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敬超

作品数:18 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细胞
  • 9篇亚群
  • 9篇细胞亚群
  • 7篇淋巴
  • 7篇淋巴细胞
  • 7篇肝炎
  • 6篇树突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树突状
  • 5篇淋巴细胞亚群
  • 5篇免疫
  • 5篇肝癌
  • 4篇乙型肝炎患者
  • 4篇树突状细胞
  • 4篇外周
  • 4篇外周血
  • 4篇慢性
  • 4篇干扰素
  • 3篇性细胞

机构

  • 12篇解放军第30...
  • 2篇北京大学
  • 2篇解放军第三○...
  • 2篇解放军第三0...
  • 2篇解放军302...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8篇刘敬超
  • 18篇王福生
  • 6篇雷周云
  • 4篇施明
  • 4篇邢利和
  • 4篇王敏
  • 3篇段学章
  • 3篇李筠
  • 3篇王慧芬
  • 3篇张冰
  • 2篇张敏
  • 2篇庄辉
  • 2篇汤紫荣
  • 2篇徐东平
  • 2篇王敏
  • 2篇朱传琳
  • 2篇金磊
  • 2篇张政
  • 2篇赵敏
  • 2篇李捍卫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肝脏
  • 2篇传染病信息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2002全...

年份

  • 6篇2004
  • 6篇2003
  • 6篇200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变化趋势 ,并评价其在SAR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 30例SARS重症及一般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跟踪观察 ,同时分析SARS患者DC细胞亚群变化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研究发现 ,SARS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DC细胞亚群数量就明显下降 ,并在随后 4~ 5周维持低水平、甚至消失 ;重症患者病程较长 ,约持续 9周以上 ,而一般患者病程约持续 6周 ;前者在发病 6周后DC亚群数量才恢复至正常值 ,而后者在发病 4周后DC亚群数量就开始回升。结论 SARS患者发病期间体内DC细胞亚群数量明显下降 ,提示DC细胞抗病毒能力降低 ;这既与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攻击密切相关 。
张政王福生赵敏刘敬超徐东平金磊陈菊梅王敏褚福亮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冠状病毒感染
一种新的免疫活性细胞(IPCs)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被引量:1
2002年
[摘要] 目的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种在人的外周血中专职产生α/β干扰素的免疫活性细胞,即'干扰素产生细胞(IPCs).IPCs在外周血中产生干扰素的量是其他产生干扰素细胞的200~1 000倍.因此可以说IPCs是体内IFN的专职产生细胞.
邢利和王福生刘敬超朱传琳王慧芬
关键词:免疫活性细胞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产生细胞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生长抑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体内外观察多种细胞因子和 (或 )肿瘤相关抗原 (tumorallogenicantigen ,TAA)刺激的正常人树突状细胞 (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 740 2的生长抑制。方法 体外分别用人GM CSF、IL 4、TNFα、BEL 740 2TAA和人IL 2刺激正常人DC和去DC的单个核细胞 (免疫效应细胞 ) ,5~ 6d后混合培养DC和免疫效应细胞 1~ 2d。体外实验时效应细胞分无DC刺激组 (A0组 )、细胞因子培养和DC刺激组 (A1组 )、细胞因子和TAA培养的DC刺激组 (A2组 )。体内实验时 ,裸鼠分为 3组 :预防组 (Ⅱ ) ,于接种BEL 740 2前 1~ 2d天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 ;治疗组 (Ⅲ ) ,待全部裸鼠移植瘤长出时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 ;组Ⅱ、Ⅲ于给予DC激活免疫效应细胞后再间断给予DC培养上清液 3~6d。对照组 (Ⅰ )给等量的 164 0培养液。结果 多细胞因子体外可刺激DC发生扩增并高表达B7分子。体外实验中最大杀伤效率 :A2组为 81% ,A1组为 68.1% ,A0组为 3 .5 %。体内实验中 :组Ⅰ和组Ⅲ第 12d时 12例全部发生移植瘤 ;组Ⅱ观察 3 0d时 ,6例有 1例发生移植瘤 ,观察 45d时 ,仍只有 1例发生移植瘤 ,组Ⅰ、Ⅱ相差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466) ;在给予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后的第 45d处死所有裸鼠并称瘤体的重量 ,组Ⅰ、Ⅱ、Ⅲ比较相差有非常?
孙早喜王福生孙诚谊邢利和雷周云施明刘明旭刘敬超张冰
关键词:免疫效应细胞树突状细胞单个核细胞免疫治疗
HBV慢性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特点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 6例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进行研究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 2 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灭活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后产生IFN α的能力。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 ,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降低 (P <0 0 5 ) ;DC1/DC2比率无显著差别 ;PBMC经灭活HSV 1刺激后产生IFN α的能力降低 (P <0 0 5 ) ;NK细胞绝对细胞数降低(P <0 0 5 )。结论 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功能减低 ,且伴有NK细胞绝对数目的减少 ,这些可能是导致肝癌病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下降的重要原因。
王敏王福生段学章刘敬超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干扰素Α
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
目的: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经IFN-γ、rIL-2和anti-CD3McAb诱导后细胞表型的变化及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雷周云施明王福生张冰黎文亮刘敬超吴祖泽
关键词:CIK细胞细胞表型肝细胞癌
文献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病程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2
2003年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进行观察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采集 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柠檬酸钠新鲜抗凝血 ,经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检测。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CD3 + CD4+ 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 (P <0 .0 5 ) ,肝硬化患者的CD3 + 和CD3 + CD8+ 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 (P <0 .0 1)。肝硬化患者CD3 -CD19+ 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重度和轻中度患者 (P <0 .0 1)。CD4/CD8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间无显著差异。肝硬化和重度患者淋巴细胞、CD3 + 、CD3 + CD4+ 、CD3 + CD8+ 细胞的绝对细胞数均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 (P <0 .0 1) ,且肝硬化患者CD3 -CD16+ 5 6+ 细胞的绝对细胞数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 (P <0 .0 5 )。肝硬化患者与轻中度患者的DNA载量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其高水平病毒载量的患者比例高于轻中度患者。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发展为重度和肝硬化的过程中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细胞数随病情的进展显著减少 ,主要表现为CD3 +CD4+ 和CD3 + CD8+ 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进行性降低。
王敏王福生刘敬超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病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干扰素产生细胞的初步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干扰素产生细胞 (IPCs)的特点。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 2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2名健康人外周血中IPCs数量的变化进行了检测 ,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PCs的百分数 ( 0 .0 97± 0 .0 82 )较正常人 ( 0 .310± 0 .0 87)明显降低 ,两者相差3.2倍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而CD4+ /CD8+ 的比值 ( 1.79± 0 .46 1)则明显高于正常人的 1.39± 0 .396 (P <0 .0 1) ,同时发现在HBVDNA阳性的患者中 ,其IPCs的百分数和CD4+ /CD8+ 的比值分别为 0 .0 83± 0 .0 5 7和 1.98± 0 .5 2 7,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患者 (分别为 0 .0 42± 0 .0 2 9和 1.47± 0 .46 6 )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IPCs的数量降低 ,后者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进展以及血清中HBVDNA阳性有关 ,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邢利和刘敬超朱传琳王慧芬雷周云王福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产生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耐受
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后免疫活性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1
2003年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细胞 )回输后 ,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评价CIK细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13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后 ,于培养的第 4、7、10、13、15天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CIK细胞回输前及回输后取病人外周血 ,流式细胞仪测定Ⅰ型树突状细胞(DC1)和Ⅱ型树突状细胞 (CD2 )的比例。结果 诱导培养后 ,CD3+ CD8+ ,CD3+ CD5 6 + ,CD2 5 + 效应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最初的 33 5 %± 10 1%、7 7%± 2 8%和 12 3%± 4 5 % ,上升至 36 6 %±9 0 %、18 9%± 6 9%和 16 4 %± 5 9% ,其中CD3+ CD8+ 可维持较高水平 ,CD2 5 + 和CD3+ CD5 6 + 比例分别于培养后的第 7天和第 13天开始下降。CD3+ CD4 + 和NK细胞比例略有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CIK细胞回输后DC1和CD2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回输前的 0 5 9%± 0 2 3%和0 2 6 %± 0 12 %上升至回输后的 0 85 %± 0 2 7%和 0 4 3%± 0 2 0 %。CIK细胞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施明张冰汤紫荣雷周云王慧芬冯永毅刘敬超范振平李捍卫牟劲松王福生
关键词:肝癌杀伤细胞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亚群免疫疗法
人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化疗药物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 比较单独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细胞、化疗药物和CIK细胞联合化疗药物对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为临床上联合应用CIK细胞和化疗药物治疗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成分血分离机采集 5例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含IFN γ、IL 2以及抗CD3单抗的细胞因子鸡尾酒诱导成CIK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裸鼠肩胛部皮下接种BEL 74 0 2肝癌细胞 ,第 5天起相同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对照组 )、不同剂量的CIK细胞 (CIK 1组和CIK 2组 )、丝裂霉素 C(单纯化疗组 )和CIK细胞联合丝裂霉素 C(联合治疗组 ) ,观察它们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多因子诱导培养后 ,CD3+ 、CD3+ CD8+ 、CD3+ CD5 6 + 和CD2 5 + 效应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最初的 6 4 .0 %、2 8.0 %、7.8%和 9.1% ,上升至 94 .7%、6 7.7%、6 1.3%和 84 .0 % ,其中CD3+ 、CD3+ CD8+ 细胞的比例在培养期间内可维持较高水平 ,CD2 5 + 和CD3+ CD5 6 + 细胞的比例分别于培养后的第 7天和第 13天达最高值 ,而后开始下降。在 90d的观察期内 ,对照组、化疗组、CIK 1组、CIK 2组和联合治疗组的裸鼠成瘤率分别为 10 0 %、70 .0 %、80 .0 %、70 .0 %和 6 6 .7% ,生存率分别为 10 .0 %、6 0 .0 %、4 0 .0 %、5
施明姚莉王福生雷周云张冰黎文亮刘敬超汤紫荣周光德
关键词:杀伤细胞化疗药物裸鼠肝癌移植瘤CIK丝裂霉素-C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SARS患者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对SARS患者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 + CD8+的影响 ,探讨其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该院 4 8例SARS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案 ,结合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根据病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服用中药 3周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 + CD8+。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日本sysmexk - 4 5 0 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分析 ,T细胞亚群CD3+、CD4 + CD8+系采用荧光技术、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①治疗前所有患者中有 38例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下 ,所测 38例患者中有 19名患者CD3+及CD4 + CD8+百分比降低。②结合组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在治疗前平均值为 1 0 0× 10 9± 0 4 6× 10 9L- 1 ,西医组为1 2 6× 10 9± 0 5 9× 10 9L- 1 ,治疗后分别为 1 92× 10 9± 0 74× 10 9L- 1 和 1 76× 10 9± 0 5 2× 10 9L- 1 ,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合组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西医组 (P <0 0 1)。③在治疗前CD3+异常低下 19例中 ,结合组有 9例 ,西医组有 10例 ,经治疗后仍低于正常分别有 2例和 8例。治疗前CD4 + CD8+异常低下共 2 8例 ,结合组及西医组分别有 15例和 13例 ,经治疗后仍低于正?
李筠李绍旦刘敬超杜宁董漪王福生杨永平肖小河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