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林
- 作品数:12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核医学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荷非小细胞肺癌裸鼠体内^(131)I-17-AAG的分布及其抗癌潜力
- 2010年
- 目的:探讨131I-17-丙基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31I-17-AAG)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及其抗癌机制。方法:通过不同给药方式(131I-17-AAG间质给药或静脉给药、Na131I间质给药对照及竞争性显像),显像比较12只模型鼠体内分布情况,每只5.55MBq0.1mL。1周后处死取瘤,电镜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凋亡和Ki-67、Bcl-2蛋白表达情况,设空白对照组(n=3)。另取24只,分别通过间质或尾静脉注射131I-17-AAG(每只1.85MBq0.1mL),不同时间处死,取血并测主要组织脏器的放射性计数率值。结果:显像提示,间质注射131I-17-AAG瘤体内放射性浓聚并长时间滞留,体内分布实验进一步证实;尾静脉给药瘤体内存在一定放射性摄取,药物体内清除较快;Na131I注射后迅速排出体外,无瘤内滞留;竞争性显像示瘤内摄取降低。电镜观测给药组较对照组肿瘤增长抑制显著。Bcl-2和Ki-67阳性表达率131I-17-AAG给药组要低于对照组。不同给药组组间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ax=0.004。结论:131I-17-AAG间质给药在瘤组织内有明确药代学分布和药效学作用,可行进一步肿瘤治疗研究。
- 孙晋刘璐吴清华聂琦高海林杨泽萱黄鹰
- 关键词:同位素标记
- ^131I-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对荷MCF-7乳腺癌模型的抑瘤作用
- 2009年
- 目的观察^131I-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AG)对MCF-7乳腺癌荷瘤裸鼠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过氧化氢标记法制备^131I-17-AAG;将3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成3组:^131I-17-AAG治疗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单纯Na^131I治疗组。尾静脉注射相应试剂后,观察28d,比较肿瘤的体积,计算抑瘤率;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Akt2蛋白表达情况;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给药28d,肿瘤体积依序分别为(63.75±8.62)、(96.79±14.75)、(83.12±10.89)mm^3;^131I-17-AAG组与DMSO对照组和^131I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3,20.58,P〈0.01);DMSO对照组和^131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43,P〉0.05);^131I-17-AAG治疗组Akt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131I-17-AAG能有效抑制裸鼠MCF-7乳腺癌的生长,对治疗人MCF-7乳腺癌有较好实践意义。
- 刘璐陈道桢吴清华孙晋姜新宇高海林杨泽萱黄鹰
- 关键词:乳腺癌AKT2脱噬作用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肝癌H22移植瘤模型治疗淋巴道转移的潜能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ILA)粒子瘤体植入后对KM小鼠肝癌H22淋巴转移模型区域淋巴结(LN)治疗的潜能.方法 KM小鼠55只,建立右爪垫移植瘤淋巴道转移模型,随机分11组(n=5).移植瘤体分别植入^32P-CP-PLLA粒子或注射胶体^32P-磷酸铬(^32P-CP),剂量依序为18.5、37.0、74.0 MBq;另剂量为37 MBq/只,植瘤后于3、7、10、13 d不同时间植入^32P-CP-PLLA 粒子.给药后动态γ显像,14 d处死,解剖KM小鼠,剥离引流区右腘窝淋巴结(PLA)和腹股沟淋巴结(ILN),电子天平称取质量,对瘤体和LN进行光镜、电镜检测,观察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结果 γ显像证实移植瘤体^32P-CP-PLLA粒子组较胶体^32P-CP组局限浓聚且持久,放射性粒子无移位或脱落.区域LN聚集的放射性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大,质量则反之;同剂量LN活度胶体组明显高于粒子组.同等剂量下,PLN的质量胶体组与粒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N的质量胶体组小于粒子组(P<0.05).不同时间植入粒子,各组PLN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8,P<0.01).结论 ^32P-CP-PLLA粒子植入瘤内靶向定位性好,在治疗移植瘤的同时对淋巴道转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高海林刘璐黄培林吴清华杨泽萱聂琦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组织间植入对犬长期毒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32P-CP-PLLA)间质植入比格犬的安全性和毒性.方法 30只比格犬,随机分成不同药物(32P-CP-PLLA和胶体32P-CP)、剂量(185、370和740 MBq)和部位(肝脏和臀大肌)10组(n=3).术后定期称体重,检测实验室指标,测量血液、排泄物放射性计数率值,动态γ显像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γ显像示胶体肝脏组全肝显影,放射性不均匀分布,余组局部放射性持续浓聚,肝脏未见显影.肝内注射胶体32P-CP 471.67 MBq/m2,全肝吸收剂量为31 Gy,无肝功能损伤;注射794.28 MBq/m2,全肝吸收剂量为56 Gy,有较强的肝毒性及全身毒副作用.肝内植入1588.89 MBq/m2的32P-CP-PLLA粒子,植入区肝组织的吸收剂量为89.83~178.68 Gy,未见肝功能受损.肝脏胶体370 MBq组分别于23、29和45 d死亡肝纤维化5项全程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效半减期:32P-CP-PLLA平均为11.78 d;32P-CP肝脏组为6.82 d,肌肉组为8.73 d.组织学表现:肝脏胶体370 MBq组4周内见肝细胞中、重度肝细胞损伤,4~6周出现肝细胞坏死及增生;其余各组4周内见轻~中度肝细胞水肿,8周后未见异常.肌肉给药各组主要表现为横纹肌细胞一过性水肿变性.血液中放射性计数率值粒子组随时间呈现锯齿状缓慢递减,胶体组呈指数下降.结论 32P-CP-PLLA粒子具有在植入部位不迁移,可体内降解,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良特性,适治于不同血供的实体肿瘤.比格犬肝脏能接受32P-CP致死剂量2倍活度的放射性粒子的辐射.
- 聂琦刘璐黄培林谭中宝吴清华高海林杨泽萱黄鹰
- 关键词:间质动物安全性
- 32^P-玻璃微球间质给药体内生物学分布与代谢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32^P-玻璃微球(32^P-GMS)间质给药后体内生物学分布与代谢。方法120只小鼠分别经肝脏或肌肉注射32^P-GMS,每只(1.80±0.05)MBq/50μl,不同时间点处死取血及脏器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2只大鼠肝脏、肌肉每只注射(18.0±0.5)MBq/0.5m1,收集排泄物测累积排泄率。结果小鼠肝脏组给药肝叶%ID/g0时最高为1.38,15min降至0.71,非给药肝叶峰值15min为0.52,4h之后左右肝叶无区别;肺组织计数率值1h内上升,肝肺累积分流率为37.9%。肌肉组注射点%ID/g0时为31.47,15min~8h为25.06—11.92(中值20.97),12h为8.70,24h~14d为3.54—2.02(中值2.51),其他主要脏器放射性接近本底水平。大鼠肝脏组粪便和尿液14d累积排泄率分别为0.0751%和0.0586%;肌肉组分别为0.0401%和0.0385%。结论32^P—GMS间质注射适用于除肝脏以外的体内组织脏器恶性实体瘤的治疗。
- 江波刘璐孙晋高海林兰兴昊黄鹰
- 关键词:生物学代谢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肝癌(H22)移植瘤模型体内分布与治疗淋巴道转移潜能的研究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目的: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肝癌(H22)移植瘤模型体内分布及对区域淋巴结(LN)治疗的潜能和间质植入SD大鼠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荷H22腹水型肝癌小鼠(北京协和医学...
- 高海林
- 关键词:淋巴道转移
- 文献传递
- ^(32)P粒子植入对正常肝组织损伤及体内代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对正常犬肝组织损伤效应,及其体内代谢和缓释效应。方法Beagle犬12只,随机分为4个剂量组,A组185 MBq、B组370 MBq、C组740MBq,D组为空白对照假手术组。采用开腹将32P-CP-PLLA粒子植入犬肝脏内,3个月后处死。术前及处死前均行CT扫描,术前及术后1、2、4、8、12周进行血象及血清生化检查,B、C两组各选1只于代谢笼内饲养,术后1个月内每24 h测量粪便及尿液放射性计数率值(cpm),术后1、2、4、8、12周每组选1只犬行肝穿刺及SPECT韧致辐射显像,处死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犬血象及血生化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术后30 d的排泄物放射性检查表明粒子在体内缓慢释放;尿、粪排出的放射性计数累积百分率分别为6.34%和11.64%;SPECT显像示无粒子移位现象;3个月后解剖发现粒子体积变小、质地松脆,CT、大体标本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发现随着剂量增大,肝脏内粒子植入部位毁损灶增大。32P-CP-PLLA粒子造成的局部肝损伤呈一球形灶:纤维化组织包绕坏死灶,外周可见一圈水肿带。结论32P-CP-PLLA粒子植入犬肝脏后对肝组织内的损伤是局限的,不会造成全身的不良反应,在体内无脏器迁移,并呈现缓慢释放,显示出良好体内稳定性、靶向定位性和安全性。
- 谭中宝刘璐郭金和朱光宇王福安聂琦高海林滕皋军
- 关键词:内放射治疗间质靶向定位
- ^(32)P-磷酸铬-聚L乳酸降解粒子植入体内分布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H22淋巴转移模型的靶向浓聚及对淋巴转移治疗的潜能和间质植入SD大鼠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KM小鼠模型50只,随机分为2组,瘤体内分别植入1枚32P-CP-PLLA和注入胶体32P-磷酸铬(32P-CP)。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观察荷瘤鼠体内生物分布及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SD大鼠20只,74 MBq/只,γ相机韧致辐射显像,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血清CD3、CD4、CD8表达水平。结果:体内生物分布示植入32P-CP-PLLA粒子在瘤体内未发生移位。MR扫描示粒子椭圆形低信号区。γ相机韧致辐射显像示植入粒子组放射性分布持续局限浓聚于植入点。SD大鼠肝脏粒子组免疫力3 d开始降低,7 d最低,14 d恢复正常。肌肉粒子组大鼠免疫力14 d略降低,其余时间正常。肝脏32P-CP组免疫力3 d时降低,7 d降到最低,持续30 d恢复正常。结论:32P-CP-PLLA粒子组织靶向定位明显优于32P-CP,对淋巴转移治疗具有一定的潜能。32P-CP-PLLA植入肌肉组织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植入肝脏免疫功能一过性轻度降低;同等活度的32P-CP肝脏间质注射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损伤,持续约4周左右。
- 高海林刘璐杨泽萱吴清华黄培林黄鹰
- 关键词:动物模型生物分布T淋巴细胞亚群
- 治癌用核素粒子植入药物、用途及制备方法
- 治癌用核素粒子植入药物包括能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与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混合形成的组合物,其配比为每0.9~1.1mg的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配放射性活度为18.5~37.0MBq的能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本发明所述...
- 刘璐黄培林王自正陈大明杨敏高海林聂琦黄鹰
- 文献传递
- ^153Sm标记环九肽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153Sm标记环九肽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的直接抑制作用。方法用间接法合成^153Sm-DTPA-半胱氨酰.甘氨酰-精氨酰-精氨酰-丙氨酰-甘氨酰-甘氨酰-丝氨酰一半胱氨酸[c(CGRRAGGSC)]。细胞生长抑制实验分为4组:对照(A)组100μlPBS,B组c(CGRRAGGSC)100μl(1.5mgCL),C组153SmCl3 370kBq(100μl),D组153Sm-DTPA-c(CGRRAGGSC)370kBq(10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rl3r)法检测不同组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24,48,72h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8h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前及处理后48hPC-3细胞中自细胞介素11(IL11)及IL11受体(IL11R)表达。抑制率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IL11R表达情况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153Sm—DTPA-c(CGRRAGGSC)标记率〉85%,放化纯〉95.8%,比活度为1.32×10^5MBq/μmol。A、B组未见细胞抑制,C、D组对细胞的抑制杀伤呈时间效应;各组药物作用48h后,通过亚G,峰检测的PC-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98±0.18)%,(0.35±0.10)%,(4.05±0.28)%,(13.38±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3.60,P〈0.05)。Western blot检测,B—D组IL11未见变化,IL11R表达D组比B、C组降低,干预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0.339±0.014,0.338±0.019,0.226±0.015,与干预前比,B,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5,1.163,P〉0.05),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989,P〈0.05)。结论153Sm-DTPA—c(CGRRAGGSC)能够直接抑制PC-3细胞的生长,并促进IL11R表达下调。
- 吴清华刘璐杨泽萱高海林孙晋聂琦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肿瘤细胞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