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建林

作品数:13 被引量:12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福田区公益性科研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护理
  • 4篇影像
  • 4篇手术
  • 3篇影像学
  • 3篇腔镜手术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3篇腹腔镜手术
  • 2篇影像学评价
  • 2篇脊柱
  • 2篇骨折
  • 2篇放射摄影
  • 2篇放射摄影术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64层螺旋
  • 2篇64层螺旋C...
  • 1篇动脉期
  • 1篇对比剂

机构

  • 1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11篇丁建林
  • 9篇易旦冰
  • 4篇梁立华
  • 3篇陈耀强
  • 3篇陈晓亮
  • 1篇吴志华
  • 1篇任从才
  • 1篇杨红
  • 1篇王毓佳
  • 1篇陈晓雪
  • 1篇许欣

传媒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影像诊断与介...
  • 2篇现代临床护理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眼压的变化及护理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及头低位对患者眼内压的影响,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眼压的变化并总结预防眼内压增高的护理要点。结果术中各时点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2气腹开始后眼内压逐渐升高,改变为头低脚高位后眼内压增高更为明显,气腹结束前达最高峰,气腹结束恢复平卧位后10 min眼内压基本回落至气腹前水平。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眼压随着CO2气腹、头低脚高位及手术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升高,有发生视力损害的危险,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易旦冰易旦冰曾娜芬丁建林陈晓雪
关键词:眼内压腹腔镜手术护理
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护理干预模式及其效果
2008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护理干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方法将7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干预组患者术前1d接受手术室护士的系统术前访视以及术前0.5h在手术室等候手术时段的再次心理疏导,对照组术前1d接受病房护士的常规术前访视;分别测量访视前及手术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及焦虑分值。结果访视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及焦虑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麻醉前干预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及焦虑分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术前访视结合临近手术前0.5h的再次心理疏导能有效地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血压、心率的波动,缓解术前焦虑,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
易旦冰丁建林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护理干预焦虑
膀胱水囊扩张结合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膀胱水囊扩张结合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分析9例IC患者行膀胱水囊扩张结合膀胱灌注的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9例患者膀胱容量由治疗前(79±37)ml,增加到治疗后(268±71)ml(P〈0.01);O’Leary—Sant IC症状评分由治疗前的(16.9±4.3)分,降至治疗后的(11.1±3.4)分,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显著缓解3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2例,有效率77.8%。结论膀胱水扩张结合膀胱灌注可改善IC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采取有针对性的、确实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措施,对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提高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易旦冰丁建林何润霞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护理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宫内外同时妊娠腹腔镜围手术期的护理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宫内外同时妊娠(HP)患者腹腔镜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及总结13例IVF-ET后HP患者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13例患者术程顺利。9例术后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3例术后胚胎停止发育行清宫术,1例术后难免流产。结论细致的护理和熟练的手术配合,对保证IVF-ET后HP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及宫内胎儿继续妊娠具有重要意义。
易旦冰丁建林何润霞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腹腔镜手术护理
应用64层螺旋CT智能触发技术优化肝脏双动脉期扫描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比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ABT)在肝脏双动脉期扫描中的技术优化。方法将200例接受64层螺旋CT肝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50例;其中三组患者采用ABT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CT触发阀值分别采用110、140、170HU,触发后延时5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时20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另一组患者动脉早期扫描用固定延时(注射对比剂后)20s,动脉晚期延时35s。测量肝实质的强化CT值及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肝固有动脉的CT值作为评判动脉早期成像质量的指标。结果ABT三组中,140HU触发组符合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43/50,86.00%)高于110HU触发组(35/50,70.00%)及170HU触发组(32/50,64.00%);固定延时扫描组符合率最低(28/50,56.00%),四组之间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的符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触发阀值为140HU时,64层螺旋CT肝脏智能触发增强扫描技术可获取最佳双动脉期增强效果。
丁建林易旦冰陈耀强陈晓亮
关键词:对比剂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CT检查12例,MR检查1例。结果19例病灶位于长管骨,包括胫骨11例,股骨6例,肱骨2例,另1例位于肋骨;干骺端11例,骨干5例,骨端4例。按影像学表现分为两型:皮质型(或偏心型)14例,髓腔型(或中央型)6例。皮质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或骨皮质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10例)或多房状(4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髓腔型病灶位于骨髓腔,X线平片、CT表现为呈中心性扩张的类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有薄层硬化边,可伴有轻微膨胀,骨皮质变薄。1例皮质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但影像学特征不同,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典型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的位置,灶内及周围骨结构的详细情况,对明确诊断起重要作用;MRI显示软组织及骨髓优于CT,能帮助对个别病例的鉴别诊断。
丁建林易旦冰梁立华
关键词:非骨化性纤维瘤放射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小儿腹腔镜手术气腹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护理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手术气腹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气腹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 120例腹腔镜手术患儿共发生气腹相关并发症16例,其中胃内容物反流6例、呼吸性酸中毒4例、体温下降3例、气管导管移位3例;无1例发生气胸、纵膈气肿、气体栓塞、心包积气等与气腹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最小的气腹压力是预防胃内容物反流、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措施,做好体位护理、固定好气管导管和注意保暖及使用加温的CO2充气对预防胃内容物反流、体温下降和气管导管移位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易旦冰丁建林吴志华许欣任从才周晓梅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气腹并发症护理
低剂量64层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与X线平片比较,CT能早期地反映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的病变,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的扫描以及多平面重建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是AS早期诊断的主要影像手段。AS好发青少年而且检查...
丁建林梁立华陈耀强陈晓亮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影像诊断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脊柱爆裂性骨折的X线平片、CT与MR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颈椎3例,胸椎18例,腰椎30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前后部高度缩短,椎体前后径、横径增宽和(或)椎弓根间距增宽,棘突间距增宽,骨折片突入椎管等爆裂性骨折表现28例(54.90%);与单纯压缩性骨折表现相似20例(39.21%);漏诊骨折3例(5.88%)。CT主要表现为椎体纵、横形多处或单处骨折49例(96.07%);骨折片向后突入椎管,椎管狭窄35例(68.62%);脊柱附件骨折22例(43.14%)。MRI同时还显示脊髓损伤35例(68.62%),椎间盘损伤29例(56.86%),硬膜外血肿12例(23.52%),后纵韧带断裂6例(11.76%)。结论X线平片是常规检查,但诊断爆裂性骨折有明显局限性,对单纯压缩性骨折或未见骨折而有神经症状者均须行CT或MRI检查;CT对显示骨折及骨折片移位优于MRI;而MRI显示椎管内神经损伤优于CT;CT与MRI两者结合对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丁建林梁立华王毓佳
关键词:脊柱爆裂性骨折平片X线计算机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 评价数字化X线(DR)、单层螺旋CT(SCT)、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在诊断骨样骨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9例,均行DR及CT检查,8例同时行MRI检查。DR检查后行图像后处理,10例行SCT横断位扫描,9例行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DR、SCT、MSCT和MRI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19例DR检查图像处理前显示瘤巢6例,图像处理后显示瘤巢12例,19例CT检查均清楚显示瘤巢。8例MR检查直接判断出瘤巢4例,2例结合DR或CT做出正确诊断,另2例误诊。10例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6例,9例M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8例。8例MRI检查均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及骨髓水肿。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DR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基本方法,DR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瘤巢的显示;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MS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优于SCT;MRI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单凭MRI可能造成误诊,结合DR或CT可作出准确诊断。
丁建林易旦冰
关键词:骨瘤骨样放射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