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艳丽
- 作品数:19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原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信息时代价值理性的缺失与建构被引量:2
- 2011年
-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膜拜情结,从而导致技术理性的增生与膨胀;然而,人类目前正饱受环境恶化的后果,人类的未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一切缘于价值理性的缺失。抑制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重新构建价值理性,显得十分迫切。
- 麻艳丽
- 关键词:环境意识
- 概念澄清式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
- 2019年
-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概念是每个章节的核心构件。精准解读概念十分必要,它决定着认识的深度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概念澄清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深刻把握与系统理解,这种教学法源自分析哲学与道德教育领域价值澄清法的启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为例,概念澄清教学法避免了平铺直叙式的照本宣科教学,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践行都有裨益。
- 麻艳丽
- 关键词:教学方法价值观教学
- 对有网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机制研究
- 2008年
- 在当今"网瘾"蔓延的信息时代,有轻度网瘾的青少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罹患网络综合症的机率由于网络的普及日益增大,学校教育及时采取系统有效的措施不失为挽救处于网瘾边缘人群的良策。
- 麻艳丽
- 关键词:网瘾大学生干预
- 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人的精神
- 2013年
-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主导性固然不可任意更改,但离开了人的健康发展,社会也不会健康有序。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也是为人服务的,人最需要健全的是精神性,本文从道德文化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构建人的精神性进行了剖析。
- 麻艳丽
- 关键词:经济发展
- 创新的二维向度: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 2013年
- 随着技术时代的来临,技术与创新日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意味着运用人的无限智慧向未知世界探索,技术创新的结果有两种:要么造福社会,要么危害社会。从人类长远利益看,我们对技术的运用终归要受到伦理的制约,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整体利益的方向前进。因此,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势必要沿着二维的方向进行,既具有探索物质世界的科学精神,更要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之情怀,只有这样,人类的美好未来才有保障。
- 麻艳丽
- 关键词:伦理人文关怀
- 道德教育与真、善、美——审美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 2009年
- 传统道德教育日益暴露它的弊端,德育模式势必需要突破。美学的发展日臻成熟,审美心理成为美学研究的重点,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感受等理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理重构的过程;德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成功依赖于内化机制,即学生主体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审视、反思、重新构建进而达到认同。共同的心理过程是审美活动与道德养成教育二者的契合点。本文即运用美学相关理论,从美学意义上的几个范畴"真"、"善"和"美"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提升德育效果的新思路。
- 麻艳丽
- 关键词:道德教育审美
- 文明、秩序与淡漠——谈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被引量:4
- 2009年
-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日渐扩大,人们以公共角色(公民)身份参与社会活动的几率频频增加。鉴于我国传统社会转型的缓慢进程,人们对公共视野下的社会环境未能理性审视,进而公德意识淡薄,更不要说自觉践行公共道德规范。大学生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理应承担改造社会陋习、传播文明风尚、维护公共秩序、构建和谐人际之责任。然而现实公共生活领域混乱拥挤、效率低下、污言秽语、喧嚣纷扰、不雅举止、无视生命、践踏自然、粗俗泛滥的种种劣迹,昭显了国民性的不文明缺陷,更提醒我们的高等教育者应该加大对人才公共意识的培育力度。在时代难题面前,时代的先进人物理应去破解。
- 麻艳丽
- 关键词:公共秩序养成
- 环境意识的“责任”内涵及其制约因素探析
- 2009年
- 在人类生存处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理性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及时确立环境意识是当务之急,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环境意识体现为人对自然、对他人、对后代的一种责任感,而哲学世界观瑕疵、人类自利本能、工业文明缺憾、各国国家利益至上倾向则是其主要制约因素。
- 麻艳丽
- 关键词:环境意识
-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体系构建设想
- 2005年
- 麻艳丽
-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教育改革教材体系建设思想性
- 道德教育的真善美维度被引量:1
- 2011年
- 传统道德教育日益暴露其弊端,德育模式势必需要突破。美学的发展日臻成熟,审美心理学诸理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理重构的过程;德育内化理论也认为,学生主体对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反思、重新建构最终才能达到认同。共同的心理过程是审美活动与道德养成教育二者的契合点。本文运用美学相关理论,从美学意义上的几个范畴"真"、"善"、"美"的维度对道德教育进行诠释,以探讨德育效果提升的新思路。
- 麻艳丽
- 关键词:道德教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