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志光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压
  • 3篇入路
  • 3篇手术
  • 3篇基底
  • 3篇高血压
  • 2篇神经内镜
  • 2篇显微解剖
  • 2篇疗效
  • 2篇脑室
  • 2篇内镜
  • 2篇基底节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2篇出血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岛叶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供血
  • 1篇动脉供血不足

机构

  • 8篇秦皇岛市第一...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厦门市第五医...

作者

  • 9篇韩志光
  • 7篇赵建华
  • 6篇陈兴河
  • 6篇冯继
  • 5篇韩莹
  • 4篇王永恒
  • 4篇华红果
  • 3篇李起超
  • 2篇吴磊
  • 2篇冯三平
  • 1篇赵锦程
  • 1篇杨亚茹
  • 1篇马智慧

传媒

  • 4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纤维蛋白原、PCT、IFN-γ和IL-10在颅内感染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IL-10)联合检测在颅内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50例为观察组,非颅内感染患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FBG、PCT、IFN-γ和IL-10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FBG、PCT、IFN-γ和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FBG、PCT、IFN-γ和IL-10水平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内感染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FBG、PCT、IFN-γ和IL-10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FBG、PCT、IFN-γ和IL-10在颅内感染患者中呈显著增高状态;且FBG、PCT、IFN-γ和IL-10实时监测对于诊断颅内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韩志光王永恒陈兴河赵建华
关键词:颅内感染纤维蛋白原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
岛叶低级别胶质瘤术后癫痫的预后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岛叶低级别胶质瘤术后癫痫改善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4年6月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120例伴有术前癫痫发作症状的岛叶低级别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其术后1年的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及生存预后信息,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术后癫痫控制情况对病人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术前癫痫发作表现为单纯局灶性发作癫痫36例(30.0%),局灶性癫痫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53例(44.2%),全身性发作31例(25.8%)。手术治疗1年后随访,72例(60%)病人癫痫症状得到了完全改善(EngelⅠ级),33例(27.5%)得到了显著改善(EngelⅡ级),11例(9.2%)得到了有意义的改善(EngelⅢ级),无改善或恶化(EngelⅣ级)者4例(3.3%)。较大的肿瘤切除程度、未累及壳核、IDH1突变是癫痫术后控制的有利因素。癫痫发作的改善是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有利预后因素。结论癫痫是岛叶胶质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术后癫痫症状的改善与肿瘤切除程度、是否累及壳核及IDH1突变状态相关,癫痫症状完全改善有助于延长病人的复发时间和总生存时间。
史攀杰王永恒王永恒赵建华赵建华韩志光
关键词:胶质瘤岛叶癫痫生存预后
经额颞眶颧入路颅眶交界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前床突、眶上裂及视神经管是眼眶与前颅底交界区的重要解剖学标志。本研究通过对前床突、眶上裂、视神经管及其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观察、测量,从而获得该区域的解剖学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临床处理该区域的病变...
韩志光
关键词:前床突床突间隙视神经管眶上裂显微解剖
左旋多巴诱导对大鼠C6胶质瘤血管正常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9年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诱导神经胶质瘤血管正常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接种于Wistar大鼠右后肢皮下,建立大鼠C6胶质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11 d。低、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多巴胺25 mg/(kg·d)和50 mg/(kg·d)腹腔注射,连续11 d。每隔一天测量肿瘤的最长径和最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Ⅳ型胶原(CollagenⅣ)表达水平,计算血管成熟指数(VMI)。采用伊文思蓝(EB)法测定肿瘤血管渗透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多巴胺可剂量依赖性降低大鼠C6皮下移植瘤的体积,并在7~11 d尤为显著;在给药后11 d,与对照组相比,多巴胺低、高剂量组大鼠皮下C6胶质瘤重量显著降低(P <0. 05);与对照组相比,低、高剂量组CD31、Collagen IV表达显著降低,α-SMA、VMI表达显著增加(P <0. 05);与对照组相比,低、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EB含量显著降低(P <0. 05);与对照组相比,低、高剂量组HIF-1α和VEGF表达显著降低(P <0. 05)。结论左旋多巴可抑制大鼠C6胶质瘤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VEGF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有关。
韩莹陈兴河吴磊冯三平王永恒韩志光赵锦程李起超赵建华冯继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左旋多巴
脑室镜辅助下经额入路清除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的手术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脑室镜辅助下经额入路治疗基底节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 40例基底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行CT检查确诊后,选择基底节血肿同侧额叶发迹内弧形手术切口,长约3 cm,行2 cm大小骨窗,脑针穿刺探及血肿后沿穿刺道缓慢置入工作套筒,在神经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并与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14 d根据神经功能受损情况进行疗效评定,及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复查颅脑CT提示,观察组的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血肿量、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再出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14 d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随访显示,观察组ADL分级情况较对照组更加优良,患者预后更佳,生活自理能力更强(P<0.05)。结论脑室镜辅助下经额叶行基底节血肿清除的手术方式,做到了对脑组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患者术后脑功能回复快的最佳效果。
冯三平陈兴河韩志光韩莹华红果赵建华冯继
关键词:脑室镜基底节血肿
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20例中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Wingspan支架置入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将其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支架组给予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方案,药物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稳定斑块的药物支持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80.1±11.7)%vs(83.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3,P〉0.05);治疗后支架组血管狭窄率(19.3±9.6)%显著低于药物组(45.6±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572,P〈0.05)。治疗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支架组生活自理者6例,轻度、中度、严重功能障碍的分别有1、2、4例,药物组生活自理者1例,轻度、中度、严重、极严重功能障碍的分别有2、1、1、2例。治疗后支架组的临床有效率76.9%显著高于药物组42.8%,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X2=0.631,P〈0.05)。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支架组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脑梗死;药物组2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15.3%)显著低于药物组并发症发生率(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27,P〈0.05)。随访期内,支架组未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药物组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支架组复查DSA或MR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的1例,药物组复查后病情加重的1例,复发的2倒。【结论]Wingspan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较好的安全性,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但其对预防脑卒中的远期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磊冯继赵建华陈兴河韩志光华红果杨亚茹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治疗为试验组,脑室外引流术治疗34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情况及预后。结果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复查脑CT,计算血肿清除率,试验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清除率>90%(基本完全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动态监测2组脑CT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血肿体积均明显缩小,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但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预后优良率为70.83%,死亡率为4.17%;对照组分别为46.67%、10%,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预后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陈兴河冯三平韩志光李起超华红果韩莹赵建华冯继
关键词:丘脑出血高血压神经内镜
经脉络膜裂房部至四叠体池的显微解剖
2015年
目的研究经脉络膜裂房部至四叠体池的解剖特点,为经脉络膜裂入路治疗四叠体池周围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经10%甲醛固定的完整成人湿性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脉络膜裂房部的神经血管结构,显微镜下模拟经脉络膜裂房部到四叠体池手术入路。结果脉络膜裂房部是位于侧脑室房部内侧壁穹窿伞和丘脑枕之间的一条自然裂隙,其后缘为丘脑枕处,此处到侧脑室三角区后缘的距离为(15.9±3.3)mm,到中线的垂直距离为(21.6±2.8)mm,距室间孔后缘的脉络膜裂起点的裂长度为(31.4±3.5)mm。经此裂隙可进入四叠体池,池的前壁内侧为松果体和四叠体,脉络膜裂房部后缘到松果体的距离为(10.8±2.1)mm。脉络膜后外动脉通过脉络膜裂进入侧脑室,分布于颞角后部、房部、体部后部的脉络丛,脉络膜后内动脉经四叠体池进入三脑室顶壁,分布于中间帆内的脉络丛。房内侧静脉为位于侧脑室房部和枕角内侧壁呈放射状向脉络膜裂汇聚的一组静脉,经穹窿内侧到达四叠体池,汇入大脑内静脉或大脑大静脉。模拟经脉络膜裂房部的手术入路,可显露的范围包括四叠体池和同侧环池的后部,对池内走行的大脑后动脉(P2和P3)、基底静脉等众多血管结构显露良好,分离这些血管可以显露位置较深的松果体,而对上下丘显露十分困难。结论脉络膜裂房部及四叠体池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熟悉其解剖特点十分重要,经脉络膜裂入路为治疗四叠体池周围区域病变提供了一条良好的路径。
王永恒唐阔海魏绍武韩志光马智慧冯继
关键词:脉络膜裂四叠体池显微解剖手术入路
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5例,采用骨孔或小骨瓣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内镜组) 50例,骨瓣开颅显微镜下经侧裂手术治疗(显微镜组) 55例,观察2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内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显微镜组,血肿清除率高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内镜治疗组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肾衰竭、脑功能衰竭、继发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显微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内镜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逐渐好转,NIHSS评分有降低趋势,其中术后2周开始内镜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6个月后,内镜组失访2例,显微镜组失访3例。内镜组患者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内镜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出血微创,安全,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陈兴河冯三平韩志光李起超华红果韩莹赵建华冯继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神经内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