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春

作品数:15 被引量:82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轮作
  • 4篇成都平原
  • 3篇稻麦
  • 3篇稻麦轮作
  • 3篇有机碳
  • 3篇沙门氏菌
  • 3篇伤寒沙门氏菌
  • 3篇鼠伤寒
  • 3篇鼠伤寒沙门氏...
  • 3篇土壤
  • 3篇丘陵区
  • 3篇菌渣
  • 3篇还田
  • 3篇减毒鼠伤寒沙...
  • 2篇双孢菇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能值
  • 2篇农田
  • 2篇农田系统

机构

  • 15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土地资...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15篇黄春
  • 9篇邓良基
  • 6篇高雪松
  • 5篇张世熔
  • 3篇孔庆科
  • 3篇刘青
  • 2篇胡玉福
  • 2篇凌静
  • 2篇周静
  • 2篇黄小林
  • 2篇杨娟
  • 2篇李亨伟
  • 2篇赵新新
  • 2篇何鹏
  • 1篇白根川
  • 1篇李冰
  • 1篇马世五
  • 1篇周伟
  • 1篇王昌全
  • 1篇李沛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农村经济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乡土地协同调控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2012年
随着四川省成都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而城乡土地协同调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城乡土地协同调控进行SWOT分析,指出调控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而提出了成都市城乡土地协同调控的对策,以期能为成都市城乡土地协同调控的顺利实现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春邓良基
关键词:城乡土地SWOT分析
一种含有双孢菇菌渣的肥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双孢菇菌渣的肥料,利用废弃的双孢菇菌渣为主要原料,配以一定量的无机化肥制得。该肥料对废弃的双孢菇菌渣做为肥料资源进行二次利用,简单、方便的生产营养全面、安全且成本低的有机肥料,循环利用农业资源,节能减...
高雪松邓良基周静黄小林张世熔黄春凌静
文献传递
一种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构建方法及其所得菌株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I>Salmonella </I>typimurium S496,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I>Salmonella </I>typimurium S496缺失自有<I>rf...
孔庆科黄春赵新新刘青
文献传递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微地形下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结合的方法,对川中丘陵区微地形下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坡位之间表现为:丘脚>丘腰下部>丘腰上部>丘腰中部>丘顶。在不同坡形之间表现为:凹形坡>线形坡>凸形坡。在不同坡度之间,有机质含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坡向之间,阴坡和半阴坡有机质含量高于阳坡。
李亨伟胡玉福邓良基张世熔林正雨黄春杨明朝
关键词:紫色土微地形有机质
丘陵区坡面土壤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09年
测定了紫色丘陵区疏林地、荒草地和坡耕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上坡位和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均为疏林地>坡耕地>荒草地,而在下坡位两者含量变化差异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坡位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均是在0~5cm层富集,颗粒有机碳的含量也表现出一定在剖面分异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为(0.74±0.01)~(0.34±0.0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差异较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颗粒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相关性。
高雪松何鹏邓良基张世熔黄春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坡位
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能值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索成都平原高产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区域秸秆资源的农业循环再利用和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常规施肥(CF)、秸秆半量还田(CFS1)、秸秆全量还田(CFS2)和秸秆1.5倍量还田(CFS3)4种施肥模式,应用能值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农田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总量、结构及综合指标的变化。[结果](1)从能值结构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降低了农田系统能值投入中工业辅助能的比重,增强了系统的自给能力,并提高了系统总能值产出;(2)从能值指标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提高了农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反馈率、能值生产力和能值—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环境负载率,有效提升了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增强了系统的发展潜力,其中CFS2和CFS3模式的养分物质内部循环利用率较高,环境负载率较小,有利于农田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结论]CFS2和CFS3模式是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较优的秸秆还田生产模式。
黄春邓良基杨娟周伟
关键词:能值分析稻麦轮作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菌渣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本文基于成都平原存在大量未作农业循环利用处理的菌渣的现状,通过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一个稻麦轮作周期内不同菌渣还田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图从土壤生物化学角度探索成都平原菌...
黄春
关键词:成都平原稻麦轮作菌渣土壤酶活性
文献传递
一种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构建方法及其所得菌株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lt;i&gt;Salmonella?&lt;/i&gt;typimurium?S496,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lt;i&gt;Salmonella?&lt;/i&gt;...
孔庆科黄春赵新新刘青
文献传递
基于能值理论的秸秆利用生态足迹评估——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为例被引量:18
2014年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广汉市和大邑县为例,对研究区各种利用方式的秸秆资源进行能值评估,并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广汉市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66 1 hm2和0.034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83 9 hm2和0.042 3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17 8 hm2和0.008 1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肥料化>原料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沼气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2011年大邑县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51 6 hm2和0.02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61 0 hm2和0.021 7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09 4 hm2和0.000 8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原料化>肥料化>沼气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这表明广汉市和大邑县的秸秆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纳空间,尤其是现有秸秆处理结构中未经合理利用甚至废弃的秸秆资源,如能充分再利用,必定会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黄春邓良基高雪松张世熔
关键词:能值生态足迹稻麦轮作成都平原
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0
2015年
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小麦(内麦863)和水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麦-稻轮作体系作物氮肥利用效率低的成都平原,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和1.5倍量还田等处理模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和水稻产量,小麦增产8.4%~19.6%,增产幅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增产4.3%~17.1%,增产幅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秸秆还田促进小麦和水稻的生长,增加小麦和水稻氮素吸收和籽粒氮素累积;小麦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抑制了水稻前期(拔节期)生长和氮素累积,促进后期生长和氮素累积,水稻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减少。相较对照,麦-稻轮作体系的产量、氮素表观利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0%~13.8%、19.5%~26.7%、6.71~8.21 kg·kg-1,其中半量还田最有利于提高稻麦轮作体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但半量秸秆和全量秸秆还田相比,产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秸秆资源存量情况、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秸秆全量还田较适宜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有利于实现作物高产,氮素高效利用。该研究将为避免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而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游来勇李冰王昌全杨娟白根川黄春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素吸收利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