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园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骶髂
  • 4篇骶髂螺钉
  • 4篇螺钉
  • 3篇骶髂关节
  • 3篇髂关节
  • 3篇内固定
  • 3篇关节
  • 2篇钉道
  • 2篇骶髂螺钉内固...
  • 2篇力学性能
  • 2篇螺钉内固定
  • 2篇骨盆
  • 2篇骨折
  • 2篇力学性
  • 1篇钉道参数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置钉
  • 1篇三维有限元
  • 1篇三维有限元分...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刘新园
  • 4篇黄继锋
  • 3篇赵卫东
  • 2篇段连鸿
  • 2篇刘忠
  • 1篇夏平光
  • 1篇梁栋柱
  • 1篇张美超
  • 1篇宋绍军
  • 1篇向杰
  • 1篇付强
  • 1篇唐忠志
  • 1篇田龙海
  • 1篇胡辉
  • 1篇程青
  • 1篇王忠强
  • 1篇林德捷
  • 1篇郭军卫
  • 1篇李稳
  • 1篇李力军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2
  • 4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骶髂螺钉内固定力学性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评价骶髂螺钉内固定的力学性能,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单纯骶髂关节脱位(A模型)与骶髂关节脱位+耻骨联合分离(B模型)有限元模型。两模型分别应用S1单螺钉(Ⅰ类固定)与S1、S2双螺钉固定(Ⅱ类固定)。对AⅠ、AⅡ、BⅠ与BⅡ进行加载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①最大位移比较结果:AⅡAⅠ>BⅡ>AⅡ>正常骨盆。②应力云图示:S1螺钉应力分布较集中,应力峰值出现于通过骶髂关节处。结论①单纯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后,予以S1单螺钉固定骨盆即可获得可靠的稳定,临床上冒险置入S2螺钉意义不大;②骨盆前、后环同时损伤时,单纯予以S1螺钉固定难以恢复骨盆的稳定性,最佳内固定方式为前环钢板固定+后环S1螺钉固定;③S1螺钉在通过骶髂关节处容易产生固定疲劳与断钉。
黄继锋刘新园张美超向杰胡辉
关键词:骨盆有限元分析骶髂螺钉
浮肩损伤内固定方式选择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对浮肩损伤临床常用的3种内固定术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手术选择内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7例包含锁骨及肩胛骨的左侧上肢防腐尸体标本,解剖出肩胛上悬吊复合体(SSSC),人为制造浮肩损伤模型,对4种状态进行试验:正常标本、单纯锁骨固定、锁骨加肩胛颈单钢板固定、锁骨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状态下肩胛颈的运动范围(ROM),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失稳SSSC的稳定作用。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单纯锁骨固定的ROM值分别是:前屈(12.60±0.95)°、后伸(8.53±0.60)°、左侧弯(12.47±0.73)°、右侧弯(12.32±0.69)°、左旋(10.17±0.59)°、右旋(11.42±0.62)°,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增大(P<0.05);锁骨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ROM值分别是:前屈(5.50±0.96)°、后伸(2.77±0.67)°、左侧弯(3.61±0.70)°、右侧弯(5.06±0.71)°、左旋(3.28±0.58)°、右旋(3.58±0.92)°,与其他固定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结论治疗浮肩损伤的最佳内固定方式为同时固定锁骨及肩胛颈骨折,肩胛颈骨折采取双钢板坚强内固定,以避免肩胛骨畸形愈合而造成肩关节不稳定。
段连鸿黄继锋赵卫东梁栋柱夏平光刘新园
关键词:浮肩损伤内固定生物力学
骶髂螺钉钉道参数的CT测量与力学性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时,骨盆在旋转与垂直方向均不稳定。生物力学证实应用骶骼螺钉内固定,能够提供骨盆足够的稳定性,其生物力学效应等于或优于其他内固定。同时临床实践证明骶髂螺钉是治疗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最有效方法之一。骶骨侧块个体差...
刘新园
关键词: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骶髂螺钉内固定CT测量力学性能
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骶髂关节理想螺钉选择的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验证其准确性与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11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进行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并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根据CT测量结果,在11例骨盆标本(22个骶髂关节)上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结果理想螺钉的长度与最大直径分别为(87.62±1.68)mm与(20.26±1.20)mm,理想螺钉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是(25.85±1.06)°与(19.79±1.60)°,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02±1.67)mm与(38.30±1.14)mm;左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均安全、准确到达预定位置。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可准确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进行评估,对术中置入螺钉的进针点、角度和形态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同一个体左右侧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无明显差别。
刘新园黄继锋付强刘忠赵卫东
关键词:骶髂关节骶髂螺钉CT
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在骶髂关节置钉中的意义
2011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方法⑴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图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钉道的长度与安全角度等参数;⑵将10例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制成垂直不稳定贩折模型,然后左右侧骶髂关节分别根据对侧的CT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结果⑴进针方向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25.95±1.39)°与(19.61±2.97)°,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17±2.90)mm与(38.23±1.69)mm,冠、轴状面上的安全角度分别为(19.87±1.61)°与(23.84±2.08)°;⑵左侧骶髂关节所置10枚螺钉均安全、准确地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除1枚偏离突出骨质外,其余9枚均安全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结论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方法是可靠的。
刘新园黄继锋刘忠赵卫东田龙海段连鸿
关键词:骶髂关节骶髂螺钉钉道螺旋CT
急诊骨盆骨折三种固定方法的临床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急诊骨盆骨折3种固定方法(床单环绕、捆绑带装置及外固定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09-2016-09我院诊断为骨盆骨折并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资料,记录以下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临床特点作为统计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受伤方式、骨折分型(Tiles A/B/C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动脉栓塞(是/否)、初始血红蛋白(Hb)水平、复杂创伤(是/否)、入院后6h内输入浓缩红细胞量及住院时间。结果:3种固定骨盆的方法在骨盆骨折引起的动脉栓塞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骨盆区致死性出血方面,外固定支架的运用能较好控制出血(P<0.05),并且外固定支架固定组的总体6h浓缩红细胞输血量显著少于床单环绕组及捆绑装置组(P<0.05);3种固定方法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盆骨折时采取床单环绕、捆绑带装置及外固定支架均可迅速稳定骨盆,有效控制出血。虽然外固定支架相对于前两种固定方法而言止血效果更佳,但床单环绕和捆绑带装置的固定时间短,因此更适用于院前急救及急诊室内应用。
程青李稳唐忠志王忠强刘新园郭军卫林德捷李力军宋绍军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