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良

作品数:31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宝山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宝山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视网膜
  • 15篇网膜
  • 10篇电图
  • 10篇视网膜电图
  • 10篇内障
  • 10篇白内障
  • 9篇多焦
  • 9篇多焦视网膜
  • 9篇多焦视网膜电...
  • 6篇青光
  • 6篇青光眼
  • 6篇F-ERG
  • 4篇原发性
  • 4篇术后
  • 4篇角膜
  • 3篇脉络膜
  • 3篇内皮
  • 3篇晶状体
  • 3篇开角型
  • 3篇黄斑

机构

  • 31篇上海市宝山中...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31篇严良
  • 26篇陆豪
  • 17篇杨蕾
  • 11篇丁琦
  • 8篇赵婕
  • 7篇李海生
  • 6篇秦洁
  • 6篇熊毅
  • 5篇秦小玲
  • 4篇忽俊
  • 3篇周静
  • 3篇张国芬
  • 3篇张茂英
  • 1篇唐维强
  • 1篇徐翀
  • 1篇刘瑞珏
  • 1篇张红英
  • 1篇陆毫

传媒

  • 8篇眼科新进展
  • 5篇临床眼科杂志
  • 4篇眼外伤职业眼...
  • 3篇眼科
  • 3篇眼科研究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核反应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正常眼后极部视网膜 (感光细胞 )功能。方法 :应用RETI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 (短M序列 )对2 4例 (32只眼 ) 10~ 30岁、4 0~ 6 0岁正常人眼后极部约 30°范围内视网膜行 6 1个刺激阵列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elec troretinogram ,mfERG)一阶核反应 (firstorderkernel,FOK)测定 ,分别比较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排列的 1~ 5环FOK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 ,以及黄斑鼻颞侧 ,后极部四个象限视网膜 ,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侧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结果 :随离心度增加 ,FOK反应P1、N1波有振幅密度值逐渐降低、峰时先逐渐缩短后逐渐延长的特征 ;10~ 30岁年龄组正常眼P1、N1波振幅密度值较 4 0~ 6 0岁年龄组大 ,峰时短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各组的四个象限间和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的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0~ 30岁年龄组正常眼黄斑鼻颞侧P1波振幅密度值鼻侧大于颞侧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 4 0~ 6 0岁年龄组黄斑鼻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mfERG一阶核反应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别是视锥细胞的功能相对应。FOK振幅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说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退 ,FOK最短峰时的出现可能与有功能锥?
严良陆豪杨蕾丁琦
关键词:视网膜电描记术
白内障术前角膜内皮的检测被引量:15
1999年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前角膜内皮功能状态。方法 检测术前 2 3 9只眼白内障和 3 6只正常人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CD)和平均面积 (AVE)、面积变异系数 (CV)、六边形细胞比率 ( 6A) 4项指标。结果 老年性白内障组年龄对内皮细胞 4项指标均有影响 ;伴有高度近视白内障、糖尿病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CV、6A 2项指标异常 ;青光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 4项指标异常。结论 白内障术前了解角膜内皮功能状态对提高手术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唐维强陆豪严良
关键词: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手术前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通过分析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点和不同影像学表现,以评估TTT疗法对治疗高度近视性CNV的安全性的适应范围。方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高度近视性CNV患者24例(25只眼),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其中典型性CNV者17只眼,隐匿性CNV者6只眼,混合性(微小典型性)CNV者2只眼。按CNV发病部位分为旁中心凹(中心凹外200~500μm)CNV者10只眼,黄斑区(中心凹50μm外血管弓内)CNV者15只眼。治疗后1个月开始随访,治疗次数1~3次,随访时间6~22个月不等,平均9.6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及眼底,并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FFA观察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的情况以及CNV的闭合情况。结果同治疗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视力不变或提高的患眼为65%,视力较治疗前减退的患眼为35%。TTT治疗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CT观察的黄斑区渗液较治疗前减少者分别占44%、52%、50%。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黄斑体积分别为(6.88±0.21)mm3、(6.81±0.27)mm3、(6.73±0.29)mm3,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CNV的FFA检查显示在隐匿性、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CNV闭合率分别为100%、56.25%和100%,仅4只眼荧光渗漏增加,均为典型性。结论TTT治疗高度近性视脉络膜CNV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较好疗效。对隐匿性CNV的疗效可能优于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
忽俊杨蕾赵婕严良熊毅
关键词:经瞳孔温热疗法物理疗法
mfERG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程中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一阶反应(first kernel response,FOK)P1波中振幅和潜伏期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病程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应用mfERG分别对RP患者44眼及正常人28眼进行FOK检测,将各环P1波的振幅和潜伏期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P患者各环P1波的振幅反应密度值均低于正常组(P<0.001);第1环(37.17±3.15)ms至第4环(38.25±4.53)ms2组潜伏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5环(41.17±5.66)ms的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组(36.25±4.66)ms(P<0.001)。结论FOK主要反映的是视网膜外层的功能,具有立体、直观的特点,因而能客观评价和反映RP疾病对视网膜功能损害的程度。
丁琦严良陆豪杨蕾秦洁赵婕熊毅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眼前段外伤与角膜内皮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探讨眼前段外伤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前段眼外伤病人的伤眼及其另眼 (健眼 )内皮细胞分别进行统计观察。结果 前段眼外伤特别是穿孔伤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少于健眼。结论 前段眼外伤将导致内皮细胞大量丢失 ,并直接影响角膜的功能性修复。正确处理眼外伤将使内皮的丢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一般而言 ,前段眼外伤所导致的内皮细胞丢失对维持角膜透明性仍是安全的。
严良陆豪周静
关键词:角膜内皮细胞眼前段外伤
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角膜内皮的观察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观察正常人及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方法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作内皮摄像观察。结果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改变;白内障手术后周边角膜(切口附近)内皮丢失率大于中央区。结论非接触法检查具有便捷、无痛、非创伤性的特点,并适合内眼术后早期观察,是研究角膜内皮的理想工具。
严良陆豪李海生
关键词:角膜内皮显微镜角膜内皮眼科诊断
蓝光ERG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2001年
目的 应用蓝光视网膜电流图 (蓝光 F- ERG)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方法 术前采用暗适应蓝、白光 (比标准闪光衰减 2 .5 log单位的低强度光 )视网膜电流图分别检查拟行白内障手术眼 ,将术后 3月最佳矫正视力、周边 (黄斑中心凹 10°以外 )视网膜状况与术前两种 F- ERG b波振幅分别作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蓝光 F- ERGb波振幅与白内障术后 3月最佳矫正视力轻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 r =0 .2 6 76 ,F =4.86 ,P =0 .0 32 3) ,蓝光 F- ERGb波振幅与白内障术后周边视网膜状况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τ =0 .2 439,x2 =12 .6 5 47,P <0 .0 0 0 1) ,其相关性大于白光 F- ERG(相关系数τ =0 .16 0 0 ,x2 =4.7717,0 .0 1

严良陆豪杨蕾张茂英
关键词:蓝光视网膜电流图白内障周边视网膜
m-ERG一阶kernel反应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 (m ERO)一阶kernel反应 (FOK) ,检测青光眼视功能损害 ,评价其在青光眼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视野、视盘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 1987年全国青光眼协作组拟定的标准 ,并结合视野选择了 42只青光眼和 16只可疑青光眼共 5 8只眼 ,分为早期、中期、晚期青光眼和可疑青光眼四组 ,同时选择了 3 3只正常眼 ,检测m ERG的FOKP波、N波的振幅和峰时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了四组青光眼与正常对照组的m ERG的FOK ,结果显示 ,1、FOK的P波振幅、N波振幅、N波峰时 ,在正常对照组与三个青光眼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可疑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波峰时在正常对照组与其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其在鼻上、鼻下、颞下三个象限正常对照组与各期青光眼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FOK的异常检出率 (敏感性 )分别在早、中、晚期 ,可疑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 ,P波振幅的敏感性分别为 73 3 % ,62 5 % ,10 0 % ,62 5 %。特异性为 72 7% ,N波振幅的敏感性分别为 66 7% ,5 6 3 % ,90 9% ,5 0 % ,特异性为 63 6%。P波峰时的敏感性分别为 73 3 % ,10 0 % ,90 9% ,43 8% ,特异性为 5 1 5 % ,N波峰时的敏感性分别为 5 3 3 % ,5 0 % ,90 9% ,43 8%
杨蕾丁琦陆豪严良秦小玲
关键词: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
65~75岁老年人F-ERG观察
2001年
目的 :观察 6 5~ 75岁正常老年人暗适应闪光视网膜电图 (F ERG) ,评价其视网膜功能。方法 :对 41例 (6 9只眼 )正常老年人行标准化视网膜电图 (F ERG)最大反应测定 ,将结果与对照组 (30~ 40岁正常人 )比较 ;并分别比较老年人中不同性别以及 (老年性白内障 )不同晶状体混浊度 (按WHO白内障分级 )对F ERG影响。结果 :6 5~ 75岁正常老年人F ERG最大反应中a波振幅小于对照组 (0 0 1

0 1) ,而b波振幅明显小于女性 (P <0 0 1)。结论 :随年龄增长 ,正常老年人暗适应闪光视网膜电图(F ERG)反应减弱 ,视网膜功能将发生生理性减退 ;白内障所致晶状体混浊将进一步减弱ERG反应并影响视觉功能 ;F

严良秦小玲陆豪周静
关键词:视网膜电描记术白内障老年人
mf-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多焦视觉电生理(mf-ERG)二阶反应(SOK)中各环及各象限P_1波振幅和潜伏期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mf-ERG对正常组25例(36只眼)和POAG组50例(82只眼)进行检测,将mf-ERG SOK各环及各象限振幅和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早期POAG组第1-5环SOK P_1波反应密度值和潜伏期均较正常组降低,但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颞上、颞下象限P_1波反应密度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48、0.043);中期POAG组第2-4环P_1波反应密度降低和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个象限振幅P_1波反应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鼻上、颞上象限P_1波潜伏期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晚期POAG组除第1环P_1波反应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4环及各象限振幅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5环及颞侧P_1波潜伏期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潜伏期均较正常组延长(P<0.05)。结论mf-ERG的SOK是分析视觉系统的非线性成分,主要反映的是视网膜内层的功能,第2~4环P_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的异常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尤其是颞侧视网膜P_1波振幅反应密度值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降低,SOK P_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异常可以较敏感检测出各期POAG视功能损伤程度,从而客观评价和反映各期POAG疾病对视网膜功能损害的程度。
丁琦陆豪严良杨蕾赵婕熊毅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功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