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丽云

作品数:13 被引量:84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疗效
  • 4篇中西医
  • 4篇中西医结合
  • 4篇中西医结合治...
  • 4篇西医结合治疗
  • 4篇疗效观察
  • 3篇脑梗
  • 3篇急性
  • 2篇药物疗法
  • 2篇治疗急性脑梗...
  • 2篇缺血
  • 2篇中药
  • 2篇注射液
  • 2篇阻塞性
  • 2篇疗法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阻塞性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机构

  • 13篇广州市番禺区...

作者

  • 13篇黎丽云
  • 4篇江慧玲
  • 4篇邬志坚
  • 4篇吴丽君
  • 1篇涂婵
  • 1篇甄宝怡
  • 1篇闵珊
  • 1篇陈伟刚
  • 1篇欧阳国容
  • 1篇罗胜
  • 1篇王强
  • 1篇黄晓慧

传媒

  • 2篇现代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医学信息(中...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穴位注射联合敷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注射联合敷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脾两虚证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穴位注射联合敷贴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及生存质量,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愈显率对照组为66.7%,治疗组为8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FEV1、FEV1/FVC水平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CAT评分均无明显改变,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CAT评分下降,治疗后12周趋于平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治疗后12周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注射联合敷贴治疗COPD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伍笑敏吴丽君黎丽云黄晓慧涂婵
关键词:COPD稳定期穴位注射穴位敷贴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肝功能不全、肠麻痹、肾衰、心衰、脑病、低蛋白血症)的发生及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增加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黎丽云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42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该院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神经内科专科门诊和病房诊治的帕金森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给予多巴丝肼治疗;治疗组42例除服用多巴丝肼外,加服抗帕金森病的中药汤煎剂。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明显优于对照组(71%)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对帕金森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较单纯西药治疗安全性高。
江慧玲邬志坚黎丽云
关键词:帕金森病药物疗法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急性脑梗死(肝阳上亢型)4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急性脑梗死(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基础治疗,同时口服天麻钩藤饮煎剂,治疗组另加用苦碟子注射液。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除全血黏度(高切)外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
黎丽云陈伟刚王强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苦碟子注射液天麻钩藤饮
银杏叶提取物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法65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给予银杏叶提取物20mL,加入NS250ml中静脉滴注。甲钴胺500μg,加入NS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液流变学、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达84.7%,比对照组提高了23.9%;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经传导速度(MNCV)也较对照组提高(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甲钴胺可有缓解DPN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血液粘稠度,是治疗DPN的较好方法。
梁杰安黎丽云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高血压患者QTpeak离散度变化规律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2010年
当前社会QTpeak离散度变化规律研究不深,很难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联系起来。本文通研究QTpeak离散度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会导致的进一步病情恶化,掌握临床的疾病情况,及时作出预测方法、疗效方法,提高QTpeak离散度变化规律临床应用价值。
欧阳国容甄宝怡黎丽云
关键词:心肌心律失常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丹星通络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丹星通络汤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10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ASA组)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丹星通络汤组(ATT+ASA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两组均治疗2年,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SA组治疗前和ATT+ASA组治疗前血脂水平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S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脂水平比较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T+AS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脂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TT+ASA组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S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丹星通络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黎丽云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缺血性脑卒中
大剂量纳洛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治疗组(n=40)用纳洛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12d,对照组(n=38)应用银杏叶注射液静滴12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恢复及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C)评分.结果两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明显改善(p<0.0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均未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或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大剂量纳洛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邬志坚黎丽云江慧玲吴丽君
关键词:脑梗死纳洛酮肝素低分子量
尼麦角林联合哈伯因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哈伯因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血管性痴呆病人40例按随机单盲法分成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哈伯因和尼麦角林,共12周;对照组给予脑复康和尼莫地平.两组用药前后均进行认知障碍程度检查和痴呆度评分.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为症状改善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用药后MMSE评分从用药前的(16.62±3.37)提高到(23.50±4.72)(p<0.01);对照组从(17.32±3.62)升高到(20.15±5.33)(p<0.05).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用药后ADL 评分从用药前的(44.77±13.34)降低到(40.29±15.46)(p<0.01);对照组从用药前(43.52±14.57)降低到(41.64±14. 27)(p<0.05).治疗组的改善效果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哈伯因和尼麦角林合用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良好.
邬志坚黎丽云江慧玲吴丽君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尼麦角林哈伯因胆碱脂酶抑制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痰浊阻肺型)48例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痰浊阻肺型)48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5.09%(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痰浊阻肺型)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可缩短病程,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黎丽云罗胜闵珊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