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膳食辣椒素激活TRPV1改善心肌线粒体功能减轻高盐介导的心肌肥厚
- 郎红梅于浩李强路宗师熊诗强张和轩王非黎鹏赵宇杨涛黄小虎商黔惠刘道燕祝之明
- 踝肱指数与趾肱指数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402例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的800条下肢行ABI和TBI检查,根据ABI结果分为狭窄组(ABI<0.9),正常组(0.9≤ABI<1.3)和钙化组(ABI≥1.3),根据TBI结果分为狭窄组(TBI<0.7)和正常组(TBI≥0.7),分析ABI和TBI的相关性,比较各组之间年龄、肥胖参数、生化指标等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ABI和TBI的影响。结果仅当ABI<0.9时ABI与TBI显著相关(r=0.826,P<0.01)。根据ABI值大小分组后比较显示:狭窄组年龄、hs-CRP显著高于正常组和钙化组(P<0.01)。根据TBI值大小分组后比较显示:狭窄组年龄、收缩压、hs-CRP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hs-CRP正常者ABI、TBI显著高于hs-CRP增高者(P<0.05)。结论 hs-CRP可能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测定ABI和TBI并结合hs-CRP有利于提高下肢动脉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 李岚赵志钢闫振成倪银星孙芳孙靖徐兴森于浩李英莎刘道燕祝之明
- 关键词:踝肱指数C反应蛋白质下肢动脉疾病
- 高血压患者腹型肥胖类型与室间隔肥厚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明确高血压患者腹部脂肪堆积与心脏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0例,男198例,女182例,年龄21~83岁,采用螺旋CT进行腹部脂肪扫描,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及腹壁脂肪面积(SA),同时测量血压、腰围(WC)、体重指数(BMI)、心脏室间隔厚度(IVST)。根据VA和WC测量结果,将380例患者分为真性腹型肥胖组(VFO,n=128),假性腹型肥胖组(Pseudo-VFO,n=83),隐性腹型肥胖组(MVFO,n=68)及非肥胖组(Non-obesity,n=101)4组。根据IVST将患者分为IVST正常组和IVST增厚组。根据腹部脂肪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VA正常组和VA堆积组。分析不同组间IVST、SA、VA、VA/SA、WC、BMI的差异。结果 IVST增厚组WC、VA、BMI、VA/SA明显高于IVST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IVST正常组(P<0.05)。VA堆积组IVST、WC、BMI、VA、VA/SA明显高于VA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VA正常组(P<0.05)。真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及非肥胖组(P<0.05),而VA/SA比值低于隐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非肥胖组(P<0.05);假性腹型肥胖组SA高于真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和非肥胖组(P<0.05),而其IVST与非肥胖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VA/SA、VA、WC是导致IVS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隐性腹型肥胖与高血压患者室间隔肥厚明显相关。VA/SA是室间隔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 于浩倪银星陈静何洪波赵志钢徐兴森孙芳肖洪李英莎闫振成祝之明
- 关键词:室间隔腹内脂肪肥胖症
- 高血压患者腹型肥胖类型与室间隔肥厚的关系研究
- 目的 明确高血压患者腹部脂肪堆积与心脏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0例,男198例,女182例,年龄21~83岁,采用螺旋CT进行腹部脂肪扫描,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及...
- 于浩倪银星陈静何洪波赵志钢徐兴森孙芳肖洪李英莎闫振成祝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