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芬

作品数:18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蛋白
  • 5篇球蛋白
  • 5篇免疫
  • 5篇免疫球蛋白
  • 5篇宫内
  • 5篇宫内感染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炎
  • 4篇病毒
  • 3篇穴位
  • 3篇乙肝
  • 3篇乙肝免疫
  • 3篇乙肝免疫球蛋...
  • 3篇妊娠
  • 3篇注射
  • 3篇母婴传播
  • 3篇HBV宫内感...
  • 2篇穴位注射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15篇烟台毓璜顶医...
  • 3篇烟台市毓璜顶...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8篇刘志芬
  • 6篇李淑红
  • 5篇王璇
  • 5篇贾蓓
  • 4篇李晓燕
  • 4篇刘式景
  • 4篇姚丽华
  • 4篇柳红杰
  • 3篇董梅
  • 3篇刘洁
  • 2篇巩雯雯
  • 2篇李果
  • 2篇陈永芹
  • 2篇骆天红
  • 2篇黄亚绢
  • 2篇刘邵菲
  • 2篇曲鑫
  • 2篇孙红
  • 2篇罗敏
  • 1篇李江夏

传媒

  • 3篇中国优生与遗...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烟台市30年巨大胎儿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探讨巨大胎儿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 1970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分娩的 84 88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分别统计巨大胎儿 (体重≥ 4 0 0 0g)的发生率、平均出生体重、特大胎儿 (体重≥ 4 5 0 0g)所占比例 ,孕龄分布、剖宫产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发生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结果  1970年至 1979年、1980年至 1989年及 1990年至 1999年 3个阶段的巨大胎儿发生率分别为 2 6 %、6 9%和 13 2 % (P <0 0 1) ;剖宫产率分别为 2 3%、2 8 9%和 4 5 3% (P <0 0 1) ;阴道手术助产率分别为 14 7%、35 6 %、4 8% ,经阴道分娩肩难产发生率为 4 3%、5 0 %、1 7% ,而剖宫产孕妇无此并发症发生。特大胎儿所占比例分别为 9 4 %、11 2 %、16 2 % (P <0 0 1)。 3个阶段巨大胎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 (42 2 0± 2 5 0 )g、(42 2 3± 14 6 )g和 (42 5 3± 2 5 0 )g。孕妇的身高、体重、腹围、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0年来 ,烟台市区的巨大胎儿发生率、平均出生体重、特大胎儿所占比例及剖宫产率呈增加趋势。巨大胎儿的发生与孕妇的身高、营养状况、体重、妊娠期糖尿病、孕周等因素有关。
刘式景姚丽华陈永芹刘志芬孙美珍
关键词:巨大胎儿发生率影响因素优生学
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孕期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2001年11月至2003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将19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组92例,于孕20、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共5次,每次200IU。肌肉注射组98例,同剂量、同时间应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HBsAg、HBeAg及HBs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含量。结果92例足三里穴位注射者,新生儿HBV宫内感染8例,宫内感染率为8.7%,低于肌肉注射组(P<0.01)。穴位注射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出率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P<0.05)。穴位注射组临产前血清中HBV-DNA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P<0.05)。结论通过孕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可更有效地减少HBV的宫内感染,未发现任何副反应。
刘式景王璇李晓燕刘志芬姚丽华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妊娠穴位注射免疫球蛋白
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及对婴儿产生anti-HBs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300例及新生儿为实验组,未使用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出生时和7个月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16/300)和1.25%(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10.33%(31/300)和1.2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5),7个月龄anti-HBs产生率为96.12%(124/129)和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出生时anti-HBs阳性的新生儿25例,7个月复查均产生anti-HBs,而出生时anti-HBs阴性或弱阳性的147例婴儿,7个月复查有7例婴儿anti-HBs仍为阴性或弱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但对7个月anti-HBs产生率无影响。
李淑红贾蓓孙红董梅刘志芬
HBV感染的CD68细胞在隐匿性HBV感染产妇胎盘中的分布及与宫内感染的关系
2010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在乙肝宫内传播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12例血清HBV DNA(-)、PBMC HBV DNA(+)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血清HBV DNA(+)和/或PBMC HBV DNA(+)的胎盘作为实验组,10例乙肝标志物均为阴性产妇的胎盘作为对照。采用SP法在连续切片上检测HBsAg和HBcAg在胎盘CD68细胞及各类细胞中的表达。结果8例新生儿血清HBV DNA(-)、PBMCsHBV DNA(+)胎盘绒毛间质5例CD68细胞HBsAg阳性,6例CD68细胞HBcAg阳性;毛细血管内5例CD68细胞HBsAg阳性,8例CD68细胞HBcAg阳性;滋养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未见HBsAg、HBcAg阳性信号;2例新生儿血清HBV DNA(+)、PBMCs HBV DNA(-)的胎盘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有HBsAg、HBcAg的表达,而绒毛毛细血管内CD68细胞未见表达。2例新生儿血清和PBMC HBV DNA均阳性的的胎盘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CD68细胞和毛细血管内CD68细胞均有HBsAg、HBcAg的表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表达。10例乙肝标志物全阴性产妇胎盘中均无阳性信号。结论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宫内传播的载体。
李淑红刘志芬贾蓓孙红盖淑坤
关键词:CD68宫内感染
妊娠晚期HPV潜伏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HPV潜伏感染是否改变了阴道内酸性环境及阴道菌群,进而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了解妊娠晚期HPV潜伏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产检的孕妇312例,孕28~30周。进行问卷调查,取阴道分泌物及宫颈分泌物检测滴虫、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及HPV;检测阴道pH值,按照HPV DNA是否阳性分研究组与对照组,追踪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妊娠晚期HPV DNA阳性发生率45.51%(142/312),感染高危型23.08%(72/312),低危型16.67%(52/312),高危型与低危型混合感染18例,发生率5.77%(18/312);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病率15.06%(47/312);妊娠合并滴虫性阴道炎患病率1.28%(4/312);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患病率29.81%(93/312)。研究组孕妇阴道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间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妊娠晚期HPV潜伏感染与低文化水平、吸烟因素及首次性生活年龄小有关(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分娩方式相似。结论:妊娠晚期HPV潜伏感染与阴道内酸性环境改变相关,增加了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且可增加胎膜早破发生。对围生期妇女行生殖道感染筛查,尤其是HPV、BV检测很有必要。
巩雯雯黄亚绢姜学强刘志芬柳红杰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妊娠末期
GM-CSF治疗HBV宫内感染婴儿的临床作用及对血清Thl/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2年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on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作为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的佐剂对HBV宫内感染婴儿治疗临床作用及对血清Thl/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新生儿出生时及1个月龄检查乙肝五项HBsAg(+)和HBV DNA>1 000copy/mL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新生儿出生后给予乙肝疫苗10μg三角肌肉注射(疫苗注射时间按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臀部肌肉注射,20d1次,共3次,注射乙肝疫苗后3d同一部位皮内注射GM-CSF 10μg/kg。对照组20例,乙肝疫苗10μg三角肌肉注射(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臀部肌肉注射,20d1次,共3次。1岁时抽外周静脉血检测乙肝五项、HBV DNA的变化及血清IL-4和IFN-γ水平。【结果】治疗组7个月婴儿HBsAg转阴率25%(5/20),对照组7个月婴儿转阴率为5%(1/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4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CSF联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提高HBV宫内感染儿HBsAg转阴率,并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对HBV宫内感染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李淑红刘洁刘邵菲贾蓓刘志芬
关键词:GM-CSF乙型肝炎疫苗宫内感染IFN-ΓIL-4
不同的临产方式对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计划分娩与期待至自然临产两种不同的临产方式对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6~2008年足月妊娠(孕37~41周)分娩的共386例,且为头先露、单胎妊娠、无产科其他合并症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产方式分为择期计划分娩组81例和自然临产组305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主要产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计划分娩组与自然临产组经阴道分娩者产程比较,总产程、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娩方式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划分娩组中由于产程进展不顺利、胎儿窘迫计划分娩失败而急诊剖宫产的是自然临产组的近2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产后并发症: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及产后出血等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胎膜早破患者在无其他产科合并症时,适时期待至自然临产并没有增加产褥感染等并发症,且更有利于阴道分娩。
巩雯雯黄亚绢刘志芬柳红杰
关键词:足月胎膜早破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前列腺素E2、环氧合酶-2与特发性早产关系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测定母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及胎盘组织中CRH、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为早产的预测提供线索。方法:随机选取早产孕妇30例及满28周不足37周要求引产的孕妇3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母血CRH及PGE2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胎盘组织中CRH、COX2的表达。结果:早产组母血CR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母血PGE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血CRH水平与PGE2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早产组胎盘中CRH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胎盘中COX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H、PGE2可能与早产发动有关,二者在早产发动中有协同作用。
李蕾柳红杰崔伟李晓燕刘志芬崔青
关键词:早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前列腺素E2环氧合酶-2
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孕期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 2001年11月~2003年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将19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组92例,于孕20、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共5次,每次200 IU.肌肉注射组98例,于相同时间肌肉注射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HBsAg、HBeAg及HBs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 92例足三里穴位注射者,新生儿宫内感染8例,宫内感染率为8.7%,低于肌肉注射组(P<0.01).穴位注射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出率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P<0.05).穴位注射组临产前血清中HBV-DNA含量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P<0.05).结论孕妇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感染,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刘式景李晓燕王璇刘志芬姚丽华
关键词:足三里穴位注射宫内感染HB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新生儿脐血
穴位与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刘式景王璇李晓燕陈永芹刘志芬姚丽华刘玉芳
本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对孕妇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并提出了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的可能作用机理,通过祖国中医经络医学及药物的双重作用,调整增强了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了孕妇的HBV-DNA含量,提高了...
关键词: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