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期扫描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表现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异常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特征
  • 1篇数字影像
  • 1篇死亡率
  • 1篇肿块
  • 1篇肿块型
  • 1篇轴索
  • 1篇轴索损伤
  • 1篇胃癌
  • 1篇弥漫
  • 1篇弥漫性轴索
  • 1篇弥漫性轴索损...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机构

  • 6篇青海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金剑
  • 4篇白峻虎
  • 1篇王利泉
  • 1篇姜荣
  • 1篇贺文
  • 1篇何茜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医疗设备信息
  • 1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CT强化值及形态学表现在不典型T4a期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参考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CT强化值以及形态学表现在不典型T4a期胃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纳入浆膜面光滑的T3、T4a期胃癌患者51例,分别检测病灶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期CT值以及动、静脉期CT强化值对胃癌T4a期分期诊断效能间的差异性。另外,分析CT值法诊断效能最佳者与常规CT形态学诊断标准及二者相结合法诊断胃癌T4a期诊断效能间的差异性,分别计算不同诊断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CT静脉期-平扫强化值诊断效能最优,CT强化值43.6HU作为胃癌T4a期诊断阈值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4.07%、70.83%,曲线下面积(AUC)为0.80;常规CT形态学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6.67%、33.33%;将上述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后,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100%、26.31%。结论:CT静脉期-平扫强化值对胃癌T4a期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常规CT形态学的诊断标准,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金剑白峻虎
关键词:形态学表现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参数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 CT 灌注成像(CTP)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发病6 h 内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 CT 平扫、CTP 及 CT 血管造影(CTA),分析 CTP 各个参数并评估患侧大血管情况。以血管情况分为血管正常组(17例)、血管狭窄组(10例)和血管闭塞组(18例)。另外,发病时、发病14 d 、发病90 d 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 指数(BI)、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 CTA 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者1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者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者8例,颈内动脉狭窄者4 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0例。3组患者在缺血区脑血流(CBF)面积、脑血容量(CBV)面积、梗死区相对 CBF(rCBF)、梗死区相对 CBV(rCBV)、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TP)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血管闭塞组以上参数均差于血管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仅 CBF 面积高于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比较,CBF 面积、CBV 面积、TTP 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时,各组间患者仅 NIHS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血管狭窄组及血管闭塞组(P <0.05)。发病后14 d 、90 d ,各组患者 NIHSS 、BI 、mR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 CTP 显示的缺血范围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够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金剑白峻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脑血管异常
颈椎侧位数字影像的多频后处理
2007年
目的探讨颈椎侧位数字影像中多频后处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颈短且颈部脂肪较多患者的颈椎侧位片采用多频后处理与动态范围重建后处理,比较不同的后处理图像与标准图像的清晰度及细节的显示。结果多频后处理及动态范围重建后处理的颈椎侧位片图像清晰度优于标准图像(P<0.05),多频后处理及动态范围重建后处理的图像清晰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频后处理及动态范围重建后处理的图像对细节的显示优于标准图像(P<0.05),多频后处理图像优于动态范围重建后处理图像(P<0.017)。结论应用多频后处理对数字颈椎侧位片进行图像后处理,可改善颈短且颈部脂肪较多患者颈椎侧位片的图像质量,使颈椎侧位片的各种结构获得较清楚的显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姜荣贺文王利泉金剑何茜
关键词:颈椎侧位片数字影像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讨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2例因交通事故等所致DAI病人进行头颅CT扫描。结果:本组22例病人中表现为大脑皮、髓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及双侧脑室周围斑点状出血灶。死亡14例,植物生存4人,重残3人,轻残1人。结论:CT与MRI均不能直接显示轴索本身的病变,只能借助一些间接征象判断DAI,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T对急性血肿十分敏感,且为外伤后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DAI病人早期进行CT扫描,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降低病人死亡率。
金剑
关键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T死亡率
肝癌患者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动脉期、全肝静脉期、病灶平衡期扫描,对照组采用119〗多层螺旋CT平扫。观察两种扫描方式在病灶显示率及病灶阳性诊断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CT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病灶显示率分别为95.56%、91.11%、95.56%,对照组CT平扫显示率为75.56%,研究组各期显示率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诊断肝癌42例,诊断阳性率为93.33%,对照组诊断肝癌26例,诊断阳性率为57.78%,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不同类型肝癌诊断率方面,研究组对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93.10%、87.50%,对照组对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50.00%、20.00%,其中结节型、弥漫型诊断准确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肝癌进行多期扫描,能够为早期临床诊断肝癌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有助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特别对于结节型、弥漫型等类型的肝癌早期诊断,能够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金剑白峻虎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肝癌多期扫描影像特征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采用CT动态增强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纳入30例我院2015年1—9月期间收治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CT资料,患者均给予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经CT动脉增强扫描后观察患者病灶的相关情况,如病灶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缘、密度等,同时观察动态增强的模式。结果研究对象肿瘤的大小为2.6-9.4 cm,平均(5.5±1.0)cm;肿块临近肝包膜回缩者5例,肝门区、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9例,肿块周围胆管扩张者22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者6例,门静脉和肝静脉血管侵犯者9例。平扫时肿块呈现低密度;动脉增强时,动脉期23例、门脉期24例可见肿块周围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9例可见肿块中心出现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临床作用,具有一定的特性。
金剑白峻虎
关键词:CT动态增强肝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