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伟平

作品数:21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75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乙型
  • 5篇肝炎
  • 4篇脂肪
  • 4篇中毒
  • 4篇中毒性
  • 4篇中毒性肝损害
  • 4篇慢性
  • 4篇酒精
  • 4篇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肝损害
  • 4篇病毒
  • 4篇病理
  • 3篇脂肪肝
  • 3篇逆转
  • 3篇逆转录
  • 3篇转录
  • 3篇慢性乙型
  • 3篇肝组织

机构

  • 12篇解放军第17...
  • 5篇厦门大学附属...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175...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21篇伍伟平
  • 16篇徐成润
  • 15篇郑瑞丹
  • 7篇陈洁
  • 5篇陈碧芬
  • 4篇郭永木
  • 3篇苏亚勇
  • 3篇张惠勇
  • 3篇沈镇文
  • 2篇陈雪婉
  • 2篇卢燕辉
  • 2篇高晓芳
  • 1篇刘倚河
  • 1篇刘舜辉
  • 1篇林志辉
  • 1篇林志川
  • 1篇魏国荣
  • 1篇朱皓皞
  • 1篇李建国
  • 1篇陆伦根

传媒

  • 3篇肝脏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东南国防医药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11篇2009
  • 2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PD-L1在干扰素治疗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在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前后及不同应答组间的表达变化,以进一步明确其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15例慢性乙肝患者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根据抗病毒疗效分为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检测治疗前后及不同应答组间ALT、HBV DNA、HBV标志物及肝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定量分析系统检测肝组织PD-L1的表达。结果在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48周后,完全应答组ALT均降至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eAg出现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程度有所好转,肝脏PD-L1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部分应答组ALT降至正常,HBV DNA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仍未低于检测下限,HBeAg未发生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程度有所好转,肝脏PD-L1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无应答组ALT、HBV DNA、肝脏炎症程度及肝组织PD-L1的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HBeAg均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可通过下调肝组织PD-L1表达从而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炎性反应程度。
徐成润伍伟平苏亚勇卢燕辉郭永木郑瑞丹
关键词:PD-L1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病毒学应答
一起四氯乙烷中毒性肝损害事件的调查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一起群体性肝损害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其中毒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分析与病理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和技术。结果18名肝损害患者证实为四氯乙烷中毒所致,经综合治疗后,其中17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治疗无效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及卫生职能部门鉴定,确诊为一起由四氯乙烷引起的群体中毒性肝损害事件。结论四氯乙烷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机体肝损害,应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和自我防护。
伍伟平徐成润张惠勇郭永木沈镇文郑瑞丹
关键词:肝损害流行病学
LXR-α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采用高脂肪饮食制备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检测不同阶段大鼠肝脏肝x受体α(LXR-α)表达,以阐明LXR-α在NAFLD发病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36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
陈洁郑瑞丹徐成润伍伟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X受体Α动物模型
文献传递
1,1,2,2-四氯乙烷中毒性肝损害的病理学特点
目的:探讨四氯乙烷中毒性肝损害的病理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四氯乙烷中毒性肝损害的病理学资料,并对其肝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学研究。 结果:16例患者出现肝细胞肿胀、肝窦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及中央...
伍伟平徐成润张惠勇郭永木沈镇文郑瑞丹
关键词:中毒性肝损害病理学特征
文献传递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LXR-α和SREBP-1c表达及罗格列酮的干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高脂饲料喂养的SD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防治作用。方法42只雄性健康SD大鼠正常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罗格列酮早期干预组(即高脂喂养4周后予罗格列酮干预,又随机分为低、高剂量治疗组)、罗格列酮晚期干预组(即高脂喂养8周后予罗格列酮干预,又随机分为低、高剂量治疗组)。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测量大鼠体质量及肝脏湿重,检测血清及肝匀浆液中脂质的变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脂肪变性程度的判定,并检测肝X受体(LXR)-α、SREBP-1c的mRNA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肝指数均升高(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大鼠体质量高于模型组,但肝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干预,并呈剂量依赖性。(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存在脂质代谢紊乱(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脂代谢紊乱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干预,并呈剂量依赖性。(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有程度不同的脂肪变形,以中、重度为主(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脂肪变以轻度为主,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干预,并呈剂量依赖性。(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XR-α、SREBP-1cmRNA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LXR-α、SREBP-1c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干预,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罗格列酮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一定治疗作用,且早期干预治疗效果优于晚期治疗效果,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LXR-α的表达而下调肝脏中SREBP-1c水平。
陈洁郑瑞丹徐成润伍伟平陈碧芬陈雪婉林志辉
关键词:罗格列酮
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1年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 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机制参与而使血小板生成和破坏增多的疾病。我科于2008年10月收治1例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肝功能衰竭患者,救治无效死亡。现根据本例复习相关文献并报道如下。
伍伟平郑瑞丹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文献复习糖皮质血小板生成肝功能衰竭免疫机制
1,1,2,2-四氯乙烷中毒性肝损害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伍伟平徐成润张惠勇郭永木沈镇文陈碧芬郑瑞丹
关键词:中毒性肝损害
肝癌组织RUNX3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RUNX3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IHC(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RUNX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51例肝癌组织中RUNX3mRNA表达量相对值为:0.4509±0.0963;在51例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RUNX3mRNA表达量相对值为:0.9147 ±0.022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087,P<0.001).在51例肝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9.02%( 25/51);而在51例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2.35% (42/5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706,P<0.005).RUNX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在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等病理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癌肿出血坏死、组织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UNX3基因在肝癌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RUNX3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UNX3基因可能是肝癌的一种抑癌基因.
卢燕辉郑瑞丹徐成润陈洁伍伟平陈碧芬李建国林志川
关键词:信使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反义hTERT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目的:快速增殖和进展是多形性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国际卫生组织分类法中,GBM属于Ⅳ级胶质瘤,其预后生存时间不超过14个月。因此,恶性胶质瘤被认为是无法治...
伍伟平
关键词:端粒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增殖恶性胶质瘤
文献传递
2起伤寒、副伤寒甲流行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漳州地区2起伤寒、副伤寒甲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指导该病防治。方法收集我院2起伤寒、副伤寒甲流行的完整病历资料,分为伤寒组和副伤寒组,对比分析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结果2起流行均发生于秋季,皆通过消化道途径而感染,并具有高热、头痛、食欲减退和乏力等相似的全身中毒症状,热型均以不规则热为主,玫瑰疹均缺如。伤寒组胆囊受侵较多见,而副伤寒组潜伏期较短,心、肝、脾及血液系统损害较为多见。伤寒组肥达试验全部阳性,阳性比明显高于副伤寒组,但细菌培养阳性比均不高。结论漳州地区2起伤寒、副伤寒甲流行各具特点,器官损害选择性有差异,症状体征有不典型化倾向,副伤寒组肥达试验阳性率低,细菌培养阳性比均不高。
郑瑞丹高晓芳陈洁魏国荣徐成润伍伟平陈碧芬陈雪婉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