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建洛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盆地
  • 3篇凹陷
  • 3篇成藏
  • 2篇油藏
  • 2篇油气
  • 2篇沾化凹陷
  • 2篇挤压盆地
  • 2篇柴达木盆地
  • 1篇地温场
  • 1篇东营凹陷
  • 1篇新近系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活动
  • 1篇岩性
  • 1篇岩性油藏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成藏模式
  • 1篇油田
  • 1篇生烃

机构

  • 5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5篇龚建洛
  • 4篇张金功
  • 3篇黄传卿
  • 2篇张林晔
  • 2篇畅斌
  • 1篇尹成明
  • 1篇张守春
  • 1篇孙志刚
  • 1篇陈晓军

传媒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挤压盆地中背斜油气成藏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藏为例
2012年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七个泉构造为例,借助岩心薄片观察、物性及地震解释,提出了背斜构造带中烃类初次运移方向主要为顺层面侧向运移,并在背斜核部深层聚集,随后沿裂缝等路径向浅部储层分散.油藏分布具有深部大、浅部小的特点,为挤压盆地中背斜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畅斌张金功龚建洛黄传卿
关键词:背斜柴达木盆地成藏模式
挤压盆地中单斜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特征——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红柳泉油田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红柳泉单斜构造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模式,为地质勘探提供依据。方法对研究区28口井的岩心进行观察,并对样品物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红柳泉砂岩透镜体油藏中的裂缝类型主要包括平行层面裂缝、低角度斜向缝及垂直层面裂缝。垂直层面裂缝一般不穿平行层面裂缝,二者整体构成"工"型裂缝组合;发育裂缝样品的渗透率比无裂缝样品高,发育裂缝样品的渗透率介于(87.3~46 550)×10-3μm2,不发育裂缝的样品渗透率介于(0.004 1~2.19)×10-3μm2。结论挤压盆地中单斜构造带岩性油藏油气的运移受油气运移的动力和砂泥岩输导性的控制,平行层面方向是主要的运移方向,侧向供烃范围决定着油气的富集程度;盆地收缩对油气运移有重要影响。
畅斌张金功尹成明黄传卿龚建洛康伟伟黎宁
关键词:岩性油藏柴达木盆地
沉积岩平行层面与垂直层面方向热导率与孔隙连通性之间的关系被引量:6
2014年
根据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泥质岩、粉砂岩、砂岩和白云岩平行层面与垂直层面方向热导率差异及孔隙连通性差异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沉积岩平行层面与垂直层面方向热导率与孔隙连通性之间的关系。热导率实验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泥质岩、粉砂岩和砂岩的平行层面方向热导率大于垂直层面方向热导率;白云岩的平行层面方向热导率小于垂直层面方向热导率。沉积岩平行层面与垂直层面方向热导率差异和孔隙连通性差异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孔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孔隙连通性较好方向,热导率也较高;孔隙连通性较差的的方向,热导率也较低。
龚建洛张金功惠涛黄传卿张林晔孙志刚陈晓军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沉积岩热导率
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升降差异与断裂、裂缝关系及油气成藏特点
含油气盆地的升降差异与断裂、裂缝的关系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对此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对沾化凹陷沙三中段、沙三上段、沙二下段、沙二上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的沉积与沉降特征和东营组沉积末...
龚建洛
关键词: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裂缝油气藏
文献传递
东营凹陷E-N岩浆活动对E_(s3-4)泥质岩生烃范围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对沙四上段—沙三中段暗色泥质岩生烃范围的影响。方法以东营凹陷160余口钻井、录井的岩浆岩资料为基础,编制古近系—新近系岩浆岩的分布图,对岩浆岩分布区的现今地温和古地温特征以及岩浆岩分布区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段暗色泥质岩的厚度、埋深和生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东营凹陷古近系和新近系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凹陷西部和南部,岩浆岩分布区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埋深一般较浅(800~2 000 m);其现今地温梯度普遍偏高,一般在3.6~5.0℃/100 m;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期,该区具有更高的地温特征,其泥质岩有机质生烃门限深度可小于1 170 m。结论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有效生烃范围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西部和南部暗色泥质岩埋深较浅的区域。与由埋深增温作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生烃范围在平面上形成了互补,致使沙四—沙三段暗色泥质岩的有效生烃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凹陷。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岩有效生烃范围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并加强在埋深较浅的受岩浆活动影响的暗色泥岩分布区页岩油气藏的勘探。
龚建洛张金功张守春张林晔
关键词:东营凹陷古近纪岩浆活动地温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