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癌
  • 1篇断流
  • 1篇断流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离断
  • 1篇血管离断术
  • 1篇血回输
  • 1篇血栓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癌
  • 1篇胰腺导管
  • 1篇胰腺导管癌
  • 1篇异体
  • 1篇异体输血
  • 1篇预后
  • 1篇输血
  • 1篇术后
  • 1篇术后预防

机构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3篇陆文昊
  • 3篇李德旭
  • 3篇金俊硕
  • 2篇任志远
  • 2篇李星
  • 1篇董玉玺
  • 1篇张原

传媒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自体血回输的应用价值
2015年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的54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接受输血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24人)与对照组(30人),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照组只输入异体血。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异体输血量,术后血常规值及输血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自体血732 ml,共计17 568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313 ml,共计9 400 ml;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1人产生输血过敏症状。结论应用自体血回输能有效地减少自体血丢失和异体血的输入量。自体血回输对血液成分无明显影响。
陆文昊李德旭金俊硕张原何淑赛
关键词: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
脾切断流术后预防门静脉系血栓行抗凝治疗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索脾切断流术后行抗凝治疗预防门脉系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脾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c组:仅行祛聚治疗。比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3.39%)明显低于B组(25.93%,P〈0.05)和C组(35.71%,P〈0.05)。B组和C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67,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术后尽早(术后第2天)行抗凝治疗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效果佳,且安全、方便。
李星李德旭金俊硕董玉玺任志远陆文昊
关键词:门静脉血栓抗凝治疗
丛生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2例胰腺导管癌组织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率并以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32.7%的胰腺导管癌表达丛生蛋白;丛生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明显相关(P〈0.05),但与神经淋巴管、血管的侵犯无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术前血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与癌胚抗原(CEA)水平明显相关(P〈0.05),但与癌肿的分化、分期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丛生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但生存率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丛生蛋白可作为分子生物学预后因子在胰腺导管癌的预后判断上起一定作用。
金俊硕任志远李星陆文昊李德旭
关键词:丛生蛋白胰腺癌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