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伟
- 作品数:44 被引量:172H指数:8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清代后期山东乡试竞争之研究
- 2011年
- 清代后期,随着考生群体的逐渐膨胀,山东乡试录取率不断下降,至清末时经常在5%左右。由于捐输的次数与幅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人口规模庞大的背景下,山东乡试人均中式率通常低于浙江、江西、福建等科举大省,以及广东、河南、山西等科举中省。探讨清代后期山东乡试之竞争及乡试竞争的省际差异情形,对于当今部属重点高校招生名额的省际投放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 刘希伟
- 关键词:清代后期乡试
- 抗战背景下的公立高校生源省籍分布特征研究——基于1938-1943年相关数据的分析
- 2014年
- 抗战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遭受了严重的影响与破坏,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在抗战这一背景下,全国各公立高校生源省籍分布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级:四川、湖南与广东属于第一梯级;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属于第二梯级;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以及一些边远省份属于第三梯级。科举时代各地文风差异以及科举废止后以至抗战之前各地中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战时高校迁移与考区设置以及战时各省中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时各公立高校的生源省籍分布特征。
- 刘希伟
- 关键词:公立高校生源
- 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论”的再审视
- 2010年
- "依附"(dependency)一词并不仅仅意味着某种"依靠性"或"依赖性",除此之外,往往还牵涉到主权意义上的"附属性"与"从属性"关系问题。从整体上看,百余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主权始终在中国,经济学领域的依附理论之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不契合。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论者将其关注点主要聚焦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借鉴与模仿上,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这种借鉴与模仿过程中所彰显出的自主性,对于其中的某些创新性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说来,以"依附"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其适切性与合理性值得质疑与批判。
- 刘希伟
- 关键词:依附理论依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主权
- 文化自觉与科举学研究
- 2010年
- 20世纪上半叶,在废止科举制的激愤余绪中,科举研究总体上而言比较薄弱,迨及建国直至"文革"期间更加被边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举研究日渐升温,科举学理念、为科举制平反的理念相继出现,这既是学术研究走向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典型表达方式。科举学的正式出场为科举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平台,有助于科举研究走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则有助于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刘希伟
- 关键词:文化自觉科举学科举研究
- 异地高考的历史参照: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探论被引量:8
- 2015年
- 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包括定例性政策与变通性政策。定例性政策规定流动人口落户年限满二十年,具有田产、房产等不动产凭证且着实无法返回原籍地区应试,才可以向流入地政府申请异地科举考试;变通性政策大多是通过放宽落户要求而对异地科举考试限制进行松绑,但亦有少数情形通过提高落户门槛而收紧异地科举考试规定。探讨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与历史参照。
- 刘希伟
- 关键词:清代户籍制度异地高考
- 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商籍”考论——一种制度史的视野被引量:15
- 2010年
- 在清代,商籍主要是指为盐商及其子弟设立的应考科举的籍类标记。但除此之外,"商籍"一词尚有其他的某些含义。科举考试中的商籍,是盐业与科举"联姻"的产物,同时也是政府与盐商之间利益交换的产物。清代在延续明代旧有商籍的基础上,在全国多个省份均设置了商籍学额与中额。在别省行盐执引者及其亲子弟侄果系无法回籍应试,是商籍应考条件最为严整的规定。但一方面这种应考规定在某些地区存在一定的变通之处,另一方面制度的成文规定并不能必然保证其完全按章运作,在录取率较高的背景下,大量本身并不符合应考条件的考生纷纷冒考商籍,由此造成了清代科举史上的一大冒籍类别。
- 刘希伟
- 关键词: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史
- 清代科举考试竞争的区域差异--兼论其与冒籍应试问题之关联
- 分区定额与原籍应试原则是清代科举考试的两项基本原则。由于学额与中额、应试人数多寡以及文风的高下不一,清代不仅童试竞争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乡试竞争也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差异。在科举竞争呈现区域差异的格局下,加之科名的驱动作用,某...
- 刘希伟
- 关键词:清代冒籍
- 文献传递
- 高校招生考试文理分合的百年演进与反思
- 2011年
-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科目经历了一个由高校自主设置到相对统一设置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文理分科居多、合科兼而有之逐渐走向一种非常有限度的分科模式,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合科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之前,高考实行的是一种鲜明的文理分科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高考科目改革进入了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期,尤其是近十年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绝大多数仍然是文理分科的模式。鉴于高考强大的指挥棒功能,着眼于高中文理过度过早分科以及大学通识教育等问题,高考宜采取一种"有限度"分科或者合科的模式。
- 刘希伟
- 关键词:高考文理分科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地方师范类院校招生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被引量:8
- 2016年
-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举措既具有多重积极价值,又引发若干需要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在新高考"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机制下,师范类专业"生源带动"效应将会明显减弱,"专业洗牌""生源危机"成为师范类院校必须直面的挑战。基于新高考改革的地方师范院校招生对策包括优化招生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转变招生宣传方式。
- 翁灵丽刘希伟
- 关键词:高考改革
- 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异地借考”问题——兼论当今高考“借考”政策被引量:2
- 2012年
- 在清代,原籍应试是科举制的一项基本原则。通常情况下,考生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科举考试。在一般意义上的原籍应试原则之外,清代童试一级考试中又包括被学政"调考"、因未建考棚以及因受战乱、灾荒等影响而临时借考异地等几种"异地借考"的情形。当今高考借考政策的出台意在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从相关规定来看其实际可操作性比较有限,仍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 刘希伟
- 关键词:清代科举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