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利达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耐药
  • 4篇单胞菌
  • 4篇铜绿
  • 4篇铜绿假单胞
  • 4篇铜绿假单胞菌
  • 4篇假单胞菌
  • 4篇杆菌
  • 3篇亚胺培南
  • 3篇不动杆菌
  • 2篇沙星
  • 2篇子机
  • 2篇喹诺酮
  • 2篇喹诺酮类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耐亚胺培南
  • 2篇耐亚胺培南鲍...
  • 2篇耐药性
  • 2篇环丙沙星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广东省中医院
  • 3篇广州医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东莞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陈利达
  • 9篇黄彬
  • 5篇陈树林
  • 4篇陈茶
  • 2篇何秋莹
  • 2篇吴强贵
  • 2篇蔡壬辛
  • 1篇林冬玲
  • 1篇李有强
  • 1篇屈平华
  • 1篇张妮
  • 1篇周晓玲
  • 1篇卢汉威

传媒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第6届中国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007-2010年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调查2007-2010年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的医院感染暴发与抗菌药物敏感性,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筛选2007-2010年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用BioNumeric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07-2010年136株IRAB主要分离自内科ICU45株,占33.09%,标本类型主要为痰液102株,占75.0%;136株IRAB可分为A~Z共26个型别,主要型别为A型14株、B型16株、C型18株、D型13株、E型11株、F型10株,分别占10.29%、11.76%、13.23%、9.56%、8.09%、7.35%;A型IRAB于2008年4-6月和10-12月在内科ICU两次暴发流行;B型IRAB于2009年5-7月和11-12月在内科ICU两次暴发流行,C型IRAB于2009年6-9月于神经科ICU暴发1次,暴发菌株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2007-2010年中,IRAB于2008和2009年共出现3个型别5次暴发,内科ICU和神经科ICU是医院感染监测和暴发流行预防的重点科室。
陈利达黄彬陈树林蔡壬辛何秋莹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亚胺培南医院感染暴发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的双组分系统被引量:4
2011年
双组分系统是存在于原核和少部分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信号转导系统,主要由组氨酸蛋白激酶和反应调节蛋白组成,通过感应外界环境信号、信号输入、磷酸基团传递、信号输出等环节调节基因表达,使细胞能更加适应环境变化。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其双组分系统构成多样、功能复杂且参与介导耐药性产生,因此铜绿假单胞菌的双组分系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双组分系统的组成、信号转导机制、种类、研究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陈利达黄彬
关键词:双组分系统信号转导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耐环丙沙星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A、qnrB、qnrC、qnrD、qnrS、qepA和aac(6′)-Ib-cr。结果 42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23.2%,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9.2%(除头孢他啶为22.7%),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7.5%、17.5%和13.0%,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0.4%(除哌拉西林为26.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7.0%,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98.6%;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6%和26.0%;127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升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86.6%,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1.4%,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由20.3%上升至62.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从17.0%上升至>49.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4.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3.0%上升至48.8%;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qnrS基因和qnrC基因,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31.2%、87.5%、15.6%、10.9%、39.1%。结论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S、qnrC基因;qnr、qepA和aac(6′)-Ib-cr基因是质粒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的主要机制。
陈茶黄彬陈利达吴强贵陈树林李有强林冬玲张妮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耐药
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对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和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临床分离的细菌,用K-B法测定阴沟肠杆菌对2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环丙沙星的阴沟肠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S、qnrA、qnrB、qepA和aac(6’)-Ib,并对阳性的aac(6’)-Ib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71株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6.5%和40.8%,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上,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在70%以上,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上,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在46.5%以上,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最好,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37株耐环丙沙星的阴沟肠杆菌中1株检出qnrA基因(2.7%),4株检出qnrS基因(10.8%),qnrB基因全阴性,qnr基因的总阳性率为13.5%。2株检出qepA基因(5.4%)。25株检出aac(6')-Ib基因(67.6%),经测序证实其中5株为aac(6')-Ib-cr(13.5%)。1株菌同时携带qnrS和aac(6')-Ib-cr基因。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总携带率为29.7%。结论临床分离的耐喹诺酮类药物的阴沟肠杆菌携带qnrA、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B。qnr、qepA和aac(6')-Ib-cr基因引起质粒介导的阴沟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
黄彬陈茶卢汉威陈利达
关键词:阴沟肠杆菌喹诺酮类抗生素QNRQEPA
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和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子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临床分离的细菌,用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4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用聚...
黄彬陈利达吴强贵
2007-2010四年间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调查2007-2010四年间我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院感暴发情况和抗菌药物敏感情况,为院感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采用Whonet ...
黄彬陈利达陈树林蔡壬辛何秋莹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PCR法检测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gyrB、parC、parE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qepA、aac(6')-Ib-cr、oqxA和oqxB,并对gyrA和parC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98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parE、qnrC和qnrS基因。gyrA、gyrB和parC的阳性率分别为96.9%、87.8%和75.5%。测序证实84株菌(85.7%)发生gyrA或parC基因突变。90株菌(91.8%)携带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A、qnrB、qnrD、qepA、aac(6')-Ib-cr、oqxA和oqxB的阳性率分别为31.6%、86.7%、15.3%、11.2%、53.1%、8.2%和26.5%,其中qnrB和aac(6')-Ib-cr具有高携带率。结论: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突变以及质粒携带qnr、qepA、aac(6')-Ib-cr和oqxAB耐药基因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首次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qnrB基因和qnrD基因。
陈树林陈利达陈茶黄彬屈平华吴强贵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质粒突变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连续监测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载量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 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中B型58例,占66.7%,C型2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51.3±5.6)U/L]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ALT[(232.5±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3±1.0和7.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 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的HBeAg阴转率(62.1%)和HBV DNA阴转率(44.8%)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9.2%和20.8%,P<0.05。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反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黄彬陈茶陈利达
关键词: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治疗
2007-2010四年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及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2007-2010四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迁移情况和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51、blaOXA-23、blaOXA-24和blaOXA-58。结果 2007-2010四年间分离鲍曼不动杆菌811株,耐药率逐年上升,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上升明显,如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自2007-2010年分别为13.1%、26.0%、44.3%和59.5%。81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IRAB有311株,IRAB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升高,但四年间的耐药率变化并不明显。对IRAB敏感的抗生素以阿米卡星为首,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逐年下降。从311株IRAB中随机抽取140株,检出blaOXA-51基因阳性125株(89.3%),blaOXA-23基因阳性29株(20.7%),blaOXA-24基因阳性3株(2.14%),blaOXA-58基因阳性22株(15.7%)。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逐年升高,以阿米卡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产碳青霉烯酶是IRAB的主要耐药机制。
陈利达黄彬周晓玲陈树林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耐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