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茂

作品数:8 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水稻
  • 5篇基因
  • 4篇飞虱
  • 3篇生态
  • 3篇生态安全
  • 3篇转基因
  • 3篇褐飞虱
  • 3篇BT水稻
  • 2篇取食
  • 2篇取食行为
  • 2篇抗虫
  • 2篇靶标
  • 2篇产卵
  • 2篇产卵行为
  • 1篇毒粒
  • 1篇性状
  • 1篇性状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玉米
  • 1篇杀虫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
  • 2篇国际水稻研究...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渥太华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陈茂
  • 7篇胡萃
  • 7篇叶恭银
  • 2篇姚洪渭
  • 2篇舒庆尧
  • 1篇卢新民
  • 1篇马永芳
  • 1篇彭于发
  • 1篇李毅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年份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Bt水稻抗虫性及其农艺性状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田间调查发现,为害TT9-4和IR72两种水稻品种的螟虫主要为大螟、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转基因水稻TT9-4对螟虫的控制作用显著优于对照IR72(P<0.05)。TT9-4水稻的株高、结穗数和穗长与IR72无显著差异(P>0.05),TT9-4平均每穗所结谷粒数显著多于对照IR72(P<0.05),但结实率不若IR72高,分别为56.32%和65.14%,使得TT9-4的田间产量低于对照水稻IR72。化学农药的使用对IR72水稻螟害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控害效果不如TT9-4。
马永芳陈茂叶恭银胡萃
关键词:BT水稻抗虫性农艺性状
抗虫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取食与产卵行为影响的评价被引量:33
2004年
比较测定褐飞虱在转cry1Ab基因籼稻(B1、B6)和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MSA)及各自亲本对照上的取食与产卵行为。在自由选择寄主植株条件下,褐飞虱于转cry1Ab基因籼稻和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上的着虫比率、产卵选择性和产卵量与各自对照嘉早935和明恢86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取食总痕数除B1外则均显著高于对照。在非自由选择寄主植株条件下,褐飞虱不论于转cry1Ab基因籼稻上还是于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上,其取食总痕数均显著多于各自对照,而取食24 h后排泄的蜜露则恰反之。综合可见,3个供试抗虫转基因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取食是不利的,而对产卵则无显著的影响。
陈茂叶恭银姚洪渭胡萃舒庆尧
关键词: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取食行为产卵行为CRY1AB基因
Bt水稻对飞虱和叶蝉及其卵寄生蜂扩散规律的影响被引量:40
2003年
研究了Bt水稻两个纯合品系TT9-3和TT9-4在田间对飞虱、叶蝉及其卵寄生蜂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t稻区与对照(IR72)区间相互扩散的飞虱有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a)、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叶蝉有黑尾叶蝉(Nephotetixcincticeps)、白翅叶蝉(Erythroneurasubrufa)和电光叶蝉(Deltpcephalusdorsalis);其中以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为主。扩散数量叶蝉多于飞虱;扩散方向以Bt稻区向对照区扩散为主,其中TT9-3与IR72、TT9-4与IR72间白背飞虱与黑尾叶蝉的扩散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在Bt稻区与对照区间相互扩散的飞虱和叶蝉的卵寄生蜂有稻虱缨小蜂(Anagrusspp.)和叶蝉柄翅小蜂(Lynaenonlongicrus),数量上后者多于前者,扩散方向也以Bt稻区向对照区扩散为主。
陈茂叶恭银胡萃Tu JDatta S K
关键词:BT水稻飞虱卵寄生蜂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
Bt籼稻对褐飞虱取食、产卵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4
2003年
比较了褐飞虱在2个Bt籼稻纯合品系,即TT9-3、TT9-4,及亲本对照IR72上的取食和产卵行为。结果表明,在选择性条件下,褐飞虱于稻株上的着虫比率在Bt籼稻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稻株中部和整个叶鞘的取食刺探痕数、产卵选择比率和产卵量则均以Bt籼稻显著为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稻株叶鞘上的取食刺探痕数在Bt籼稻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排泄的蜜露量则多以Bt籼稻尤其是TT9-4显著为少。可见,供试的2个Bt籼稻品系不利于褐飞虱的取食或产卵,表现有抗褐飞虱的能力。
陈茂叶恭银胡萃Datta S.K
关键词:褐飞虱取食行为产卵行为影响因素
《Nature》有关转基因玉米生态安全争论性报道的回顾被引量:13
2004年
对近年来《Nature》刊登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转基因玉米生态安全争论的两个事件进行了回顾 ,一是 1999年由Losey等引发的大斑蝶事件 ,另一是 2 0 0 1年由Quist等引发的转基因渗入墨西哥当地玉米品种事件。同时对其它学者分别就这两个事件进行的更为细致、严密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总结发现 :Losey等实验设计没有合理的对照和具体的供试花粉剂量及毒素浓度 ,而Quist等则因为反向PCR引物设计的不当把从墨西哥当地玉米品种K1、A3中扩增出的产物误认为与转基因玉米品种中的adh1基因同源。可见两个事件在实验设计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陈茂叶恭银胡萃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花粉基因渗入
Cry1Ab杀虫蛋白在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中转移与富集被引量:40
2005年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2个转 cry1Ab 基因水稻 (Bt水稻) 品系KMD1和KMD2不同生育期叶鞘内Cry1Ab杀虫蛋白的含量及其通过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转移和富集情况。结果表明, 这2个品系中抽穗期和黄熟期叶鞘内Cry1A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 KMD1和KMD2中Cry1Ab杀虫蛋白可以通过食物链转移到Bt水稻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及其天敌拟水狼蛛体内。褐飞虱在KMD1或KMD2上取食2 d后, 体内均含有 Cry1Ab杀虫蛋白, 但连续取食2、4、6、8和10 d后,其体内含量并未因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当拟水狼蛛捕食以KMD1或KMD2为食的褐飞虱时, 在捕食2、4、6、8和10 d后, 其体内均可检测到Cry1Ab杀虫蛋白, 其含量并未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上升, 但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褐飞虱体内的含量。可见, 该蛋白可通过水稻转移至褐飞虱, 再转移至拟水狼蛛, 并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 而这种富集并不随蜘蛛捕食时间的延长而加强。拟水狼蛛捕食以KMD1或KMD2为食的褐飞虱时, 其捕食量未受到显著影响, 其中肠酶粗提物对Cry1Ab杀虫蛋白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陈茂叶恭银卢新民胡萃彭于发舒庆尧Illimar ALTOSAAR
关键词:BT水稻CRY1AB杀虫蛋白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生物富集
转基因抗虫、抗病毒水稻对非靶标生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
本论文以不同转Bt基因抗虫水稻品系及转基因抗矮缩病毒水稻品系为材料,通过室内和田间实验,系统评价了转基因抗虫、抗病毒水稻对非靶标生物的生态安全影响。结果如下: 1.Bt抗虫水稻品系对褐飞虱取食与产卵行为的影响,...
陈茂
关键词:转基因水稻生态安全非靶标生物
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及毒粒三维结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5年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为双层壳、二十面体的双链 RNA 病毒,是水稻的重要病原物之一。文中比较了 RDV 中国福建分离物与日本分离物基因组各片段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发现 RDV 两个不同分离物基因组相应片段的相似性均在92%以上,最高可达96%;分析了相应基因组片段编码的结构蛋白 P1、P2、P3、P5、P7、P8及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非结构蛋白的 P9和非结构蛋白 Pns4、Pns6、Pns10、Pns11和 Pns12在 RDV 复制、组装过程中的功能;回顾了 RDV 粒子的研究概况,对 RDV 粒子内、外层衣壳的晶体学结构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简要介绍了 RDV 复制与组装的机制,发现核心蛋白与 dsRNA 间相互作用成为一个单元是病毒 RNA 的分拣及包装到病毒粒子核心内的可能机制。同时,指出基于 PDR 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在水稻矮缩病毒防治上的可能性。
陈茂叶恭银李毅姚洪渭胡萃
关键词: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毒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