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海荣

作品数:8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避难硐室
  • 2篇压风
  • 2篇生命保障
  • 2篇煤矿
  • 2篇井下
  • 2篇风量
  • 1篇地面钻孔
  • 1篇压风系统
  • 1篇永久避难硐室
  • 1篇原因分析及预...
  • 1篇载人
  • 1篇正压
  • 1篇人群密度
  • 1篇人员疏散
  • 1篇生命保障系统
  • 1篇事故原因
  • 1篇疏散
  • 1篇松动圈
  • 1篇钻孔
  • 1篇钻孔布置

机构

  • 8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中冶京诚工程...

作者

  • 8篇韩海荣
  • 5篇金龙哲
  • 4篇高娜
  • 2篇张娜
  • 2篇李芳玮
  • 2篇王岩
  • 2篇黄志凌
  • 1篇李斌
  • 1篇马德祥
  • 1篇王鹏
  • 1篇尤飞
  • 1篇李玲

传媒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安全
  • 1篇金属矿山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中国安全生产...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避难硐室压风供氧系统压风量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分析避难硐室内人员生存环境主要参数变化情况,研究其压风供氧系统人均所需压风量。根据硐室内压风与人员呼吸CO2间关系,绘制硐室内空气中CO2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得出CO2体积分数稳定值与压风量的关系。通过分析CO2稀释方程、热量平衡、湿度平衡和O2平衡,确定人均压风量为100 L/min。在常村煤矿避难硐室进行80人16 h压风供氧生存试验,结果表明:压风量100 L/min能够满足硐室内人员呼吸需要,硐室内各环境参数均在国家标准要求范围内,温度的迅速稳定表明硐室周围岩体的导热性良好。
尤飞金龙哲韩海荣高娜
关键词:避难硐室压风系统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选址及其关键技术被引量:10
2012年
针对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中,避难硐室选址的问题,从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避难硐室选址的地质因素、避难硐室选址与人员分布和人员疏散检验4个方面来研究避难硐室选址中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避难硐室选址应该避开压力峰值区域;避难硐室至工作面的距离要大于冲击波破坏造成的人员死亡边界;根据疏散时间检验,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以1 000 m为宜;避难硐室两端入口要布置在进风巷道中,以采区布置为主,井底车场附近可不设置避难硐室.
李芳玮金龙哲韩海荣黄志凌张娜
关键词:煤矿紧急避险避难硐室瓦斯爆炸冲击波人员疏散
矿井避难硐室压风供风量及其载人实验被引量:10
2013年
通过模型计算确定了避难硐室CO2生成速率、耗氧率与压风供风量的关系,结合相关研究确定了影响压风供风量的关键因素和因素控制水平.根据密闭空间CO2平衡方程、O2平衡方程、CO2稀释方程、通风降温方程,并结合相关规范确定了密闭空间理论人均供风量,通过100人载人试验确定了避难硐室的最小供风量.结果表明:避难硐室供气量与人数有关,与硐室体积无关,确定以CO2时间加权阈限值0.5%为避难硐室控制水平,100人避难硐室最小供风量不小于600 m3/h.
李芳玮金龙哲韩海荣黄志凌张娜
关键词:生命保障
中小学踩踏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被引量:3
2010年
踩踏事故是指在人群密度较大的环境中,由于人流惯性和无法控制的各种力的相互作用,混乱的人流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突然出现某个人跌倒、进而导致人群堆叠现象,被压在下面的人员身体无法活动,呼吸受阻,轻者会出现局部充血,骨折等现象,重者可能由于机械窒息而导致死亡。
王岩韩海荣
关键词:事故原因人群密度踩踏事故相互作用
矿井避难硐室防护技术研究
韩海荣
关键词:抗压性能
常村矿避难硐室地面钻孔生命保障系统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永久避难硐室利用贯穿岩层到达地面的钻孔为硐室内部持续地输送氧气、实现通讯。对常村矿永久避难硐室地面钻孔生命保障系统进行研究,确定钻孔供氧系统、流食供给系统、通信动力供应系统组成。通过对三大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地面钻孔内部布置及回风方式;通过对地质结构分析,确定了钻孔结构和方式。
韩海荣金龙哲高娜李斌王鹏李玲
关键词:避难硐室地面钻孔钻孔布置生命保障系统
常村煤矿N3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构建研究与试验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声波测试试验,确定常村煤矿避难硐室松动圈深度为1.8~2.0 m,采用锚杆,锚索及锚网喷联合支护方式;根据N3采区最多作业人数、人员及设备体积和围岩坚固系数,确定硐室规模为100人,硐室总有效面积为136 m2,有效长度为39 m、有效宽度为3.5 m,半圆拱形断面掘进宽度为4.7 m,直墙高度为1.3 m,仰拱深度为0.85 m;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确定硐室底板受力大于顶板和侧帮,验证了联合支护方式能够有效减小硐室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应力和位移,证实了仰拱设计的必要性;通过压力强度计算和围岩安全性分析,确定防护墙厚度为1 m,硐室安全防护结构由密闭缓冲层和混凝土砌碹层组成;通过正压气密实验,测定避难区最大正压值可达2 000 Pa,气密性良好。
高娜韩海荣马德祥
关键词:永久避难硐室松动圈
矿井避难硐室正压密闭系统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矿井避难硐室在灾变时为矿工提供了隔绝密闭的避难空间,内部正压密闭系统起到了隔绝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本文对矿井避难硐室正压系统进行研究,确定影响矿井避难硐室正压数值的因素,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矿井避难硐室正压值,同时确定了矿井避难硐室的正压维持方式并设计了相应的余压阀。为保证矿井避难硐室正压的实现,对矿井避难硐室密闭系统进行研究,包括建筑密闭和设施密闭。
韩海荣金龙哲高娜王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