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肛门
  • 1篇应力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狭窄
  • 1篇皮肤切口
  • 1篇切开
  • 1篇切口
  • 1篇瘘管
  • 1篇瘘口
  • 1篇扩张术
  • 1篇肛管
  • 1篇肛门狭窄
  • 1篇肛门直肠
  • 1篇肠狭窄

机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黄浦
  • 2篇刘荫棠
  • 2篇李龙
  • 2篇王燕霞
  • 2篇张金哲
  • 1篇罗宇
  • 1篇罗平风
  • 1篇曾津津
  • 1篇孙国强

传媒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大肠肛门病外...

年份

  • 2篇199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张力-应力定律在肛门直肠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一种非手术治疗的新方法被引量:5
1996年
利用张力-应力原理,采用球囊持续扩张方法,治疗肛门直肠狭窄患儿13例,其中先天性肛门狭窄2例,肛门成形术后肛门狭窄5例,先天性直肠狭窄1例,术后或外伤性直肠狭窄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1例。狭窄段长度0.6~1.0cm4例,1.2~5.0cm9例。8例曾经扩肛器扩肛失败。持续球囊扩肛每天20小时,扩张压力在狭窄部静息压力曲线的迅速上升期范围。13例中12例成功,即排便通畅,肛检及球囊造影示狭窄段消失。所需时间5~15天,平均6.7天。1例无效。随访6~18个月无复发者。球囊持续扩张为治疗小儿肛门直肠狭窄的可靠方法,特别适用于狭窄段长和常规扩肛器扩张治疗失败的患儿。
李龙张金哲王燕霞刘荫棠罗宇黄浦孙国强罗平风曾津津
关键词:直肠狭窄肛门狭窄扩张术应力
倒“V”形瘘管肛管瓣在肛门后切术中的应用
1996年
对于有瘘型的低位肛门直肠畸形儿,通常采用肛门后切术忙(Cut-Back)治疗,但是因为肠壁与皮肤切口的后端相距较远,二者缝合时常常张力较高,容易导致术后切口裂开,感染。我们采用倒“V”形瘘管肛管瓣与皮肤切口嵌插缝合方法,试图对术式改进。手术方法:①由瘘口后缘至肛穴后部位行切开皮肤及肛门外括约肌;②显露瘘管和肛管的后壁,以瘘口后缘为顶点倒“v”形切开,超过瘘管的狭窄部位;③向后翻转此瓣与皮肤切口嵌插缝合。术后观察随访,无切口裂开回缩者,肛门外形良好,排便控制功能良。
李龙张金哲刘荫棠王燕霞黄浦
关键词:瘘管肛门肛管皮肤切口瘘口切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