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宇英

作品数:36 被引量:154H指数:9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7篇综合征
  • 7篇哮喘
  • 7篇肠癌
  • 7篇大肠
  • 7篇大肠癌
  • 6篇气道
  • 6篇传染
  • 6篇传染性
  • 5篇蛋白
  • 5篇支气管
  • 4篇严重急性
  • 4篇严重急性呼吸
  • 4篇严重急性呼吸...
  • 4篇气管
  • 4篇阻塞性
  • 4篇呼吸综合征
  • 4篇急性呼吸
  • 4篇急性呼吸综合...
  • 4篇灌洗

机构

  • 35篇成都军区昆明...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昆明医学院第...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昆明市第一人...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作者

  • 36篇陈宇英
  • 22篇刘翱
  • 21篇杨伟康
  • 16篇李少莹
  • 16篇李妍
  • 15篇樊满齐
  • 11篇陈宏
  • 7篇张振书
  • 4篇林旭
  • 4篇周殿元
  • 4篇丁云霞
  • 3篇牛宪忠
  • 3篇许发发
  • 3篇刘跃
  • 3篇吴晓庆
  • 3篇李永霞
  • 3篇邹雷
  • 2篇张亚历
  • 2篇李丽
  • 2篇熊敏

传媒

  • 7篇西南国防医药
  • 4篇西南军医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实用诊断与治...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支气管哮喘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刘翱杨伟康沈毅陈宇英李少莹樊满齐李妍
非肾上腺能非碱胆能神经(NANC)在哮喘发病中作用的研究:通过豚鼠哮喘模型血浆、肺匀浆SP含量及气道吹气压测定(AIP)测定和哮喘病人血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测定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发现作为非胆碱能神经介质的SP...
关键词:
关键词:发病因素气道反应
蛋白激酶C对大肠癌细胞间隙通讯和粘附分子表达的调节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对大肠癌HT-29细胞间隙通讯和粘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对细胞间隙通讯(GJIC)功能测定,用Western blot分析E-cadherin(E-cad)、laminin receptor(LnR)、α-catenin和β-catenin粘附分子表达,研究PKC激活剂佛波酯PMA和抑制剂staurosporine(SP)对HT-29细胞间隙通讯和粘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GJIC功能测定提示,PMA可延滞GJIC功能恢复(P<0.05)。但SP和PMA共同作用细胞后,可使GJIC功能恢复明显增快,与PMA处理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Western blot分析提示,HT-29细胞可高表达E-cad、LnR,而低表达α-catenin、β-catenin。100 nmol/L PMA可诱导细胞表达LnR增强,使E-cad表达下调,但对α-catenin、β-catenin表达无影响。而SP可拮抗PMA的作用,使LnR表达下降,E-cad表达增强,对α-catenin和β-catenin的表达作用亦无影响。结论:PMA和SP对细胞表达E-cad、LnR的作用可能受到PKC调控,PMA和SP调节HT-29细胞粘附的机制可能还涉及其影响了细胞的GJIC功能,可能与PMA和SP调控细胞E-cad表达机制有关。
陈宏陈宇英张振书周殿元
关键词:蛋白激酶CHT-29细胞粘附分子
细胞因子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被引量:1
1999年
本文对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基因和相关受体在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陈宏陈宇英张振书周殿元
关键词: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受体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特征及CAPA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特征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效果。方法对85例OSAS的临床资料和32例患者应用CPAP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5例OSAS患者中100%有打鼾,58.8%有夜间憋醒,48.2%有白天嗜睡,40%有记忆力减退,34%有夜间轻度低氧血症,35%有中度低氧血症,15%有重度低氧血症。32例患者经CPAP治疗后,27例打鼾症状消失,临床症状好转。2例疗效不佳,3例不能耐受。结论打鼾、夜间憋醒是OSAS的主要临床表现,CPAP是治疗OSAS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宇英刘翱杨伟康樊满齐李少莹李妍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脉冲振荡法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阻力的评价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评价脉冲振荡法 (IOS)在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肺功能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IOS法测定 4 2 6例老年COPD病人和 2 4 5例健康老年人呼吸阻抗 ,并与常规肺通气功能结果比较。结果 :COPD患者所测粘性阻力值较健康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而外周弹性阻力 (X5)则明显低于健康组。其中周边气道阻力的R5 R2 0 、共振频率(Fres)、总气道阻力 (R5)及代表外周弹性阻力的X5敏感性较高 ,并且随病情加重 ,敏感性越高 ,即FEV1(1秒钟用力呼气量 ) % pre越低 ,检出率越高。 结论 :IOS法测定的粘性阻力等指标可作为COPD气道阻塞的指标 ,特别适用病情重、配合不好的老年患者。
刘翱杨伟康陈宇英李少莹李妍
关键词:脉冲振荡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阻力肺功能
85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特征及CAPA疗效分析
分析和总结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特征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效果。对85例 OSAS 的临床资料和32例患者应用 CPAP 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85例 OSAS 患者中100%有打鼾,...
陈宇英刘翱杨伟康樊满齐李少莹李妍
文献传递
重症哮喘护理的几点认识被引量:4
2001年
重症哮喘通常是指那些哮喘急性发作,经常规治疗不能改善或继续恶化,或哮喘呈暴发性发作,发作开始后短时间内进入危重状态者,或称为难治性急性重症哮喘,容易迅速发展至呼吸衰竭并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成为危及生命的哮喘.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尤其是青少年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大部分哮喘发作患者在脱离激发因子刺激后,经适当治疗可在短时间内终止哮喘发作.但有10%的患者经一般治疗不足以控制症状,病情继续发展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临床上须高度重视,应及时治疗处理,避免哮喘死亡.目前,重症哮喘被认为是医院呼吸系统四大抢救急症之一.我们在治疗重症哮喘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结合文献报道,将本人的几点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陈宇英陈宏石敏石晓红
关键词:哮喘护理
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出气冷凝液pH值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成分测定相对于常规的判断气道炎症的方法是一种完全无创的检测技术。我们通过分析不同分期、分级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EBC的pH值,探讨哮喘气道炎症时pH值变化以及监测pH值与气道炎症和临床过程问的意义。
李少莹刘翱杨伟康陈宇英樊满齐李永霞邹雷李丽熊敏
关键词:PH值变化呼出气冷凝液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哮喘气道炎症
支气管药物激发试验对不典型哮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支气管激发试验对临床不典型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肺功能、支气管扩张试验不能确诊的病人 ,用乙酰甲胆碱行支气管激发试验 ,明确诊断。结果  4 0例临床以咳嗽、胸闷为主要表现的病人 ,肺功能FEV1.0 /FVC %≥ 70 % ,但激发试验 11例阳性 (2 7.5 % ) ,2 9例阴性 (72 .5 % )。结论  (1)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不典型哮喘的有效手段 ;(2 )对临床高度怀疑哮喘的不典型哮喘而基础肺功能正常的病人 。
陈宇英刘翱杨伟康
关键词:不典型哮喘支气管激发试验病人肺功能药物激发试验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细胞因子与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了38例生长发育正常的IM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6、IL-8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36例同龄健康儿童组比较。结果急性期IM患儿血清IL-6、IL-8、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恢复期(P<0.01),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恢复期(P<0.01),恢复期患儿血清CD4升高,IL-6、IL-8、CD3、CD8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D4/CD8比值仍低于对照组(P<0.05),但高于急性期(P<0.01)。结论 EB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为IM患儿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明圣靳杭红瞿良陈宇英吴晓庆许发发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