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颈椎
  • 6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4篇椎管
  • 3篇椎管狭窄
  • 3篇颈椎管
  • 3篇颈椎管狭窄
  • 3篇固定术
  • 3篇发育性
  • 3篇发育性颈椎管...
  • 2篇影像
  • 2篇影像诊断
  • 2篇韧带
  • 2篇手术
  • 2篇头环背心
  • 2篇前路
  • 2篇肿瘤
  • 2篇外科
  • 2篇颈椎外科
  • 2篇脊柱

机构

  • 2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刘忠军
  • 20篇党耕町
  • 10篇蔡钦林
  • 8篇王超
  • 5篇娄思权
  • 5篇王志国
  • 5篇陈仲强
  • 4篇马庆军
  • 3篇刘晓光
  • 2篇王立舜
  • 2篇王少波
  • 1篇陈雁冰
  • 1篇隋邦森
  • 1篇郭昭庆
  • 1篇张立
  • 1篇李迈
  • 1篇于泽生
  • 1篇刘岩
  • 1篇刘宝仁
  • 1篇张克立

传媒

  • 10篇中华骨科杂志
  • 6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2009年全...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使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被引量:40
1997年
介绍一种在头环背心保护下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对34例寰枢椎不稳的病人施行了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用头环背心维持寰椎的复位,将颗粒状的自体松质骨植于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的背面,不用内固定,直至植骨融合。31例病人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其中29例融合成功。术后头环背心固定时间平均为13周,有3例出现了寰椎再移位。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比块状的全层骨更有利于融合。用头环背心的外固定取代内固定使手术更加安全、简便,特别适合于新鲜创伤或复位后稳定性较好的病人。
党耕町王超刘忠军
关键词:寰枢关节关节固定术后路融合术
颈髓损伤与低钠血症被引量:21
1995年
颈髓损伤后出现低钠血症的并发症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此文观察了39例颈椎外伤住院病例,认为低钠血症与颈髓损伤及其程度明显相关,与感染、发热相关(P<0.05),且认为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是由交感抑制、血浆醛固酮水平不足导致。
张立党耕町郭昭庆蔡钦林娄思权刘忠军
关键词:脊髓损伤并发症病因学低钠血症
放射治疗在脊柱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9
1997年
作者回顾性评价放射治疗在脊柱骨巨细胞瘤(GCT)治疗中的价值。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8~34岁(平均27岁)。发病部位:颈椎6例,胸腰椎2例,腰、骶椎各1例。Jafe分级:Ⅰ级3例,Ⅰ-Ⅱ级2例,Ⅱ级1例,Ⅲ级2例,未分级2例。治疗方法:(1)单纯放疗治疗颈椎GCT3例。(2)先放疗后手术治疗胸腰段GCT2例。(3)先手术后放疗治疗颈椎GCT3例,腰椎GCT1例。(4)手术配合术前与术后放疗治疗骶椎GCT1例。随访1.5~29年(平均14年)均无复发。5例生活自理,4例恢复工作,1例恢复较差。本组无放疗后恶变。作者认为,脊柱解剖复杂,难以将肿瘤彻底切除,所以手术配合术前术后放疗对脊柱GCT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马庆军党耕町蔡钦林娄思权刘忠军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脊柱骨肿瘤放射疗法
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与椎体矢状径比值的测量及统计分析
通过对411例正常人的颈椎侧位X线片的测量统计,获得了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的正常值范围,并对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与椎管矢状径值的相关性,以及矢状径比值与性别,年龄和身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提供了统计...
党耕町王超陈仲强刘忠军王志国
关键词: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统计分析影像诊断
文献传递
颈椎前、后路手术的运动学变化被引量:21
1998年
目的:为评价几种颈椎前、后路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四具意外伤亡的新鲜尸体C2~T1标本,保留所有韧带和椎间连接,行如下手术:1.C5,6椎间盘切除;2.椎间植骨;3.前方椎体钢板螺钉内固定;4.C5全椎板减压;5.C5,6椎弓根钢板螺钉内固定(去除该部椎体钢板);6.去除椎弓根钢板和植骨块。测量上述诸术C2~T1各节段间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对照。结果:C5,6椎间盘切除后的前屈运动增加67.8%(P<0.01),后伸运动增加59%(P<0.01),侧弯和旋转运动增加10%(P>0.05)。植骨后运动变化不明显(P>0.05)。椎体钢板和椎弓根内固定后各向运动均明显减少(P<0.01),以侧弯和旋转尤为明显,椎弓根固定后明显增强三维稳定性。而椎体钢板固定的旋转稳定性最佳。然椎间盘和椎板同时切除引起三维运动明显不稳。损伤和固定节段的运动增大和减小,伴随其相邻上或下节段运动的代偿性减小和增大,但无显著性。结论:以上结果为临床开展颈椎前。
马迅党耕町刘忠军
关键词:颈椎生物力学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X线片椎管矢状径的测量统计被引量:14
1993年
通过411例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矢状径的测量,得出了颈椎管矢状径的正常值及其范围,并通过统计学处理对颈椎管矢状径与性别、年龄和身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超党耕町陈仲强刘忠军王志国
关键词:颈椎统计学X线摄影
头环背心在颈椎外科的应用被引量:56
1997年
作者观察了用头环背心治疗多种原因所致颈椎不稳定的应用效果。用头环背心治疗了107例颈椎不稳定的病人,病种包括结核、损伤、肿瘤和畸形。病人分为非手术治疗组和融合术组。融合术包括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枕颈融合术和下颈椎融合术。各种融合术都在头环背心的固定下施行,不用任何内固定。测量了23例病人用头环背心固定前后的肺功能。107例病人中有89例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非手术组的病人在头环背心固定下均恢复了颈椎的稳定性。在31例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的病人中有29例融合成功(94%),36例行枕颈融合术的病人中有32例达到了骨性愈合(89%)。用头环背心固定的平均时间是133天,最长的450天。统计学结果显示:用头环背心固定后病人肺活量的均数与固定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固定后肺活量减少约13%。并发症包括颅钉松动(24例)、钉孔感染(4例)、复位丢失(4例)、颅钉穿透颅骨内板(3例)、背心下皮肤压疮(1例)。作者认为头环背心对颈椎失稳的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固定器材。借助这种装置,部分需行颈椎融合术的病人可以免去内固定,使手术更安全、简便。头环背心可使病人的肺活量减少。
王超党耕町刘忠军
关键词:固定术颈椎不稳定头环背心
颈椎黄韧带的骨化与钙化被引量:12
1996年
与胸或腰椎节段相比,发生于颈椎的黄韧带骨化与钙化相对较少。本文报告19例国人颈椎黄韧带骨化与钙化(6例经病理检查,13例根据手术及影像学所见)。分析结果表明,颈椎黄韧带骨化或钙化多与后纵韧带骨化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因素合并造成颈脊髓损害,这一特点与胸椎黄韧带骨化有所不同。文中就颈椎黄韧带骨化与钙化之诊疗特点进行了讨论。
刘忠军蔡钦林党耕町王少波
关键词:骨化钙化黄韧带颈椎
“比值法”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诊断被引量:32
1992年
通过一组411例正常人颈椎X线侧位片的测量,得出了颈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经比值的正常值,并通过与121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X线片的对比分析,论证了矢状径比值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诊断上的应用价值。
党耕町王超陈仲强刘忠军王志国
关键词:颈椎椎管狭窄
应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被引量:57
1999年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宜手术入路及方式。方法 观察及分析应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02 例的近期与1 ~9 年远期临床疗效并将手术前、后X 线片、CT 及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302 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平均改善率分别为46 % 和68 % ,手术后X 线片显示颈椎管矢径显著增加,CT 示椎管截面积显著扩大,而MRI则显示脊髓向后移行,前后方压迫均解除。结论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通过扩大颈椎管空间使脊髓获充分减压。
刘忠军党耕町蔡钦林
关键词: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椎板成形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