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余
- 作品数:10 被引量:54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青年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桐花煤污病的病原菌和病害发生特点初步观察被引量:5
- 1998年
- 1996年至1997年在广西沿海调查红树林植物病害时采集到桐花的煤污病病叶标本,用火棉胶贴片法取桐花叶面上的煤污菌斑显微观察,发现附在桐花叶面上的煤污菌有4种:番荔枝煤炱菌(CapnodiumanonaPat.,其无性阶段为狭籽小箭壳孢(MicroxyphiumleptospermiFischer.)、杜茎山星盾炱(AsterinamaesaePat.)、撒播烟霉(FumagovagansPers.)、盾壳霉(Coniothyriumsp.)。调查发现煤污病只发生在生长于河口内缘的桐花,其他地方的桐花没找到病株;几种煤污菌常常一起着生在一叶斑上;桐花煤污病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 黄泽余周志权
- 关键词:煤污病病原菌
- 广西红树林真菌病害调查初报被引量:9
- 1997年
- 调查广西山口、钦州、北沦河口等沿海分布于潮间带的红树林病害,采集到病害标本130号。经鉴定,红树林病害主要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如海漆炭疽病(Coletotrichumsp.)、木榄赤斑病(Pestalotiopsissp.)等。红树林真菌病害的发生与不同地域、树种、潮水、盐度以及潮汐带有关。
- 黄泽余周志权黄平明谢彦洁
- 关键词:红树林真菌病害
- 广西红树林的病原真菌及其生态学特点被引量:13
- 2001年
- 报道了广西沿海的山口、钦州、北仑河口 3个主要红树林分布区的病原真菌及其生态学特点 :共鉴定红树林病原真菌 1 4属 2 6个种 (菌株 ) ,其中主要是炭疽菌、拟盘多毛孢菌、交链孢菌和叶点霉菌。 3个分布区红树林病原真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 DMA在 2 .82 65~ 4 .70 0 4之间 ,多样性指数 H'为 0 .971 8~ 1 .2 768,均匀度指数JSW为 0 .90 0 5~ 0 .91 58;其中山口病原真菌的种数 ( 1 2 )最少 ,物种丰富度指数 ( 2 .82 65)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0 .971 8)最小。红树林病原真菌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高潮地带的较低潮地带的为多 ,尤以河口最多。侵染寄主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树冠上部 ,叶斑病最常见 ,枝梢病害次之 ,根茎部的病害很少。桐花和海漆的病害种类最多 ,红海榄和老鼠筋最少。
- 周志权黄泽余
- 关键词:红树林病原真菌生态学特点
- 广西红树林炭疽病研究被引量:8
- 1997年
- 1996年至1997年在广西沿海山口、钦州、防城3个红树林分布区调查红树林病害,发现5科6种红树植物受到炭疽病菌的侵染。炭疽病菌主要引致叶斑,偶也危害枝梢、胚轴、引起枯萎,在不同树种上表现的症状不同。从红树病组织上分离到的这些菌株只对原寄主致病,对其他红树种类及一些陆生树种如木亡果(Mangiferaindica)、扁桃(M.persiciformis)和番石榴(Psidiumguajava)没能接种成功,表明具有寄生专化性。尽管这些菌株在培养特性、形态特征、致病性上有所不同,但按Suton现代分类系统均属于胶孢炭疽菌(Co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红树炭疽病的发生与红树树种和分布区的不同而有轻重之别。
- 黄泽余周志权
- 关键词:红树林炭疽病胶孢炭疽菌
- 银杏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
- 周志权廖咏梅黄泽余黄炳金
- 该研究查明广西银杏病害有日灼病、疫病和黑斑病等9种,首次提出了银杏日灼病及其诱发茎腐病是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及防病育苗技术措施;明确了银杏叶枯病是成株期的主要病害,以及气候条件、银杏品种等与叶枯病发生的关系;找出了叶枯...
- 关键词:
- 关键词:银杏病害防治
- 猕猴脱毛症的病因调查和防治被引量:7
- 1999年
- 周维官周志权曾维铭陈业良黄泽余
- 关键词:猕猴脱毛症病因
- 银杏叶枯病病原菌侵染特性的研究被引量:7
- 2000年
- 从病原菌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对银杏离体叶片和实生苗叶片的侵害三个方面研究银杏叶枯病病原菌侵染特性 ,结果表明 :细交链孢菌 (Alternaria tenuis Ness)可在落叶、冬芽、树皮、芽鳞片中越冬 ,以芽鳞片、冬芽、落叶为主 ;炭疽菌 (Colletotrichumsp.)存在于冬芽和芽鳞片中 ;各组织分离都未发现有盘多毛孢菌 (Pestalotia ginkgo Hori)。在人工接种时 ,3种病原菌都只能通过伤口侵染银杏叶片 ;在有伤口的情况下接种 ,病菌在离体叶片上的扩展速度都较实生苗叶片上的快 ,其中细交链孢菌的致病力最强。
- 周志权廖咏梅黄炳金黄泽余
- 关键词:银杏叶枯病病原菌侵染特性
- 银杏叶枯病发生规律的探讨被引量:9
- 2001年
- 于 1998年~ 2 0 0 0年在桂林市雁山区、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等银杏种植区 ,自始见病斑起 ,用对角线法随机取点 ,每点标定 4株银杏结果树 ,每树确定一个树枝 ,按病情分级标准 ,每月 15日左右观察和统计标定树枝上不同级别的叶片数 ,然后算出树上标定枝叶的病情指数 ,分析银杏叶枯发生规律 ;根据银杏品种、树龄、雌雄株 ,以及施肥状况、坡向、叶面追肥等不同进行调查 ,探讨它们与叶枯病发生的关系。结果是银杏叶枯病在桂北产区 ,始发期在 4月中下旬 ,较明显的 2次发病高峰分别在 6月 15日前和 8月 15日前。银杏的特性 (品种、树龄、雌雄株等 )、果园立地条件 (坡向、土壤状况等 )、栽培措施 (水肥管理、修剪清园等 )都会影响叶枯病的发生 ,但温度和降雨量是决定叶枯病发生和消长的主要因素。培育良种壮苗、选择立地条件良好的地块建园。
- 周志权黄泽余廖咏梅
- 关键词:银杏叶枯病
- 银杏轮纹病和黑斑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2
- 1999年
- 对银杏黑斑病菌 (Alternaria tenuisNess) 和轮纹病菌 ( Pestalotia ginkgoHori) 进行生长、产孢条件和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 银杏黑斑病菌生长、产孢温度为10℃~35℃, 25℃生长最好, 35℃产孢最多, 20℃~35℃孢子萌发良好; 轮纹病菌生长温度为10℃~30℃, 最适25℃, 10℃下不产孢, 20℃孢子萌发率最高。2 种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旺盛, 在相对湿度(RH) 65% ~98% 生长良好, 且加大RH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 RH100% + 水滴处理孢子萌发率最高。2 种菌生长的pH值为2~11, 偏酸性利于分生孢子萌发。葡萄糖、叶汁有促进轮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作用; 光照对黑斑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没有显著影响, 但能促进轮纹病菌孢子形成。
- 周志权黄炳金黄泽余
- 关键词:银杏黑斑病轮纹病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生长
- 银杏叶枯病的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被引量:2
- 2003年
- 用 4种药剂和 2种药剂组合防治银杏叶枯病的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扑海因 +甲基托布津 ,敌力脱防效最好 ;与其它的参试药剂相比 ,其防效有显著差异。从始病期 (4月中下旬 )开始 ,每隔 1 5 d左右 ,用 2 5 %敌力脱 2 0 0 0倍液 ,5 0 %扑海因 1 0 0 0倍液 + 70 %甲基托布津 1 0 0 0倍液 (按 1∶ 1的体积比混合 )交替喷药 1次 ,特别是在 6月 1 0日和 7月 30日左右的发病高峰前必须重点施药 ,防治效果就可达到 85 %以上 ,有效控制叶枯病的发生。研究结果还表明 ,喷药的时间不同 ,防治效果不同 ;用药时能加强病害综合防治的其它措施 ,防治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 周志权廖咏梅黄泽余
- 关键词:银杏叶枯病化学防治敌力脱扑海因甲基托布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