关键词: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
- 肿瘤患者留置PICC期间的社会支持状况调查
-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留置PICC期间的的社会支持状况,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肿瘤科200例留置PICC的住院患者。使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肿瘤患者留置PI...
- 岳志瑛郑儒君李俊英
-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社会支持
- 文献传递
- 肿瘤住院患者跌倒预防措施的依从性调查及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调查肿瘤住院患者对各预防跌倒措施的依从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肿瘤患者跌倒预防措施的依从性调查表》,对2012年5月在肿瘤胸部病房进行治疗的139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患者对预防跌倒措施的依从性较低,夜间如厕有家属陪同的仅46例(33.09%)、床上或床边解便的50例(35.97%)、服用特殊药物遵循注意事项的57例(41.01%)、起床活动按三部曲要求执行的44例(31.65%)、卧床休息使用床档保护的62例(44.60%)。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肿瘤患者跌倒问题,做好防范跌倒的知识及行为健康教育,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跌倒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护理服务。
- 吴洪美郑儒君
- 关键词:肿瘤住院患者依从性健康教育
- 肿瘤患者的短期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痛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计算机随机化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分别纳入64例和66例肿瘤患者.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接受每周2次的认知行为干预.所有研究对象在认知行为干预前后接受生命质量的调查及心理痛苦的评估.结果 认知行为干预后试验组的生命质量得分为(71.7±17.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3.9±1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P<0.05;试验组心理痛苦评分为(2.6±0.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P<0.05,其中试验组在担忧、疼痛、抑郁和睡眠4方面的心理痛苦问题所占比例[ 42.2%(27/64)、29.7%(19/64)、35.9%(23/64)、23.4%(15/64)]显著低于对照组 [ 60.6%(40/66)、47.0%(31/66)、53.0%(35/66)、39.4%(2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1、3.9和4.5,P<0.05.结论 短期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缓解肿瘤患者的心理痛苦和躯体疼痛,改善其不良情绪和睡眠状态,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郑儒君符琰陈林牟倩倩刘珊珊李俊英余春华
- 关键词:肿瘤生活质量认知疗法心理痛苦
- 我国肿瘤疼痛病人心理治疗联合WHO三阶梯药物疗法效果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系统评价心理疗法+WHO推荐的三阶梯镇痛药物疗法对控制肿瘤疼痛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2010年11月)、CNKI数据库(1979年—2010年11月),纳入有关心理疗法+WHO三阶梯镇痛药物疗法(试验组)与单用WHO三阶梯镇痛药物疗法(对照组)比较治疗肿瘤疼痛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参照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个研究,包括176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0,95%CI(-2.52,0.52)];在改善生存质量方面,试验组改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MD=-0.86,95%CI(-1.17,0.55)],但在改善食欲方面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62,95%CI(-2.25,1.02)]。[结论]我国许多存在心理问题的肿瘤病人很少去看心理医生,而肿瘤科的医务人员工作侧重于治疗肿瘤病人的躯体疾病,且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培训,因而无法掌握专业的心理治疗。因此,在当今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医务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促进学科的发展,扎实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 郑儒君陈林李俊英
- 关键词:肿瘤疼痛心理治疗
- 即释吗啡联合缓释吗啡滴定对中重度肺癌疼痛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即释吗啡联合缓释吗啡滴定方案的镇痛效果及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7~12月的初治中重度肺癌疼痛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试验组(44例)。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即释吗啡(初始剂量:中度疼痛2mg,重度疼痛5mg,随后给药时间及剂量参考按常规进行剂量滴定,试验组在与对照组同样方案(剂量及用法同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缓释吗啡(中度疼痛10mg,12h,重度疼痛30mg,12h)进行剂量滴定(在第一次注射吗啡同时口服缓释吗啡)。比较两组患者在滴定早期即滴定后2h内(包括滴定开始时、滴定后30min、滴定后2h)以及滴定后24h的疼痛数字评分;比较两组滴定期间吗啡解救次数及相关护理时间以及患者的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吸烟、嗜酒、合并慢性病、肿瘤分期、疼痛程度、心理痛苦及焦虑抑郁状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及滴定后30min疼痛程度无差异(P>0.05),在滴定后2h疼痛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滴定后24h,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吗啡解救次数及护理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控制满意度方面,试验组患者在药物效果以及药物特点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即释吗啡联合缓释吗啡用于肺癌中重度疼痛患者的早期疼痛缓解率优于即释吗啡,并能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
- 陈林李俊英郑儒君余春华
- 关键词:吗啡疼痛
- 阿瑞匹坦应用于肺癌化疗患者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采用阿瑞匹坦口服,化疗诱导性恶心和呕吐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A和B两组,阿瑞匹坦组(A组)采用阿瑞匹坦、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标准方案组(B组)采用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两组患者比较恶心、呕吐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阿瑞匹坦组患者恶心(Z=-2.028)及呕吐(Z=-2.151)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和标准方案组(P<0.05);阿瑞匹坦组对恶心、呕吐的有效控制率(96.2%、97.5%)明显高于标准方案组(81.2%、8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案其它主要不良反应如厌食、便秘、疲倦、呃逆、头晕、口干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服用阿瑞匹坦胶囊,能减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而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 郭小渝郑儒君李俊英余春华符琰
- 关键词:肺癌化疗
- 穴位按摩对缓解含铂类方案化疗后恶心呕吐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 2019年
-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缓解作用,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9月13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昂丹司琼8 mg。研究组额外给予内关、足三里、中脘穴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急性恶心、呕吐和迟发性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中途撤出例数、KPS评分和平均化疗周期。结果 两组治疗后急性恶心、呕吐的程度都有明显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迟发性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撤出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完成平均化疗周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能明显缓解NSCLC患者化疗后出现的急性恶心、呕吐,能显著预防迟发性恶心、呕吐的发生,并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改善生活治疗。
- 骆姣郑儒君符琰
- 关键词:穴位按摩非小细胞肺癌恶心呕吐护理
- 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1年
- 综述了文化的定义,跨文化理论的发展,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的"日出模式"的提出以及在临床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和理论评价。
- 郑儒君李俊英
- 关键词:肿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