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丛耀

作品数:49 被引量:14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澳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7篇文化科学
  • 11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图像
  • 12篇新闻
  • 9篇视觉
  • 7篇摄影
  • 4篇艺术
  • 4篇媒体
  • 4篇出版
  • 4篇传媒
  • 3篇新闻摄影
  • 3篇影像
  • 3篇图像传播
  • 3篇图像新闻
  • 3篇文字
  • 2篇新闻报
  • 2篇新闻出版
  • 2篇新闻出版业
  • 2篇新闻传播
  • 2篇新闻事实
  • 2篇新闻研究
  • 2篇叙事

机构

  • 47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交通银行
  • 1篇新华通讯社

作者

  • 48篇韩丛耀
  • 2篇周振华
  • 1篇彭永祥
  • 1篇陈璞
  • 1篇季芬
  • 1篇蔡佩
  • 1篇黄榕
  • 1篇尤浩
  • 1篇梁皙绫
  • 1篇贾登红
  • 1篇张玉洁

传媒

  • 15篇中国出版
  • 6篇新闻界
  • 5篇艺术百家
  • 3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新闻知识
  • 2篇当代传播
  • 2篇编辑之友
  • 2篇江海学刊
  • 2篇现代传播(中...
  • 2篇中国教育信息...
  • 1篇新闻记者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南京政治学院...
  • 1篇新闻春秋
  • 1篇深圳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新闻传播...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6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闻人物肖像摄影
2002年
韩丛耀周振华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摄影光线视点摄影技术
数字复制时代的摄影观被引量:1
2017年
在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的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摄影由"机械复制时代"进入了数字复制时代。数字技术给摄影插上了翅膀,摄影人在为摄影的前景广阔、前途无量备感自豪、兴奋的同时,也因摄影的越来越不独立、不自在而感到无所适从的迷惘和被淹没、被边缘的沮丧。因此,在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的角色定位、摄影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摄影行为的尺度、技术节制及摄影人文化修养的提高迫在眉睫。摄影的世界虽然改变了很多,但总有一些东西必须坚持,在数字复制时代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须在呈现物理性精致纯粹的同时焕发人文关照的辉光。
韩丛耀唐悦之
关键词:数字技术
图像符号的特性及其意义解构被引量:25
2011年
图像符号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符码,不同于传统的语言符号。对图像符号的解读就是对图像意义的追寻。在图像的迹象性、类比性和象征性的意义解读方面,其象征性最为复杂。图像的象征性是由一些具有社会文化性代码并对我们的解读起支配性作用的参数搭建而成的,因此,解读图像的方法会有很多种。图像传播意义的解读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就是对图像符号的一次社会性拆解。
韩丛耀
关键词:图像图像符号符码
数字技术时代的有声出版被引量:1
2017年
传统的有声出版正经历着一次技术革命的洗礼,这场由数字技术带来的洗礼使有声出版获得了脱胎换骨式的新生。从"机械技术"时代的辉煌迈入到"模拟技术"时代的黄金发展期之后,有声出版沉寂了许久,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厉兵秣马,终于借助数字时代的技术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此时尤其不能贪"快"求"洋",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有声出版物与视觉出版物的特点,了解数字有声出版物的媒介特征,其次必须结合汉语数字有声出版物的文化特色考量,才能营造中国数字有声出版的健康发展业态。
韩丛耀
关键词:机械技术模拟技术数字技术
《新周刊》封面的视觉传播学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当代社会名目繁多的视觉传播文本,以特有的视觉建构形式,汇聚成为一道文化景观。其中,杂志封面便是一例。本文选取2003年~2008年出版的《新周刊》封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周刊》的发展历程,动态性地考察《新周刊》封面的视觉传播形态,揭示语言和图像这两类文本在意义产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辨析"形象文本"的单向印证或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及"语-图"互文方法。对《新周刊》封面的视觉传播学分析同时也例证了有关视觉转向的一个假设,即视觉转向是后现代的一种叙事性象征。
韩丛耀黄榕
关键词:视觉传播图像
数字技术媒介的视觉重构研究
2018年
文章从传播学角度,对这种发达的全球化、大众化数字传媒下的社会形构做一探求,重点阐明两种作为数字媒体IVR(Internet Virtual Reality)的物质技术——虚拟实境(简称VR技术)和网景(简称IS技术)的社会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了VR技术与IS技术的共同特征:聚合性、互动性与多媒体。这些特征使得这两种技术能够彼此兼容,在物质技术上已为IVR提供了支持。所以IVR这一新质媒体能否出现,已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取决于人类的思维发展和认识水平。一种哲学的抒发和认知元点的确立才是创造新质媒体的关键。而在IVR环境中,一种"纯粹"观看者的身份弥散了,一种"被授权观看"的观念被消解了,观者即作者,观看即叙事。
韩丛耀
关键词:数字传媒虚拟实境网景
图像传播与文化转向被引量:13
2009年
本文重在论述图像传播研究与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明了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被重新发现的"图像"的作用、地位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就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认为,图像已成为现代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文化力量。开展图像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传播效果,拓宽文化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丛耀
关键词:图像图像传播视觉文化文化转向
视觉传播研究刍议被引量:12
2010年
当今社会,电影、电视、绘画、摄影、广告、设计、建筑、动漫、网络、游戏、多媒体等互为激荡汇流,已经进入了以视觉传播为中心的时代。视觉传播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也为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空间。认识这些视觉操控模式和视觉文化的运行规则、破解这些视觉性的实践规程与生产系统就成为视觉传播研究的基本任务。
韩丛耀
关键词:视觉传播视觉图像
澳门视觉形象传播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澳门是中国第一个向西方打开的窗口,是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汇处。澳门视觉形象传播研究,是基于澳门视觉形象传播谱系建构的实务研究,是在量化研究与符号传播分析方法基础上,通过对澳门视觉形象的认知,穿透性地理解澳门社会多维文化的总体样貌,进而缕析澳门视觉形象的表征形态和传播路径,建构澳门视觉形象传播谱系。也就是抽象缕析澳门视觉特征的澳门元素;研究形成澳门形象传播的澳门风格;确立具有澳门文化精神的澳门气派。
韩丛耀
关键词:视觉形象
“新闻传播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7年
韩丛耀蔡佩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家学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