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祥
- 作品数:43 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成人翼管的锥形束CT解剖学测量
- 2020年
- 目的本文目的是利用锥形束CT影像观察成年人翼管的解剖特点并分析对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科2018年10月~2019年5月间96例成年人锥形束CT扫描结果,通过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对翼管解剖形态进行影像学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年人翼管平均长度14.09±2.1mm,其中男性平均长度13.94±1.1mm、女性平均长度14.14±2.5m。翼管与颅骨正矢状面平均夹角为11.6±1.2度,与下鼻道平面的平均夹角为9.5±4.9度。根据翼管与蝶窦底壁的关系,18例(18.75%)在低于蝶窦底壁的位置、60例(62.5%)位于蝶窦底壁部分突出到蝶窦腔、18例(18.75%)完全突入蝶窦腔。翼管和圆孔之间的平均垂直和水平距离分别为5.04±1.84mm和7.94±4.82mm。以上数据在性别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锥形束CT扫描可以精确地观测到翼管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 王欢田昊马有祥
- 关键词:翼管锥形束CT圆孔
-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两种手术径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的主要方式是采用经鼻腔入路将导管插入咽鼓管口,但是对于鼻腔明显狭窄的患者手术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导管推进器经口腔来完成BET手术,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特点及术后效果。方法经患者同意后入组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41名,其中女性26名、男性15名,年龄在14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采用经鼻腔入路行BET手术,另一组患者在70度鼻内镜下采用新型经口导管行经口入路手术。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级、尝试插入导管次数和出现导管折曲次数等参数进行记录和对比。两种入路的术后效果评价方法是采用咽鼓管评分系统(Eustachian tube score,ETS),通过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ETS分值变化来判断术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全部41名患者共完成64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经鼻组患者20名共行29例手术,经口组患者21名共行35例手术。除经鼻组病例中出现一例术后少量鼻出血之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出现。经鼻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21秒,经口入路组为484秒,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经鼻组患者术中成功插入导管所需的平均尝试次数为2.15次,而经口组患者中有22例术中只需一次尝试就成功插入导管。两组间一次性插入成功率和平均尝试次数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中发生导管折曲的次数(经鼻组7例,经口组6例)和球囊移位次数(经鼻组3例,经口组1例)在两组间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的ETS分值较术前都有显著提高(P<0.01)。经鼻组患者的ETS分值从术前的3.43±2.47提高到7.16±2.72。经口组患者从2.65±2.87提高到6.16±3.72。经统计学分析显示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效果方面尚无统计�
- 田昊王林娥龚树生马有祥谢静韩曙光
- 关键词:咽鼓管手术入路球囊扩张术咽鼓管功能障碍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检测、观察和对比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SNIP)增殖的上皮和鼻息肉(nasal polyps,NP)炎性上皮中细胞增殖和凋亡抑制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探讨细胞增殖和凋亡抑制在SNIP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SNIP标本30例,均为初发病例;鼻内镜手术中所取NP标本15例,亦均为初发病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上皮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SNIP标本和15例NP标本中PCNA和Bcl-2均有表达,在SNIP标本中两者表达均高于15例NP标本(t=5.626,P=0.0001;t=2.539,P=0.011)。在SNIP标本中,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抑制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P<0.005)。结论细胞增殖及凋亡抑制可能共同参与了SNIP的发生及发展。细胞增殖在SNIP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要的作用。相关分析显示PCNA与Bcl-2分别作为细胞增殖辅助因子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在SNIP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杨晓琦徐先发马有祥
- 关键词:鼻腔鼻窦基因,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
- 鼻内镜下筛窦手术远期并发症粘液囊肿的回顾性研究
- 目的 鼻内镜术后粘液囊肿形成过程缓慢,往往在初次手术多年后才出现临床症状,因此较少相关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阐述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的远期并发症筛窦粘液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例接受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后出...
- 田昊马有祥
- 关键词:鼻内镜并发症囊肿筛窦
- 累及上颌窦牙源性囊肿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及预后观察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观察分析累及上颌窦的牙源性囊肿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9月在我科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累及上颌窦的牙源性囊肿33例,总结其临床特点、手术进路选择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本组累及上颌窦的牙源性囊肿患者中,包括根尖囊肿22例和含牙囊肿11例。最常见症状是单侧面颊肿痛或颌面部隆起。鼻窦CT或上颌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是主要检查方法,多表现为累及上颌窦腔的薄壁骨性囊肿。全部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行囊肿造袋术,合并上颌窦口腔瘘者同期行瘘管修补术。术后随访3月左右,所有病例均未见囊肿复发,仅1例出现患侧上列牙麻木感。结论经鼻内镜囊肿造袋术处理累及上颌窦的牙源性囊肿,手术创伤小,囊肿复发率低。
- 夏交田昊王伟伟张汝祥马有祥
- 关键词:牙源性囊肿上颌窦内镜手术造袋术
- 鼻及颅底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 田昊马有祥
- 后鼻孔息肉的类型和内镜手术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观察后鼻孔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3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64例(65侧)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探讨后鼻孔息肉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64例(65侧)后鼻孔息肉中,59例(60侧)息肉来自上颌窦,5例来自蝶窦。来源于上颌窦的后鼻孔息肉中,起源于上颌窦囊肿者41例(42侧),起源于上颌窦息肉的18例。来自蝶窦的后鼻孔息肉中,2例蒂部为囊肿,3例蒂部为息肉。全组后鼻孔息肉蒂部为囊肿者占67.7%,蒂部为息肉者占32.3%。分别于鼻内镜下经扩大的鼻窦自然开口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处理。术后随访5~60个月,平均6.4个月,病变复发率3.1%。结论 后鼻孔息肉多来源于上颌窦,其次为蝶窦,其蒂部可为囊肿或息肉。联合下鼻道开窗的鼻内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 马凌霄马有祥
- 关键词:后鼻孔息肉鼻内镜手术
- 经鼻内镜鼻窦修正性手术
- 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十分复杂,涉及全身因素、疾病本身病因的复杂性、手术技术的失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手段等诸多因素。目前,临床上需要进行修正性内镜鼻窦手术的病例,手术技术失败是主要原因。修正性鼻窦手术前应对患者...
- 马有祥
-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疗效评价
- 内镜鼻窦手术后继发黏液囊肿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阐述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的远期并发症筛窦黏液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例接受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后出现了筛窦黏液囊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初次手术的疾病、囊肿出现的症状、高分辨CT影像表现、以及术中所见和再次复发情况。结果初次鼻内镜手术后出现囊肿的时间在3至15年内。最常见的症状是面部疼痛和胀感。9例患者鼻内镜下可见中鼻道粘连,5例患者在筛窦腔内可见球形的团块。黏液囊肿局限在前组筛窦的有5例,局限在后组筛窦的有1例,前后组筛窦均受累的有4例。10例患者都再次经鼻内镜行囊肿造袋术及修正性鼻窦手术,术后随访12~72个月未发现囊肿复发。结论筛窦黏液囊肿是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的远期并发症,其原因通常与中鼻道发生粘连有关。
- 王欢田昊马有祥
- 关键词:黏液囊肿筛窦鼻内镜手术并发症
-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前心理学特征的初步探讨
- 田昊马有祥丁秀勇张汝祥夏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