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煦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酶联
  • 3篇酶联免疫
  • 3篇酶联免疫吸附
  • 3篇免疫
  • 3篇免疫吸附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转移酶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酶联免疫吸附...
  • 2篇甲基转移酶
  • 2篇DNA甲基转...
  • 1篇蛋白酶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标志
  • 1篇血清学标志物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性
  • 1篇乙型

机构

  • 8篇郑州市第六人...
  • 3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安图生物...

作者

  • 8篇冯煦
  • 3篇于永敏
  • 2篇吴拥军
  • 2篇冯悦静
  • 2篇常瑞霞
  • 2篇王静
  • 1篇史沛
  • 1篇尤爱国
  • 1篇王威
  • 1篇马冰
  • 1篇邓小敏
  • 1篇何其栋
  • 1篇周安燕
  • 1篇魏小玲
  • 1篇田蕊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肝脏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首都食品与医...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检验方法对慢性肝病的检验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应用不同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供临床借鉴。方法以本院接诊的慢性肝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的方式分成3组,对每组都实行血清检验,当中,A组(n=30)采用PCR检测法,B组(n=30)采用胶体金层析法,C组(n=30)采用免疫化学发光实验法。综合分析3组的检验结果,并对各组的肝病阳性检出率和患者满意度作出比较。结果A组的阳性检出率为96.67%,比B组的73.33%以及C组的80.0%高(P <0.05)。A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6.67%,优于B组的80.0%以及C组的83.33%(P<0.05)。B、C两组的阳性检出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选择PCR检测法,并将之积极用于慢性肝病中,可显著提高阳性检出率,且能为早期诊断慢性肝病提供重要指导,建议推广和使用。
冯煦
关键词:慢性肝病
显色法检测非发酵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黏菌素B的敏感性
2019年
目的评估显色法检测非发酵菌对几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刃天青显色法检测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黏菌素B的MIC值,同时选择微量肉汤法作为金标准进行评价,探讨了应用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刃天青的适宜试验浓度为10μg/ml^20μg/ml。所测124株临床菌株,阿米卡星:EA结果为100%,CA结果为1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EA结果为100%,CA结果为100%。多黏菌素B:EA结果为100%,CA结果为100%。经卡方检验,2种试验方法测该124株临床菌株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刃天青显色法进行药敏试验,具有方法简便、人工目力易判读等优点,对于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冯煦方娟马冰
关键词:非发酵菌药物敏感性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高尔基体蛋白73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白细胞介素17(IL-17)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57例HCC患者(HCC组)、6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MP-7、GP73、IL-17及联合检测评估HCC患者预后的效能,并分析三者与患者1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1)HCC患者血清中MMP-7、GP73、IL-17浓度均高于肝硬化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MP-7与GP73、MMP-7与IL-17、GP73与IL-17均呈正相关;(3)HCC患者治疗后,血清MMP-7、GP73、IL-17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4)57例HCC患者1年存活45例,占比78.9%;生存组患者血清MMP-7、GP73、IL-17浓度明显低于死亡组;(5)MMP-7、GP73及IL-17联合检测评估HCC患者预后的效能虽高于单独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肝细胞癌患者中MMP-7>7.1 ng/mL的1年生存率低于MMP-7≤7.1 ng/mL的1年生存率(P<0.05);HCC患者中GP73>68.6 ng/mL的1年生存率低于GP73≤68.6 ng/mL的1年生存率(P<0.05);HCC患者中IL-17>53.7 pg/mL的1年生存率低于IL-17≤53.7 pg/mL的1年生存率(P<0.05)。结论 MMP-7、GP73及IL-17均在HCC患者中高表达,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HCC患者的预后判断。
冯煦史沛
关键词:肝细胞癌肝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7白细胞介素17
检验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探讨
2010年
目的使实验室检验结果同临床患者指标相符合,切实起到辅助诊断的目的。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基础医学等理论及临床患者全面指标,综合分析、判断、确诊。结果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吻合,达到检验与临床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医生临床诊断正确,便于医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结论只有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临床,才能避免误诊、误治。
冯煦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HDAC1和DNMT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和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13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肺癌组)和同期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47名健康人群(对照组)血清中HDAC1和DNMT1蛋白浓度进行测定,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血清中HDAC1和DNMT1蛋白浓度分别为(145±53)ng/L和(50±11)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6)ng/L和(27±6)μg/L(t=596.16、152.64,均P=0.000);HDAC1和DNMT1蛋白浓度与性别、年龄、吸烟史均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HDAC1与DNMT1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525,P=0.000);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血清HDAC1和DNMT1蛋白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清中HDAC1和DNMT1蛋白高表达可能增加患非小细胞肺癌的危险性,可能在肺癌发展早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冯悦静王静吴拥军冯煦于永敏
关键词:DNA甲基转移酶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DNA甲基转移酶在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3a、3b蛋白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13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肺癌组)和同期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47名健康人群(对照组)血清中DNMT1、3a、3b蛋白表达进行测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蛋白表达与肺癌危险性关系及蛋白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肺癌组DNMTl、DNMT3a、3b蛋白表达(15±10、997±76、302±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344±93、1084-22)(t=3.28、62.51、37.27,P=0.021、0.000、0.0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NMTl、3a、3b蛋白高表达均可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X2=14.811、26.768、12.057,P=0.000、0.000、0.001),其中DNMTl显著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OR=1.545,95%CI:1.238~1.928)。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DNMTl、3a、3b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中DNMTl、5a、3b蛋白高表达可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可能是肺癌发展早期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冯悦静田蕊尤爱国王静吴拥军王威周安燕魏小玲何其栋冯煦于永敏邓小敏
关键词:肺肿瘤甲基转移酶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HBsAg、cccDNA和pgRNA水平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合成前基因组RNA(pgRNA)水平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市某医院接受治疗的83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pgRN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水平;提取肝活检组织中的DNA进行cccDNA检测。比较治疗前不同分期患者pgRNA、HBsAg以及cccDNA水平。分析治疗前患者血清pgRNA与HBsAg、cccDNA的关系。比较患者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时的pgRNA、HBsAg以及cccDNA水平。比较pgRNA、HBsAg以及cccDNA水平在判断CHB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中的价值,包括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结果不同分期CHB患者的pg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CHB患者pgRNA水平均高于Ⅱ、Ⅲ、Ⅳ期患者,Ⅱ期CHB患者pgRNA水平高于Ⅲ、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所有CHB患者,pgRNA水平与HBsAg、cccDN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对于Ⅰ、Ⅱ期CHB患者,pgRNA水平与HBsAg、cccDN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治疗6、12个月时,患者pgR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时,患者HBsA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同时治疗12个月时,患者HBsAg水平低于治疗6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时,患者ccc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同时治疗12个月时,患者cccDNA水平低于治疗6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与pgRNA的AUC均较高,可作为判断CHB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的指标,且pgRNA的预测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较高。结论对CHB患者进行HBsAg、pgRNA以及cccDNA等指标的检测,可帮助医师准确判断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为疗效的评估、临床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李解军冯煦常瑞霞
关键词:血清学标志物表面抗原共价闭合环状DNA
AIDS患者ELISA法HIV抗体检测结果错误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艾滋病(AIDS)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结果错误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方法:选取我院AIDS患者98例(2019-08~2020-08),均行ELISA法检测,统计ELISA法检测HIV抗体的结果,并分析检测抗体结果错误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98例AIDS患者经ELISA法检测结果中HIV抗体阳性92例,阴性6例;ELISA法诊断符合率为93.88%(92/98);漏诊患者中1例原因为标本中含有补体,1例为标本溶血,1例为标本污染,1例为标本处理不当,1例为试剂选取不当,1例为温度控制不佳。结论:ELISA法检测AIDS患者HIV抗体结果错误相关影响因素与标本、试剂、仪器、操作等多个环节均密切相关,临床应据此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性,为AIDS的排查筛除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唐杰于永敏冯煦常瑞霞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干预策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