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榕
- 作品数:49 被引量:151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水稻稻谷对铅累积量的基因型差异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水稻重金属污染直接危及人类健康。研究水稻生产上主栽品种(组合)重金属积累的差异对高卫生品质的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选用福建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组合)以及特种稻种质资源,在外施氯化铅的不同处理条件下,研究不同基因型的水稻稻谷对重金属元素铅的吸收累积差异,探讨降低水稻对重金属污染的途径。
- 翁国华何花榕
- 关键词:水稻铅污染
- 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对构成杂交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构成产量性状的相关因素中,灰关联系数结实率>播始历期>千粒重>株高>穗长>有效穗>穗均粒数,表明结实率、生育期和千粒重三者对产量影响较大。试验结果以期为高产杂交稻的选育提供参考。
- 房贤涛何花榕谢祖钦杨惠杰
- 关键词:杂交稻
- 水稻恢复系R3207配制系列组合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 2011年
- R3207是用明恢86做母本与密阳46杂交,通过连续多年选择而育成的水稻恢复系,为了更好地利用该恢复系,分析了由其所配制的系列组合的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R3207所配制系列组合的产量水平平均达9 003 kg/hm2,其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3207所配制的组合要获得高产,主要是要具有较多的穗数和较重的粒重。
- 杨惠杰房贤涛何花榕谢祖钦
- 关键词:水稻恢复系
- 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十二·五”科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被引量:1
- 2015年
- 概述了"十二·五"以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稻作科研发展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并针对新形势水稻科技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十三·五"水稻科研要解决的新问题,以及它的目标任务及发展思路。
- 翁国华何花榕郭灵灵张丹董瑞霞
- 关键词:水稻
- 水稻所召开“华南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项目2018年度总结暨现场观摩会被引量:1
- 2019年
- 为切实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华南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项目各项研究任务的实施与落实,总结项目的研究进展,布置中期考核、2019年工作计划,2019年4月9-11日,水稻所组织项目组成员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华南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项目2018年度总结暨现场观摩会。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葛毅强处长、项目专员郭宝健,项目参加单位课题主持人和研究骨干共50余人参加会议。
- 何花榕
- 关键词: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现场观摩会华南籼稻水稻所
- 两种抗生素对水稻种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 1994年
- 研究了两种抗生素对水稻种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抗生素卡那霉素(Kanamycin,Km)和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p)对水稻种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都发生抑制作用,而Km比Ap的抑制作用强。不论诱导期还是分化期用Km50、100mg/kg处理,除可培养出少量白化苗外,200mg/kg以上剂量处理的均未能分化出绿苗。仅分化期用Ap处理,50~200mg/kg浓度促进了绿苗分化,但浓度达400mg/kg时则开始发生抑制作用。诱导期用Km处理的愈伤组织,在分化期其死亡率随浓度的提高而提高。而仅在分化期用Km和Ap处理的愈伤组织,虽也有不同程度的致死现象,但数量较少。Km+Ap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具有累加抑制作用。在分化期处理,Ap可部分解除Km对绿苗分化的抑制效应。文中还讨论了Km和Ap作为检测是否导入外源基因的适宜浓度。
- 杨惠杰何花榕杨聚宝王侯聪
- 关键词:水稻分化抗生素
- 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
- 2011年
- 从科技队伍的建设、高新技术的跨越、科研平台的完善、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概述了"十五"、"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稻作科研发展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水稻所水稻科技的发展趋势,水稻科研的研究路线,以进一步保持水稻所稻作科技持续健康的发展,确保福建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翁国华郭灵灵何花榕张丹张水金
- 关键词:水稻
- 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探索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因素综合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再生稻产量水平的最优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_9(3~4)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留桩高度、不同促芽肥施用量3个因素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年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头季、再生季还是年产量,品种、留桩高度和促芽肥施用量三因素的最优组合为两优616、留桩高度为10cm、促芽肥为140kg·hm-2,可获得高产;对再生稻年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品种对产量起最主要的作用;对头季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最主要的影响是品种;在再生季,对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而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程度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综合来看,在本试验范围内,品种两优616、留桩高度10cm、促芽肥140kg·hm-2的组合有利于再生稻获得高产。
- 卢锦荣房贤涛何花榕
- 关键词:再生稻促芽肥留桩高度正交试验
- 川优673示范种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被引量:1
- 2014年
- 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川优673,具有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米质较好等优点,于200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川优673的主要特征特性,总结了川优673在顺昌县大干镇、永泰县盖洋乡示范片的种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 翁国华何花榕郭灵灵张丹
- 关键词:川优673栽培技术
- 福建育成的超级稻品种苗期性状比较
- 2015年
- 秧苗特性是超级稻品种产量形成的首要环节,为了解超级稻品种的苗期特征特性,2010年中季和2011晚季分别对福建省育成的4个超级稻品种的秧苗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干物质积累的因子进行了位序分析。结果表明:中季种植下各材料在苗高、单株茎数和叶龄等方面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在晚季种植下各品种在性状间差异则不明显。中季种植超级稻应选叶龄大的,叶鞘基部稍宽的,苗高和单株茎数适中的植株,而晚季则要挑选秧苗高的,叶鞘基部稍宽的,叶龄和每株茎数适中的植株。研究初步认为中季超级稻选育指标为叶龄4.67-5.07,叶鞘基部宽6.70-6.82 mm,苗高33.53-35.13 cm,每株茎数1.1-1.8;晚季选育指标苗高43.90-48.06 cm,叶鞘基部宽6.3-7.3 mm,叶龄7.76-8.10,每株茎数1.6-2.0。
- 房贤涛何花榕谢祖钦杨惠杰
- 关键词:超级稻干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