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伟

作品数:18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三氯苯达唑
  • 2篇症状
  • 2篇片形吸虫
  • 2篇综合征
  • 2篇吸虫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米夫
  • 2篇拉米夫定
  • 2篇拉米夫定治疗
  • 2篇肝脏
  • 2篇病毒
  • 1篇待查

机构

  • 14篇大理学院附属...
  • 4篇大理学院临床...
  • 1篇大理学院

作者

  • 17篇顾伟
  • 11篇焦建明
  • 3篇邹静
  • 3篇杜茜茹
  • 3篇陈敏
  • 1篇张靓
  • 1篇李琴
  • 1篇张筱岚
  • 1篇潘云
  • 1篇杜伟
  • 1篇何连福
  • 1篇张秋蓉
  • 1篇张秋蓉
  • 1篇张平

传媒

  • 5篇大理学院学报...
  • 3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乡村...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氯苯达唑治疗人肝片形吸虫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片形吸虫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7例肝片形吸虫感染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其使用三氯苯达唑与其它抗寄生虫药物治疗的对比。结果:7例患者均有相同的临床表现,阿苯达唑、吡喹酮等药物治疗无效,三氯达苯唑有效。结论:通过这次肝片形吸虫感染的治疗和临床分析,三氯苯达唑是一种具有良好抗肝片形吸虫药效的药物,对今后治疗肝片形虫病有一定指导作用。
顾伟邹静李芹翠杜茜茹焦建明
关键词:肝片形吸虫三氯苯达唑疗效
云南省首次爆发流行巨片形吸虫感染10例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云南省爆发的巨片形吸虫感染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该病的流行病学、影像学、生化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12/2012-02收治的10例感染巨片形吸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巨片形吸虫感染人体在国内外少见,主要以高热起病,均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症状,肝脏损伤等表现.感染的10例病例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影像学、生化特点,病程也相近.结论:巨片形吸虫感染人体少见,这给临床诊治带来较大的困难,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病例需要引起重视.
邹静顾伟焦建明杜茜茹何连福张平
关键词:肝脏损伤
云南省首次暴发巨片形吸虫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首次暴发巨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感染的临床诊治过程,为今后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7例患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资料。对患者及其家属和部分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生食史和宠物饲养史等。采集各类动物粪便,使用粪便沉淀法和虫卵孵育法进行粪检。选择两户患者家饲养的牛各1头,剖检寄生虫感染情况。ELISA检测患者、患者家属和部分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样。在患者居住的15个村庄附近(共选35个点)的溪流和水塘边,采集中间宿主螺类,检测感染情况。结果 27例患者,最早1例发病于2011年3月10日,最后1例发病于2012年1月10日。临床表现主要为不明原因发热、血红蛋白下降、嗜酸粒细胞增高、肝脾肿大等。粪检寄生虫卵均为阴性。先后给予抗菌、抗寄生虫治疗,均未见好转。经流行病学调查27例患者均有食生拌鱼腥草史。后经ELISA检测血清巨片形吸虫抗体,其中23例患者为阳性。2012年2月16日经反复粪检于4例患者粪便中查见巨片形吸虫卵。剖解牛的肝胆系统中查到巨片形吸虫虫卵及成虫。确诊该组病例为巨片形吸虫感染。给予三氯苯达唑[10 mg/(kg.d)×2 d]连服2 d,临床症状全部缓解,在宾川州城存在中间宿主尖膀胱螺(Physa acuta)、椭圆萝卜螺(斯氏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小土蜗(Galba pervia)。结论人体感染巨片形吸虫较为少见,该病因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而较难确诊,三氯苯达唑治疗效果良好。
顾伟苏慧勇邹静李芹翠陈白云林灿松焦建明
关键词:三氯苯达唑
细胞凋亡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的进展概况
2005年
张筱岚顾伟
关键词:细胞凋亡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细胞DNA基因控制细胞坏死
大鼠失血性休克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模型制备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建立符合临床特征的、稳定的“两次打击”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模型。方法:实验组取30只大鼠,股动脉放血诱发休克,随后回输全部血液。血压平稳后,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内毒素(LPS,各6只),观察各组动物的情况。实验组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6只)。进行上述相应时间点血浆炎性递质各个器官功能检测,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动物在内毒素注入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体温下降,呼吸加快,白细胞计数和Pa o2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心、肝、肾功能指标明显增高(P<0.05),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器官功能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明显的低血氧症和高碳酸血症。病理学观察显示肺、肝、小肠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实质性损伤。结论:该实验较好的重现了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血症致SIRS的诱因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SIRS动物模型,该模型为目前较理想的研究SIRS的动物模型,对SIRS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顾伟焦建明杜茜茹陈敏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失血性休克内毒素动物模型
父子同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被引量:11
2005年
顾伟陈敏焦建明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压痛出血点肺呼吸皮肤粘膜
干扰素α-1b联合川芎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川芎嗪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仅用肝得健等一般常规护肝药及多种维生素治疗,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组22例用干扰素α-1b300万U肌肉注射,同时加用川芎嗪治疗。结果:HBeAg、HBV-DNA阴转率无论在治疗结束时还是治疗后1年,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BeAg阴转同时伴HBV-DNA阴转率、抗-HBe阳转率,治疗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川芎嗪治疗慢性乙肝效果好。
顾伟焦建明
关键词:慢性乙肝川芎嗪干扰素Α-1B
云南省65例片形吸虫病临床特点被引量:4
2020年
收集2011年11月-2018年11月云南省6地(市)片形吸虫病病例的临床资料。65例病例中,男28例,女37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4.6%(42/65),民族以汉族为主,占89.2%(58/65),病例主要来自大理地区,占72.3%(47/65)。65例病例均食过凉拌生菜,6例喝过生的山沟箐水。18例涉及5户家庭,有家庭聚集现象。全部病例均因不同程度发热、腹痛等就诊,血常规均提示嗜酸粒细胞增高,腹部彩超或CT (和/或)MRI检查结果示,以肝脏为主不同程度的脏器损害;粪检片形吸虫卵阳性率23.1%(15/65),血清片形吸虫抗体检测强阳性58例,阳性7例,阳性率100%(65/65)。全部病例经三氯苯达唑治疗后发热、腹痛明显好转,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肝脏等病变也恢复正常。
李芹翠陈凤顾伟杨磊
关键词:片形吸虫脏器损害三氯苯达唑血清抗体
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8~2002年收住的5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并自发性腹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未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及腹水检查特点。结果细菌性腹膜炎组发热、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性腹膜炎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腹水蛋白低(≤10 g/L),血清胆红素增高(>51.3 μmol/L)者较腹水蛋白高(10 g/L),血清胆红素低(<51.3 μmol/L)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发热、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腹水蛋白降低(≤10 g/L)及血清胆红素增高(>51.3 μmol/L)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高危因素。
焦建明顾伟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腹膜炎
生脉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6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减轻晚期胃癌患者化疗药物副反应和改善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将68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接受ELF方案静脉化疗2周期,治疗组化疗期间加生脉注射液治疗,共4周。观察2组近期疗效、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毒副作用、化疗期间血白细胞改变等。结果:近期疗效有效率、止痛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47.22%、55.56%,对照组分别为21.880%、31.25%,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生存质量(KP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恶心呕吐、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下降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可明显提高有效率,并能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顾伟焦建明
关键词:胃肿瘤化疗生脉注射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