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建华

作品数:17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哲学
  • 6篇唯物
  • 6篇范式
  • 5篇主义
  • 3篇中国马克思主...
  • 3篇唯物史观
  • 3篇唯物主义
  • 3篇历史唯物主义
  • 3篇逻辑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马克思主义哲...
  • 3篇本体论
  • 3篇本体论视域
  • 2篇哲学史
  • 2篇证法
  • 2篇中国逻辑
  • 2篇内在逻辑
  • 2篇马克思哲学
  • 2篇范式研究
  • 2篇辩证

机构

  • 17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7篇冯建华
  • 2篇于桂凤
  • 2篇卞伟伟
  • 1篇庄友刚
  • 1篇张丽霞

传媒

  • 10篇当代中国马克...
  • 2篇哲学动态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体生成辩证法的内在逻辑
2024年
主体生成辩证法继承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人的辩证法;否认存在于人之外的纯粹的自然,也就否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存在,主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种历史辩证法。主体生成辩证法阐明了其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方法论理解,揭示马克思辩证法的革命性与历史性品格,即“在马克思那里,由于辩证法就是历史本身,所以,正是全部的过去经验,必定会无需哲学准备、无需转换位置、无需剪裁地过渡到现在和将来之中”。
卞伟伟冯建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内在逻辑
新世纪中国马哲史研究范式创新功能的体现
2015年
马哲史的创新功能包括历史性的阐释方式、避免经验主义的历史叙述,注重逻辑挖掘、理论提升、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多学科、多门类知识的整体关联性中重新阐释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整体性。这一创新功能在新世纪体现为新特点:其一,真正在各领域理论的相互作用和关联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二,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深度展示其历史性的研究特点。这一创新功能在新世纪具体体现为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领域的一系列代表性成果,从而不同于上世纪的创新。
冯建华
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3)综述
2014年
2013年12月20—21日,由江苏师范大学、《江海学刊》杂志社主办,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3)”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以“学术图景转换与创新”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以及一些重要媒体和刊物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学者们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
冯建华于桂凤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中国马克思本体论哲学建构的历程与趋势——一个专题史的考察
2017年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本体论哲学形态的转换是其主要脉络,本体论视域是一个突出的建构视域。在本体论哲学建构过程中,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物质本体论形态、本体论弱化形态的实践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主体性实践本体论、转换形态的生存论实践本体论。各本体论哲学形态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是本体论视域本身一般缺陷的表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道路的新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将会走向后本体论的建构视域,这一趋势具有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依据、理论依据,也真正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
冯建华
关键词:本体论视域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与现状
2012年
哲学范式根本上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研究的视角、路径、方法、规范规则等方面展现出来,哲学范式这一术语虽然来自库恩,但是在库恩那里,除了指上述含义之外,还包括哲学信念、规范体系、核心理论观点的含义,范式革命和范式转换意味着理论内容和形态的完全断裂、范式之间的关系是不可通约的。
冯建华庄友刚
关键词:范式思维哲学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
2018年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马哲史研究范式内部的创新层面,主要是指其本身具有的创新功能和带动作用,以及这一创新功能在不同阶段的呈现;二是指对马哲史研究范式的超越性创新,也就是马哲史研究范式的转换层面。马哲史研究范式具有三大创新功能:历史性的阐释方式,注重逻辑挖掘和理论提升、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多学科、多门类知识的整体关联性中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因而较好克服了教科书一原理研究范式的缺陷。由于马哲史研究范式本身存在着内在张力和视域局限,因而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实现了范式转换,即由马哲史研究范式转换到与西方哲学对话研究范式、问题的反思学研究范式、文本学研究范式。这一范式转换只是马哲史研究范式失去了轴心地位,而非彻底消失。针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马哲史研究范式出现了进一步创新的趋势。
冯建华
关键词:范式转换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视域局限及不同阶段的表现被引量:1
2016年
马哲史研究范式中存在着总体性的内在张力和视域局限,表现在时间逻辑和思想逻辑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史论循环、对象本性与方法论视域之间的循环、微观文本与整体通史阐释之间的循环。这些内在张力和视域局限表现在中国马哲史研究范式发展的不同阶段之中。20世纪末表现在以论带史,思想的历史服从理论逻辑的倾向、马哲史的深层研究模式并没有真正彻底摆脱苏联影响的问题和局限;新世纪以来则存在着'有史无论''趋史避论'的倾向,马哲史通史研究急剧衰落、成果锐减,又存在着轻视理论逻辑创新与轻视现实历史同时并立的怪象,标榜'价值中立'、进行纯文本研究的问题。
冯建华
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史研究的新方向
2022年
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中蕴含出场学视域,必然提出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史的建构,应该遵循出场学原则,研究唯物史观东方逻辑不同的出场阶段、出场形态,研究各出场形态的出场语境、现实根据、内容、性质、产生过程、创新意义,揭示各个出场阶段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史包括三个基本阶段与形态:作为开端的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阶段与形态、作为东方逻辑深化的唯物史观苏联逻辑、作为东方逻辑升华的唯物史观中国逻辑。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各出场形态对于马克思晚年东方理论的继承发展,并不都是原创人自觉意识到的,而是当代中国学者依唯物史观作为唯一的“历史科学”本性、按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原则建构而成。
冯建华
出场学视域中的唯物史观演进逻辑——近年来唯物史观理论史研究的新动向被引量:1
2019年
以出场学视域研究唯物史观演进的逻辑,聚焦于唯物史观的生成逻辑,包括唯物史观生成逻辑的总体研究和具体研究两个方面。在总体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唯物史观的性质、生成逻辑的类型,确立科学的唯物史观生成逻辑。认为唯物史观的哲学形态论、多元存在观点论、创新出场论三种性质理解,对应着一次完成论、断裂无序论、创新出场论三种生成逻辑的类型,"创新出场论"是唯一科学的生成逻辑。唯物史观生成逻辑的具体研究,集中在经典唯物史观出场逻辑、中国唯物史观出场逻辑的研究等两个领域。前者认为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包括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人类学研究三个阶段、三种研究范式;后者认为,唯物史观中国出场逻辑的主线是新现代性,包括革命逻辑和发展逻辑两大类型。它们都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的现代性道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性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世界意义。这一研究开辟了唯物史观出场逻辑整体结构、东方逻辑的研究领域,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位,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的纯粹理性形态建构、话语建构等课题。
冯建华
立足实践、认识规律:中国共产党成功之路的哲学反思
2019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之路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理论,一方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同各种教条主义作斗争,揭示出不同阶段中国的革命、建设、发展规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揭示出无产阶级革命规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础上,初步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正全面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这些规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具有一般规律性质,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冯建华马瑶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唯物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