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友宁

作品数:28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夫妇
  • 13篇避孕
  • 9篇新婚
  • 9篇影响因素
  • 8篇新婚夫妇
  • 8篇避孕措施
  • 6篇婚后
  • 4篇初婚
  • 3篇性行为
  • 3篇知识
  • 3篇生育意愿
  • 3篇患病
  • 3篇患病率
  • 3篇儿童
  • 3篇避孕法
  • 3篇避孕方法
  • 3篇避孕知识
  • 3篇产后
  • 2篇性功能障碍
  • 2篇知识状况

机构

  • 28篇上海市计划生...
  • 11篇香港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1篇利兹大学

作者

  • 28篇郭友宁
  • 12篇吴敏伦
  • 10篇楼超华
  • 7篇林德良
  • 6篇方可娟
  • 6篇车焱
  • 4篇高尔生
  • 3篇陈超
  • 1篇沈水仙

传媒

  • 6篇生殖与避孕
  • 4篇生殖医学杂志
  • 3篇性教育与生殖...
  • 3篇中国性科学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新生儿科杂志
  • 1篇社会
  • 1篇人口研究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实用男科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6篇2002
  • 5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 3篇1992
  • 1篇199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海市夫妇产后是如何首选避孕措施的?
2001年
郭友宁吴敏伦
关键词:避孕法计划生育
初婚夫妇自然受孕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80年代末,上海市区7826对初婚夫妇的前瞻性随访显示,领证夫妇开始每周有性生活后1年时,92%的未避孕者及90%的曾避孕者已首次受孕。76%的未避孕及86%的曾避孕夫妇于3个月内即受孕。以领证为起点估计上海市区夫妇婚后1年的受孕力为83%,而如以夫妇开始每周性生活为起点,则92%的初婚夫妇于婚后1年时已受孕。比例风险模型显示,除夫妇婚龄及妻子毒物接触史等外.夫妇生育意愿、同胞数、排行、工作单位所有制、个性及性生活状况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夫妇的自然受孕力。
郭友宁楼超华方可娟施元莉林德良张德玮
上海市5岁内儿童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了解90年代上海市5岁内儿童各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80年代末该市两社区初婚夫妇婚后6年内生育及幼儿健康随访调查。结果 呼吸、感染及消化系统是5岁内儿童最易患的疾病,患病率各为255.7‰、134.1‰及39.3‰。水痘、病毒性肺炎及流行性腮腺炎为前位三病种,各为72.6‰、63.7‰及57.9‰。男童患病率明显超过女童,更易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及疝气。男童习惯性动作发生率多于女童,各为54.2%及45.8%。多因素分析显示除母乳喂养、孕产期母亲健康状况及性别的生物学因素外,与母亲或小儿心理、行为健康有关的因素也会影响躯体疾病的发生。如母有经前期紧张症或小儿有习惯性动作者其患病机会均增高(OR值分别为1.18及1.24,95%可信限分别为1.05~1.31或1.14~1.35)。结论 上海市社区在开展幼儿保健时,除继续提倡母乳喂养及做好孕产期保健外,对有经前期紧张症的妇女及幼儿早期均应给予心理、行为方面卫生的指导,包括矫正幼儿习惯性动作。
郭友宁陈超
关键词:儿童患病率影响因素
上海市新生儿出生状况和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了解 90年代初上海市不同类型新生儿的发生率 ,新生儿期主要疾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对 80年代末该市两社区初婚夫妇婚后 6年内生育及小儿健康状况的随访。结果 :上海市早产及过期产率各为 6 82 %及 1 10 %。足月小样儿、低体重及巨大儿率各为 2 0 0 %、3 4 5 %及 5 6 5 %。出生缺陷、新生儿窒息及黄疸为三类新生儿的主要疾病 (患病率各为 15 4 6‰、10 31‰及 10 0 3‰ )。多因素分析显示除外孕早期母亲病毒感染外、非首胎即活产的小儿患出生缺陷的机会亦明显增多(OR =2 5 2 ,95 %可信限 (CI)为 1 4 4~ 4 4 0 )。非母乳喂养及其母于孕期有先兆流产迹象者患新生儿疾病的机会也增加 (OR分别为 4 91及 3 16 ,95 %CI为 1 80~ 13 4 2及 1 6 4~ 6 10。上海市 90年代初期低体重儿及足月小样儿的发生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对新生儿疾病及出生缺陷的预防除继续做好对孕早期病毒感染的控制及提倡母乳喂养外 ,提高夫妇体质防止先兆流产。
郭友宁陈超
关键词:新生儿患病率出生队列研究胎次母乳喂养
上海市新婚夫妇避孕措施停用与失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992年
5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初婚初育间隔出现逐渐缩短的趋势。70年代初婚初育间隔平均为2.58年,这比40年代的4.29年缩短了1.71年。这与医疗保健事业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以及70年代初以来中国全面推行晚婚均有明显关系。然而进入80年代以后,
郭友宁林德良
关键词:避孕措施医疗保健事业人民健康夫妇新婚
已领结婚证书性活跃夫妇对婚礼前妊娠的看法及影响因素
2001年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提出生殖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减少非期望妊娠及人工流产[1].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上海青年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在逐渐提前,约2/3婚前人流的妇女均从未使用过避孕措施[2].年轻男女在领取结婚证书后从法定观念来看已是合法夫妇,如发生性关系或妊娠似乎都无可非议.
郭友宁吴敏伦
关键词:婚前性行为影响因素
上海市夫妇婚后六年性行为流行病学及对婚姻满意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一项对中国四省市地区6000对夫妇的调查显示,由于中国男性在社会及家庭中通常具控制权的地位,而使婚姻对中国妻子带来的整体益处通常不及丈夫[1]。由我们对80年代末上海市近8000对夫妇婚后5~6年家庭状况的随访显示,随时间的推进。
郭友宁吴敏伦陈洁桢
关键词:夫妇婚后
80年代末期上海妇女哺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1995年
对80年代末上海市卢湾、虹口两区的7826对新婚夫妇婚后15个月内,生育一孩后的哺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至婚后15个月,已有71.6%的夫妇生育一孩。这些夫妇产后2周时的哺乳率为70.7%。人工喂养的主要原因是无母乳或母乳不足(占总数的82.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哺乳行为的母亲方面的因素有年龄、受教育程度、企业性质、生育意愿、对配偶的满意情况及某些个性特征。婴儿方面的因素有出生体重、早产及婴儿异常。并对各种不同特征妇女的哺乳率作了分析。
楼超华郭友宁
关键词:母乳喂养
新婚夫妇避孕使用决定因素的研究被引量:5
1991年
70年代由于中国成功推行晚育政策,初婚夫妇婚龄较前明显推迟。然而自80年代以来,初婚年龄又出现提前趋势,初婚与初育间隔也有缩短趋势。调查表明,新婚夫妇婚后不用或未能使用有效的避孕措施,生育率会有明显的上升。
郭友宁林德良施元莉楼超华方可娟李惠沁高尔生张德玮
关键词:避孕措施新婚夫妇避孕知识初婚年龄生育意愿
上海市新婚夫妇首选避孕方法转换的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对3413对上海市区初婚避孕夫妇随访十五个月,显示12%使用者曾转换一次避孕方法。近一半口服药首选者转换过避孕方法,而安全期与避孕套合用者的转换比例最低。自感原方法效果不佳、有副反应及影响性快感是新婚夫妇放弃原方法的主要原因。避孕套、安全期和该两项措施合用以及安全期与其它方法合用是几类主要的再选方法。再选口服药夫妇的比例(10%)高于首选该方法的夫妇(4%)。提示“有效”及“不影响性快感”是转换者对避孕方法的新要求。4.8%夫妇是因再得原药具(主要是避孕套及杀精剂)有困难而进行转换。口服避孕药及避孕套的首选者有最高的比例转为单用安全期。6.5%有推迟妊娠意愿的夫妇直接过渡到不再避孕,尤其是首选口服避孕药者。28%首选者因避孕失败而停止避孕。提示计划生育工作者要对新婚夫妇做细致的动态访视,落实对药具的再发放及有关知识的指导,提高夫妇对既用方法的心理承受力,从而能持续正常使用某些有效方法,如口服避孕药及避孕套等。
郭友宁林德良施元莉楼超华方可娟李惠沁张德玮
关键词:避孕方法避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