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锦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55H指数:3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心肌
  • 3篇血压
  • 3篇高血压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高血压
  • 2篇衰竭
  • 2篇左室
  • 2篇疗效
  • 2篇降压
  • 2篇降压药
  • 2篇充血性
  • 2篇充血性心力衰...
  • 1篇地高辛
  • 1篇丁二酮
  • 1篇动脉
  • 1篇心电
  • 1篇心电监测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梗塞

机构

  • 6篇荆州市第一人...
  • 5篇长江大学附属...
  • 3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2篇陈锦明
  • 8篇杨学新
  • 7篇周忠泉
  • 7篇彭水先
  • 6篇余兆新
  • 4篇金立军
  • 2篇蕾茹
  • 2篇李建军
  • 2篇易绪英
  • 2篇杨沙宁
  • 2篇李凤翥
  • 1篇吴昌富
  • 1篇肖卫
  • 1篇周林
  • 1篇汪克纯
  • 1篇魏涵
  • 1篇周林
  • 1篇王玉璟
  • 1篇王玉景
  • 1篇杨少宁

传媒

  • 3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湖北省卫生职...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扩张型心肌病120例左室质量与生存率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室质量与生存率关系。方法:1998年6月~2004年6月DCM住院患者120例,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左室质量(Left ventr icular mass.LVM)分析.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并随访终点至2006年6月(随访时间3月~8年).探讨与其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20例DCM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l)为(185.30±64.62)g/m^2.明显高于正常值。至随访终点共死亡60例.占50%(60/120).死亡组LvMl为(240.89±78.32)g/m^2,明显高于非死亡组(P〈O.05)。其中自症状出现后3~12月内死亡8例(6.67%).LVMI为(256.03±85.26)g/m^2;1~5年内死亡24例(20.00%).LVMI为(220.83士71.44)g/m^2;生存达5年以上者28例(23.33%).LVMI为(142.50士44.32)g/m^2,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结论:DCM患者LVMI与其生存率密切相关.对评估DCM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周忠泉周林易绪英杨学新彭水先余兆新金立军陈锦明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左室质量生存率
降压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原发性高血压(EH)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其他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常用降压药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索Ⅱ受体拮抗剂(ARB)、
周忠泉李建军彭水先陈锦明杨少宁杨学新余兆新
关键词:高血压降压药物
小剂量四联复方降压制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由不同降压机制组成的小剂量四联复方降压制剂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常规剂量二联复方降压制剂比较。方法:1~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314例随机分组:Ⅰ组(n=102)服用硝苯地平(10mg)+阿替洛尔(25mg)组成的复方缓释制剂(1号),1片/次,2次/d;Ⅱ组(n=108)服用卡托普利(25mg)+氢氯噻嗪(12.5mg)组成的复方缓释制剂(2号),1片/次,2次/d;Ⅲ组(n=104)服用硝苯地平(5mg)+卡托普利(12.5mg)+阿替洛尔(12.5mg)+氢氯噻嗪(6.25mg)组成的四联复方缓释制剂(3号),1片/次,2次/d。观察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各组降压达标率、总有效率、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Ⅲ组达标率高于Ⅰ组和Ⅱ组(81.55%、64.29%、58.95%,P<0.01)。Ⅲ组总有效率高于Ⅰ组和Ⅱ组(89.32%、74.47%、73.68%,P<0.01)。治疗8周后,Ⅲ组偶测血压低于Ⅰ组和Ⅱ组(P<0.01)。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监测结果,Ⅲ组24h收缩压比Ⅰ组和Ⅱ组低(P<0.05),24h舒张压低于Ⅰ组(P<0.01)和Ⅱ组(P<0.05)。Ⅲ组头昏、头痛、面红、踝部水肿症状的发生率比Ⅰ组少(P<0.05),干咳症状比Ⅱ组少(P<0.01)。而Ⅲ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血常规与Ⅰ组和Ⅱ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四联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疗效优于常规剂量二联复方制剂,且不良反应较少。
彭水先陈锦明周忠泉王玉璟杨沙宁吴昌富汪克纯魏涵黄琼
关键词:小剂量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治疗降压药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无冠脉狭窄5例报告
2000年
彭水先李凤翥陈锦明余兆新杨学新周林蕾茹陈学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45例心电监测的临床分析
1997年
我们将1981年10月至1996年5月在我院CCU病房行24小时心电监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245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04例(42.45%)心律(率)失常,141例(57.55%)出现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律失常70例(49.65%)、房性心律失常34例(24.11%)、室性心律失常18例(12.77%),其它19例(13.48%)。心律失常的检出女性多于男性(P<0.05),男女性患者均以30~39岁、40~4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心律失常的类型较为单一,多呈良性经过,未见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许先进刘胜皇余兆新陈锦明
关键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电监测心律失常
不同浓度2,3-丁二酮单肟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
2007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2,3-丁二酮单肟(BDM)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机械功能和氧代谢恢复的影响,确定理想作用浓度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Langendorff灌流豚鼠心脏用4℃St.Thomas Hospital液保存12h,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CON组),含20mmol/L BDM的Krebs液(BDM20组)、含30mmol/L BDM的Krebs液(BDM30组)、含40mmol/L BDM的Krebs液(BDM40组)进行初始复灌30min,随后所有心脏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进行复灌60min。结果与CON组比较,BDM初始灌流后左室作用压、左室压力增加速率峰值(dP/dtmax)和左室压力减少速率峰值(-dP/dtmax)、氧消耗速度和用氧效率恢复更为迅速,BDM30组最为显著。电镜检查发现,CON组心肌呈明显的肌节过度收缩和线粒体破坏,BDM30组则明显减轻。结论BDM初始灌流可显著改善停搏心肌的机械功能和氧代谢,且理想作用浓度为30mmol/L,其机制可能与BDM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过度收缩和细胞破坏有关。
周忠泉杨沙宁杨学新金立军彭水先余兆新陈锦明易绪英
关键词:心脏停搏心肌再灌注损伤
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0年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传统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由于收缩和舒张功能严重低下或负荷过重,使泵血明显减少,不能满足全身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静脉系统淤血甚至水肿,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的表现[1].
周忠泉彭水先陈锦明李建军杨学新余兆新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
硫酸镁治疗尖端扭转性室速28例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治疗机制和疗效。方法:以25%硫酸镁注射液10 ml稀释20~40 ml后静脉推注,继以平衡液250 ml+25%硫酸镁20 ml静脉滴注维持。结果:用药后所有患者TdP得到控制,未出现心律失常加重、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神志改变及肾功能损害等副反应。结论:硫酸镁能有效的治疗TdP,无明显副反应发生。
蕾茹肖卫金立军李凤翥陈锦明王玉景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被引量:32
2001年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线索 ,以便早期正确处理 ,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 31例住院患者经临床严密观察和影像学检查 ,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结果 :突发胸背疼痛 ,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不支持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呈休克样表现 ,但血压反而增高或正常 ;四肢血压脉搏不对称 ;新出现主动脉瓣返流杂音以及主动脉分支受累致相应脏器 (脑、心、肾等 )缺血和功能改变 ,是该病的重要表现和诊断线索。CT、B超、MRI可提供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可靠证据。结论 :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和警惕 ,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
陈锦明彭水先杨学新金立军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岭回归分析在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危险回素估计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9年
对124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及有关病史资料作了岭回分析。结果表明,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患合并症、发病入院时间间隔和梗塞部位等五项因素是影响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孙维权刘治晏陈锦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