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72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农业
  • 3篇中东局势
  • 3篇三农
  • 3篇三农问题
  • 3篇农村
  • 3篇农业农村
  • 3篇局势
  • 2篇土地制度
  • 2篇农业农村现代...
  • 2篇嬗变
  • 2篇毛泽东
  • 2篇民族
  • 1篇邓小平
  • 1篇地产
  • 1篇地权
  • 1篇第一次世界大...
  • 1篇佃农
  • 1篇血战
  • 1篇伊斯兰
  • 1篇伊斯兰教

机构

  • 21篇天津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作者

  • 21篇刘志华
  • 1篇刘志华
  • 1篇张畅
  • 1篇孙兰英
  • 1篇李艳枝
  • 1篇孙利
  • 1篇秦立海
  • 1篇张宇
  • 1篇马明
  • 1篇张巍

传媒

  • 6篇山东农业工程...
  • 2篇世界农业
  • 2篇农业考古
  • 1篇当代世界
  • 1篇国际论坛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世界知识
  • 1篇农业经济
  • 1篇党的文献
  • 1篇西亚非洲
  • 1篇天津支部生活
  • 1篇古今农业
  • 1篇山东省农业管...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演变被引量:1
2021年
"中间地带"理论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来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中间地带"一词所指的具体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区别。1946年,毛泽东首次提出的"中间地带"介于美苏之间,他是为了告诫中共党员和中国人民既要警惕又不夸大世界战争危险,从而团结一致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1954年,毛泽东重提"中间地带",其所指范围不断缩小,先是介于美国和社会主义阵营间,然后又介于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间,并逐渐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三个主义"的思想。此后,随着中苏矛盾激化和美国与盟国分化,毛泽东在1963-1964年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或"两个第三世界",第一个"中间地带"是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第二个"中间地带"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地带"理论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运用,是"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刘志华胥静
关键词:毛泽东统一战线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农村改革研究
2022年
新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到人民公社体制消解前,中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方面,其焦点是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此消彼长,涉及“三农”领域生产关系调整和生产力改变。在农村改革实践与邓小平的双重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主要形式,以集体劳动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靠政策和科学来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非农产业。1989年秋邓小平提出“两个飞跃”重要论断,继续发展他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刘志华
关键词:邓小平三农问题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中大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点探析——以印度、埃及、巴西和前苏联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印度、埃及、巴西、苏联等发展中的大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历程对中国有较强借鉴意义。印度独立后长期实施以土改和合作化为重点的"制度战略"和以"绿色革命"为中心的"技术战略",印度重视保护私有地产,土改法通常强调和平赎买超额土地并稳定租佃关系。在埃及现代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农产品市场化、粮食问题、村民流动与乡村政治参与间具有紧密关联,其"三农"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根源。巴西实行土地私有制,并较多地保留殖民统治时代的大地产,巴西地广人稀,而且农村人口比重较小,因此,巴西村民人均耕地面积广阔,但耕地高度集中,私人大庄园与雇佣关系十分典型。苏联乡村农业现代化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和粮食问题,这两个领域密切相关,并在战时共产主义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留下沉痛教训。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自由度扩大,是战后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趋势。
刘志华
关键词:农业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被引量:61
2019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好思政课的"六个要"与"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其中"六个要"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坚持"八个统一"是新时代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深入理解和认真践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颜晓峰孙兰英栾淳钰谭小琴马明程斯宇秦立海张巍张宇孙利张畅柳洲杨丽雯刘志华闫涛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谈之二
2021年
90年前,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描绘出气吞山河的壮美爱国画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刘志华
关键词:抗战精神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国后周恩来关于中东阿拉伯国家热点问题的论述
2016年
中东局势的动荡由来已久,而新中国领导人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具有持续性和深刻性的。回顾建国后周恩来关于中东阿拉伯国家热点问题的论述,可以发现支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和用暴力、恐怖主义解决问题,是中国领导人对中东问题一以贯之的立场。
刘志华
关键词:中东局势周恩来建国后中国领导人领土主权民族独立
1829-1952年埃及政府的地权政策与土地非国有化述论
2013年
1805-1952年,埃及土地制度历经国家所有制复萌与私人支配权强化两大阶段。穆罕默德.阿里重新确立土地国有制;1829-1952年,土地非国有化愈演愈烈,埃及政府的地权政策构成土地非国有化的政治背景。从1829年起,阿里封赐伊巴迪叶等地产,土地非国有化初露端倪。1858年《赛义德法令》与1871年《补偿法令》进而确认土地持有者的多重权利,土地非国有化迅速发展。从英国统治时期"五费丹土地法"的艰难出台到宪政时代土改提案的屡遭否决,土地非国有化顽固延续,土地高度集中。1829-1952年埃及土地的非国有化和兼并趋势后果严重,而纳赛尔政权的土地改革则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
刘志华
关键词:土地制度非国有化
略论埃及伊斯兰时代的农业用地包税制
2018年
从公元642年哈里发国家征服埃及开始,进入埃及的伊斯兰时代。在埃及伊斯兰时代的传统文明阶段,尤其是在1517~1798年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包税制通常构成农地征税的主要方式,日益盛行的包税制导致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不仅加重小农的负担,而且瓦解着帝国最高统治者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权。在1805~1848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政府彻底废除包税制并对原包税地征收统一税。至此,包税人的地产优势不复存在、政治权力丧失殆尽,小农转而依附政府,阿里的极权统治得以确立。总之,在埃及伊斯兰时代尤其在奥斯曼帝国与阿里统治时期,包税制盛行往往意味着地方分权和政治混乱,而包税制崩溃标志着官僚体系完善与中央集权强化,预示着政治现代化的重大进展。
刘志华
关键词:包税制政治现代化
略论埃及伊斯兰教地产瓦克夫的千年嬗变被引量:1
2013年
埃及瓦克夫的起源,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伊斯兰国家的建立密不可分。从穆罕默德.阿里控制埃及政权到英国承认埃及独立,埃及人主要争论如何管理瓦克夫。宪政时代上层埃及人开始考虑废除瓦克夫制度。纳赛尔政权先后没收私人瓦克夫并控制公益瓦克夫,从而巩固小农土地所有制并确立极权统治。总之,瓦克夫地产在伊斯兰传统时代往往构成地主阶级政治优势的物质基础之一,进而成为现代极权政治的巨大障碍以及土地改革的重要目标。瓦克夫制度的衰落标志着埃及政治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明显提高。
刘志华
关键词:伊斯兰教土地制度
浅析20世纪埃及农地租佃关系的演变
2018年
耕地是最为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地制度构成农业生产关系的核心要素,租佃关系是农地制度的重要内容。20世纪上半叶,埃及地权非国有化愈演愈烈,土地高度集中,农地地价高位运行。佃农被迫上缴高额地租,货币地租构成主要的地租形态,租佃关系极不稳定,佃农几乎丧失生产积极性。纳赛尔政权严禁转租土地,限制地租数额并稳定租佃关系,佃农成为耕地的实际所有者,大地产的自营倾向特别明显。萨达特政权开始修正纳赛尔的土改举措。穆巴拉克政权于1992年6月出台第96号法,放松对地产面积的限制并彻底废除纳赛尔时代的永佃制度,纳赛尔政权的土改法令几成具文;但96号法并非历史的轮回或倒退,而是时过境迁之后的理性回归。
刘志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