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春晖

作品数:15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平流层
  • 10篇流层
  • 5篇行星波
  • 5篇增温
  • 5篇极涡
  • 5篇爆发性增温
  • 4篇平流层爆发性...
  • 3篇等熵位涡
  • 3篇动力诊断
  • 3篇动力诊断分析
  • 3篇对流层
  • 3篇平流层极涡
  • 3篇位涡
  • 3篇环流
  • 3篇北半球
  • 2篇大型风电场
  • 2篇剩余环流
  • 2篇实际发电量
  • 2篇平流层臭氧
  • 2篇准两年振荡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局国...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5篇陆春晖
  • 7篇刘毅
  • 4篇丁一汇
  • 3篇管兆勇
  • 2篇肖潺
  • 2篇刘芸芸
  • 2篇王阳
  • 1篇陈月娟
  • 1篇任荣彩
  • 1篇蔡兆男
  • 1篇刘传熙
  • 1篇王永
  • 1篇张莉
  • 1篇赵倩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中国气象局气...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平流层异常和我国冬季降温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
应用欧洲中尺度预报中心2000-2011年逐日的ERA-Interim等熵面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冬季平流层极涡异常和我国东部地区降温事件的可能联系,探索了降温过程中平流层环流异常向下传播的有效信号。首先对2009-2010...
陆春晖丁一汇
用于风电场气候特征模拟的密度依赖型风机参数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型风电场气候特征仿真模拟的密度依赖型风机参数化方法,包括大型风电场多源观测数据预处理;根据观测的风廓线计算叶轮扫风面内的等效风速;利用空气密度、等效风速和风电功率曲线簇计算理论发电功率;引入风电场实...
常蕊弓盈陆春晖高梓淇王阳刘芸芸肖潺
BCC_GCM2.1模式对平流层环流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及其模式评估被引量:4
2014年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1的30年模拟试验资料,对平流层纬向环流场、高空急流、极涡及爆发性增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模式输出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观测海温、二氧化碳、气溶胶等外强迫地驱动下,BCC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出与再分析资料一致的平流层纬向平均风场、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模拟得到的温度廓线和高空急流与再分析资料的主要差别出现在南、北半球冬季的中高纬度地区;模拟得到的平流层温度普遍偏低,主要的差异位于对流层顶区域和平流层高层。(2)模拟的对流层上层的副热带急流位置偏南、强度也偏弱,而平流层中的绕极极夜急流则位置偏北、强度更大。这样的急流分布特征使模拟的行星波向赤道的波导更强,向极的波导偏弱;同时由于模式中本身可以形成的行星波就比再分析资料弱,因此导致模拟结果中北半球冬季的平流层极涡更加稳定、极区温度更低。(3)BCC模式对于平流层极涡的季节变化特征模拟得较好,但对强极涡扰动过程,即北半球冬季的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则模拟效果不佳,不论是增温事件出现的频率,还是增温的时间、强度,模拟结果和再分析资料都还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善。
陆春晖丁一汇张莉
关键词:平流层极涡行星波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冬季太阳11年周期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气象场的再分析资料和太阳辐射活动资料,对太阳11年周期活动影响北半球冬季(11月~3月)大气环流的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根据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QBO)的东、西风状态对太阳活动效应进行了分类讨论,结果表明:东风态QBO时,太阳活动效应主要集中在赤道平流层中、高层和南半球平流层,强太阳活动时增强的紫外辐射加热了赤道地区的臭氧层,造成平流层低纬明显增温,同时加强了南半球的Brewer-Dobson(B-D)环流,引起南极高纬平流层温度增加;而北半球中高纬的环流主要受行星波的影响,太阳活动影响很小.西风态QBO时,太阳活动效应在北半球更为重要,初冬时强太阳活动除了加热赤道地区臭氧层外,还抑制了北半球的B-D环流,造成赤道平流层温度增加和纬向风梯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对流层两支行星波波导的强度;冬末时在太阳活动调制下,行星波向极波导增强,B-D环流逐渐恢复,造成北半球极地平流层明显增温,同时伴随着赤道区域温度的下降.
刘毅陆春晖
关键词:太阳活动准两年振荡行星波
2008年冬季北京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臭氧的异常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国产GPSO3臭氧探空系统观测的大气臭氧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对天气形势、大气环流背景、高空位涡变化及对流层顶高度扰动的分析,深入研究了2008年冬季北京地区10~14 km高度范围内持续出现的臭氧次峰值及大气臭氧含量异常现象。结果表明:在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这一特殊时期,引起臭氧垂直分布持续出现次峰值现象及臭氧含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平流层空气强烈下沉运动及其与对流层的交换作用,而引起这种下沉运动及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则是由于该阶段特殊的天气背景,乌拉尔阻塞高压长时间维持,贝加尔湖到巴尔喀什湖一带横槽稳定存在,里海以东切断低压长期维持,造成冷空气长时间、稳定地南下影响北京上空臭氧的垂直分布。加之副热带急流的出现,北京正处于其入口区左侧,其上空有强烈的辐合下沉运动,有利于平流层空气向下输送。此次臭氧次峰值及臭氧含量异常的现象很好地说明,在冷空气天气过程的影响下,北京地区上空的平流层空气运动及其与对流层的交换十分活跃。
赵倩刘毅管兆勇陆春晖蔡兆男
关键词:西风急流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对阻塞高压的响应及其对对流层反馈的观测被引量:6
2013年
应用1979~2010年逐日的NCEP2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对流层阻塞高压活动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影响,以及增温发生后平流层异常对下层大气的反馈.对21个强SSW事件的动力诊断与合成分析表明:在增温过程中平流层极涡会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并且极涡的这些扰动受到对流层中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阻塞高压活动影响,因此根据极涡和阻塞的位置将SSW事件分为2种类型即极涡分裂型和偏心型.对于分裂型,在欧亚-北美(ENA)副型中,极涡分裂前在大西洋和阿留申群岛地区有典型的阻塞形势存在,它们向极地、向平流层伸展的作用使得极涡分裂,形成的两个低压中心分别位于欧亚和北美大陆;在大西洋-东亚(AEA)副型中,主要的阻塞活动位于乌拉尔山和北美大陆区域,极涡在高压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分裂后位于大西洋和东亚地区.在偏心型中,一种是极涡偏移到欧洲西部、大西洋地区的阿留申侵入(AI)副型,这时平流层极涡被侵入极区的阿留申高压推挤,对应的阻塞高压活动位于太平洋及阿留申群岛区域;另一种副型是北美侵入(NAI)型,来自于北美大陆西部的高压中心侵入极区,对应了低层位于该地区的阻塞形势,极涡在高压系统的作用下偏移至欧亚大陆西部.本文还研究了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后环流异常的信号能否向下传播到低层大气,这取决于极涡扰动的强度、位置和持续的时间.根据逐年的个例分析,在强SSW事件中位势高度异常可以向下传播至对流层,引起对流层高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其传播时间从10hPa到500hPa大约需要10~15d.
陆春晖丁一汇
关键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极涡
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在等熵位涡坐标下的动力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逐日的60层模式资料构建了半拉格朗日的二维θ-PVLAT坐标,在新坐标中对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极涡的活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对位涡距平场在新坐标下的EOF分析得到极涡扰动指数,由该指数出发对风场、温度场进行超前/滞后回归分析,得到极涡活动过程中平、对流层大气的环流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θ-PVLAT坐标有很好的物质性,它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空气物质的输送特征,尤其在北半球冬季的高纬度地区它能更加真实的表达出大气环流风场、温度场的变化;(2)在极涡活动过程中平流层里存在着一对向极、向下的传播模态,不同符号的纬向风和温度异常的信号沿着这两个模态传播,而对流层中也有一向赤道的传播模态;(3)平流层中向极、向下的传播模态和对流层中向赤道的传播模态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纬向风异常在高层传播到达极区时,低层开始向赤道传播;(4)整个极涡活动过程可以用一个非绝热加热作用和斜压波动作用共同驱动的经圈质量环流解释,这一环流造成了中低纬度地区的暖空气和极地区域的冷空气在平流层-对流层之间交换,对整层大气的热力、动力结构进行了重新组合。
刘毅陆春晖管兆勇任荣彩
关键词:经验正交分解
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动力诊断分析
使用欧洲中心60层逐日模式资料,研究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对增温过程中平流层环流的异常、行星波与基本气流的相互作用、极涡扰动带来的风、温异常的输送、平对流层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动力诊断分...
陆春晖
关键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行星波剩余环流
文献传递
用于风电场气候特征模拟的密度依赖型风机参数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型风电场气候特征仿真模拟的密度依赖型风机参数化方法,包括大型风电场多源观测数据预处理;根据观测的风廓线计算叶轮扫风面内的等效风速;利用空气密度、等效风速和风电功率曲线簇计算理论发电功率;引入风电场实...
常蕊弓盈陆春晖高梓淇王阳刘芸芸肖潺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中平流层环流及化学成分变化过程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气象分析场、欧洲空间局ENVISAT/MIPAS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平/对流层大气化学输送模式MOZART-3综合分析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事件对于平流层大气环流、物质输送以及对流层顶附近臭氧通量等多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本次增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平流层极涡从高层向下逐层分裂,增温效应作用到大气较低层,当纬向东风形成并维持后极涡又自上向下逐层恢复;②SSW过程前后行星波活动频繁,有长时间多次的上传,且以1波作用为主,2波对其进行补充;⑧在θ-PVLAT坐标中分析发现SSW扰动过程中平流层中存在一对向极、向下的传播模态,相应的对流层中有一向赤道的传播模态,不同符号的纬向风、温度异常信号沿这两个模态传播,且上、下层传播模态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④增温过程中行星波活动引起的向极输送以及极区垂直运动的变化,共同影响了平流层的物质输送过程,从而导致北半球平流层N2O、O3、CH4、H2O等微量气体成分的垂直、水平分布发生显著变化;⑤增温过程中活跃的行星波可以造成平流层Brewer-Dobson环流增强,同时导致高纬度地区(60~90°N)穿越对流层顸的臭氧通量(Cross-Tropopause Ozone Flux,CTOF)显著增强,与行星波相联系的等熵物质运动引起“middleworld”区域内向赤道的臭氧通量也有所增强。
刘毅刘传熙陆春晖
关键词:爆发性增温极涡行星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