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铁鹰

作品数:24 被引量:82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青藏
  • 8篇青藏高原
  • 5篇开合构造
  • 4篇蛇绿岩
  • 4篇绿岩
  • 4篇火山
  • 4篇火山岩
  • 3篇地质
  • 3篇地幔
  • 3篇特提斯
  • 3篇冈底斯
  • 2篇地球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新全球构造
  • 2篇新生代
  • 2篇岩浆
  • 2篇岩浆作用
  • 2篇印度-亚洲大...
  • 2篇山岩

机构

  • 1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信...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伯克利加利福...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
  • 1篇温莎大学

作者

  • 24篇郭铁鹰
  • 16篇莫宣学
  • 12篇赵志丹
  • 10篇周肃
  • 8篇张双全
  • 7篇杨巍然
  • 6篇董国臣
  • 4篇王亮亮
  • 4篇邱瑞照
  • 4篇江万
  • 4篇赵崇贺
  • 3篇邓晋福
  • 3篇张抗
  • 3篇姜春发
  • 2篇朱弟成
  • 2篇刘德民
  • 1篇丁东业
  • 1篇刘丛强
  • 1篇刘立林
  • 1篇曾佐勋

传媒

  • 8篇地学前缘
  • 3篇科学通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岩石学报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蛇绿岩与地球...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1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全球构造观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被引量:4
2018年
开合运动是地球上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开合运动同步统一的特征,它包容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故开合运动的内涵更深,应用更广;由于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垂直运动也是动态相互转换,很难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的开与合或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主次关系,只能按某一阶段它们的主次关系进行构造分区,在这种分区中,按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观点划分的构造单元往往不能反映构造的本质特征,因而建立在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上的固定论和活动论之争无实际意义。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及转换带的时空定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是地球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形式,合称为开合旋运动,在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开合旋构造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之为地球构造运动,因此构造运动是突发的、短暂的、区域性的;而将充满地球时空、重要非凡的开合旋运动叫地球运动。地球构造运动的内因主要是热能和重力能,核幔交接区是以热能和重力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策源地。开合运动是地球的本质特征,旋转运动是地球形成及演化的必要条件,开合旋运动塑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生机勃勃、动态发展的开合旋构造体系。
杨巍然姜春发张抗郭铁鹰
关键词:开合构造地球运动
造山带挤出构造被引量:30
2001年
挤出构造模式已经从二维变形进入三维变形研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 ,高喜马拉雅结晶地体沿北倾的主中央逆冲断层和北倾的绒布寺正断层 ,表现为相对刚性体之间的韧性体的楔状挤出。非连续介质大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为这一模式提供了力学依据。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东阿尔卑斯三维管状挤出模式。将上部脆性层划分出北部左行平移带 ,南部右行平移带和中部挤出楔。中部韧性层在南阿尔卑斯和欧洲前陆碰撞过程中 ,既有垂向挤出 ,也有侧向挤出。在平行缩短方向的剖面上 ,由箱状背形隆起演化成逆—逆断层组合的楔状挤出 ,形成三角断面的管状。在垂直缩短方向的剖面上 ,中部韧性层呈不均匀流动 ,形成管状层流——韧性层中心为纯剪切 ,上部和侧部为简单剪切。在陕甘川邻接区 ,由于祁连山—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向南的推挤和川西前陆的刚性阻挡 ,造成西秦岭和东松潘—甘孜复合造山体的三维滑脱挤出。以北西西向玛曲—略阳滑脱逆冲断裂和北东向青川—茂县滑脱逆冲断裂为界 ,将陕甘川邻接区的三维滑脱挤出复合造山体划分为西秦岭滑脱挤出带、摩天岭—若尔盖滑脱挤出楔和龙门山滑脱挤出逆冲推覆带。以近南北向岷江滑脱逆冲断裂为界将滑脱挤出楔进一步划分成摩天岭滑脱挤出体和若尔盖滑脱挤出体。除了不同构造单?
曾佐勋杨巍然Franz Neubauer刘立林郭铁鹰
关键词:造山带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中段花岗岩类及其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69
1999年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花岗岩及其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冈底斯花岗岩带岩石类型是钙碱性、中铝质的。10对花岗岩及包体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SiO2与Al2O3、CaO、MgO、FeOT都是呈线性降低的趋势、二元素散点图及共分母图(如La-Ce,Sm-Nd,Th-La,La-Ba,Th/Yb-Ta/Yb,Zr/Y-Zr,Cs-Rb,SiO2-Zr/TiO2)具有不同程度的直线变异关系,而花岗岩及包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表明花岗岩中含有大量幔源组分,说明与岩浆混合作用及(或)成分分异有关。花岗岩及包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者具有同源性。
江万莫宣学赵崇贺郭铁鹰张双全
关键词:花岗岩地球化学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动力机制及其远程效应
2024年
作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以来的地球节律构造事件中最典型、最显著的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其构造地貌特征及其重要性,内部单元组成,构造演化历程及动力机制,以及对周边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的影响及远程效应至今一直是学术关注的焦点。本文重新圈定了青藏高原构造地貌范围,确立了其在全球构造中的地位。青藏高原的远程效应向南北两侧延伸,北到北冰洋,南到太平洋,总体上围绕东经105°经线穿越了整个亚洲大陆,本文采用东经105°所在经线大圆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该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青藏高原处于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南北向构造和东西向构造的交汇处,其内部的帕米尔高原更是区域构造的中流砥柱。青藏高原起源于帕米尔高原,它是一个印支期的热穹窿,晚期转化出一条直径200 km的异常重力柱,垂直下沉至600 km,构成一个垂向上的挤压-伸展构造,完成于白垩纪。以它为中心向东西扩展,东边三条、西边一条水平方向挤压-伸展构造。喜山期它还遭受到岩体的侵入,白垩系基本上未变形。古近纪,印度陆块与亚洲陆块碰撞,形成先压后升的雄伟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它为中心向北扩展,第四纪3个地幔枝上升,导致整个青藏高原上升。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机制模型:早期表现为地质体在垂向上的离心运动和在水平上的伸展运动;后期是以挤压为主的阶段,表现为地质体在垂向上的向心运动和水平上的挤压运动。从驱动力的角度,早期以热能为主驱动力,后期以重力势能为主驱动力。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形成演化是欧亚陆块新生代最令人瞩目的地质事件,其直接影响到岩石圈浅部及地壳表层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地形地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产生了具有举足轻重的近区及远程效应。3个远程
刘德民王杰姜淮赵悦郭铁鹰郭铁鹰
关键词: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地热能动力机制
西藏中部乌郁盆地碰撞后岩浆作用——特提斯洋壳俯冲再循环的证据被引量:35
2001年
西藏中部南木林县乌郁盆地的乌郁群嘎扎村组新第三纪高钾钙碱性系列粗面岩和粗安岩及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具弱的到明显的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同位素示踪显示乌郁群火山岩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洋壳参与的冈底斯带地壳基底岩石部分熔融的结果,表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到冈底斯带下部。
赵志丹莫宣学张双全郭铁鹰周肃董国臣王勇
关键词:碰撞后岩浆作用岩浆岩俯冲
藏南地区新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的探讨被引量:1
2020年
开合构造是一种全球构造假说,该假说基础为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和地质体都存在开合表现;可以用开合构造观解释一些板块构造理论登陆后不能合理解释的地质现象。文章在结合前人基础地质资料基础上,分析藏南地区基本的构造单元划分;强调动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被重力拆离断层改造叠加的逆断层区以及被拆离断层改造的正断层区。在主流观点提出碰撞挤压造山形成青藏高原时,野外科学考察发现了绒布寺伸展正断层的存在。文章认为绒布寺伸展正断层与主中央逆冲断层形成时间比藏南拆离系要早,两者构成了藏南挤出构造的两个边界;而藏南拆离系是晚期形成的,局部叠加在主中央逆冲断层之上,并且珠峰北追踪了早期绒布寺正断层呈相对高角度产出。3条断裂构造系统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藏南由前人所划分的飞来峰、构造窗等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中的构造单元,往往挤压逆冲特征表现不明显,却表现出由新的地层覆盖在老地层之上而显示地层柱缺失的特征。文章认为这些是滑覆构造的表现,是藏南地区晚期重力滑覆作用的产物。用开合构造理论将该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由开转换为合;然后由合转换为开,构成一个完整开合演化历史,在这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中,地球深部的热能、地球内部的重力势能以及构造引起的附加应力能起到关键作用。
刘德民杨巍然郭铁鹰
关键词:藏南地质结构新生代构造演化开合构造
运用开合旋构造观探究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被引量:3
2020年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统领和调剂下,将所有地球物质、构造、能量等从无序状态转化到有序状态,最后建成了动态稳定平衡的开合旋构造体系。所以,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形成、破坏、修复不断旋回式演化就是研究地球内部运行的基础和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在垂向上划分了8个开合构造旋回和地壳(球面)开合构造体系,组成了地球四维运行系统。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建立是遵循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优选方位(垂直地心)生长和横向物质均匀化4条自然规律的长期作用而实现的,其中重力均衡是主导的。大约40亿年时,地幔岩石圈形成,它像一个球形锅盖盖住热地球,初步建成了稳定的开合旋构造体系,使地球长期进入动态稳定平衡发展阶段。尔后,每次重大地质事件(失衡运动)就是把岩石圈地幔捅个窟窿或撕开一条裂缝,破坏该地区的开合平衡。旋转运动和开合运动迅速将其恢复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构成一个开合旋回,目前地球已经历了8个大旋回。板块构造仅研究最新4个旋回的岩石圈地幔是如何被捅破及被修复的规律并总结相关的理论,因而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局限性,不属于全球构造。地球类比为一个生命体,其运行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比较齐全:包含有开合运动、旋转运动和失衡运动组成的运动系统;起"血液"作用的地质流体、贮存和制造"血液"的"心脏"--地核和联系各种"血液"的地幔柱组成的"血液"系统;以重力均衡为准则,由四个重力均衡面、四个开合转换带和球面两条质量均衡线构成的地球平衡系统。�
杨巍然姜春发张抗郭铁鹰游振东
关键词:开合构造热能
开合构造:新全球构造观探索被引量:9
2016年
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1979年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上,出现八大学派的领军人物同台亮相阐明各自观点的壮观场面。尔后多旋回学说的领军人黄汲清及其继承人之一姜春发、断块构造学说的领军人张文佑及其继承人之一张抗、区域大地构造学说的领军人马杏垣及其继承人之一杨巍然几乎同时分别提出多旋回手风琴式开合、断块开合和"开""合"构造观点。三大学派殊途同归携手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合构造理论,开合构造理论是研究开合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质体的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的学科。本文是对开合构造研究的新一轮成果的总结。(1)开合运动的基本属性为:开合运动是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揭示了各种地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开与合是地球动力学中一对主要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换,转换点(区)时空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地学开合律为开合运动规律的总结:它包括开合运动规模上的级次性和层次性;时间上的旋回性、空间上的互补性、演化上的方向性,并总结出由简至繁和从点开始、到线、再到面的开合迁移演化模式。(3)开合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概念:开合标志是指能确定开合属性的各种地质现象,它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基础资料;开合建造及建造序列是研究开合过程中物质的组合特征,它们反映了该物质组合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及开合构造演化的阶段;开合构造类型是根据开合标志的综合,总结出不同级次和层次的开合运动的组合规律,它反映了大陆-大洋开合演化的不同阶段,目前已总结出8种开合构造类型;开合构造单位是开合构造综合特征和开合构造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的总结,提出了以大陆一级构造单位为开合构造集群的新概念,它强调集群内各
杨巍然姜春发张抗郭铁鹰
关键词:开合构造构造旋回
矿物裂变径迹年龄与青藏高原隆升速率研究被引量:41
1998年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冈底斯花岗岩带中段花岗闪长岩中不同矿物裂变径迹年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的隆升是分阶段的,从岩体就位到约30Ma为高原缓慢隆升阶段,30Ma-7Ma期间高原隆升速度加快,7Ma以来高原快速隆升;结合已有的有关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隆升速率、时限研究成果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加速性和区域的不均衡性。
江万莫宣学赵崇贺郭铁鹰张双全
关键词:年龄青藏高原隆升速率
西藏南部羊应乡后碰撞火山岩^(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0
2004年
通过西藏羊应乡地热田 4个高钾火山岩样品进行的快中子4 0 Ar/39Ar阶段升温定年结果 ,并结合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数据 ,确定该地热田后碰撞火山作用发生在 (10 .73± 0 .0 9)~ (11.4 0±0 .11)Ma之间 ,形成与加厚下地壳 ,构造环境与岩石圈地幔减薄有关 .通过对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地区新近纪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的展布的进一步分析 ,认为后碰撞高钾火山岩在该区广泛存在 ,并有由西向东逐渐年轻的趋势 .
周肃莫宣学赵志丹邱瑞照张双全郭铁鹰
关键词:后碰撞^40AR/^39AR年龄地质意义同位素年龄高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