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心脏
  • 11篇手术
  • 10篇外科
  • 8篇外科手术
  • 6篇二尖瓣
  • 4篇心脏瓣膜
  • 4篇心脏外科
  • 4篇心脏外科手
  • 4篇心脏外科手术
  • 4篇体外循环
  • 4篇外循环
  • 4篇瓣膜
  • 3篇动脉
  • 3篇心肌
  • 3篇心肌保护
  • 3篇心脏直视
  • 3篇直视
  • 3篇置换术
  • 3篇死亡率
  • 3篇人工心脏

机构

  • 22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2篇刘明辉
  • 18篇朱朗标
  • 16篇王冬青
  • 15篇余翼飞
  • 10篇李功宋
  • 4篇杨建安
  • 3篇李伯君
  • 2篇梁发启
  • 2篇张国华
  • 2篇骆荩
  • 2篇李佳春
  • 2篇陈凛
  • 2篇苏鸿熙
  • 1篇高福勇
  • 1篇李振彩
  • 1篇袁师敏
  • 1篇李安富
  • 1篇王廉一
  • 1篇丁振元
  • 1篇李越

传媒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现代手术学杂...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5篇1997
  • 8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1995年
1例患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7岁女孩,行左冠状动脉重建术获得成功。因异常起源的左冠状动脉源于肺动脉主干的左后侧,左冠状动脉主干较短,不能直接植入升主动脉;病儿年龄小,大隐静脉和其他自体血管难以利用,故采用人工血管左冠状动脉旁路架桥术。术后病儿恢复顺利,左室功能正常,心血管造影证实人工血管桥和左冠状动脉通畅、无狭窄或扭曲。作者认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病人,当左冠状动脉不能直接植入升主动脉时,主动脉-左冠状动脉旁路术为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刘明辉王冬青朱朗标余翼飞李功宋
关键词:冠状动脉异常肺动脉人工血管冠状动脉重建术
心脏瓣膜外科两种停跳液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1994年
本文报告了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冷晶体停跳液(St.Thomas医院液)和温血停跳液两种心肌保护条件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血清SOD及MDA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停机前1h血清MDA与SOD均为极显著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相差不显著,表明两组心肌损伤程度及心肌保护效果无显著差异。
袁师敏朱朗标李功宋刘明辉董超黎国犀骆荩董振南
关键词:停跳液丙二醛人工心瓣膜术超氧化物歧化酶
儿童永存动脉干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总结儿童永存动脉干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近9 年来共收治永存动脉干5例,年龄3~12 岁,平均6-3 岁。Ⅰ型2 例(肺动脉均起于动脉干远侧),Ⅱ型2 例, Ⅳ型1 例。肺循环时间和肺动脉排空时间均无明显延长。手术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进行,室间隔缺损(VSD) 补片缝合于动脉干瓣环并使其环缩。右心外管道采用缝制自体新鲜心包瓣涤纶人工血管4 例,同种异体主动脉1 例。 结果 术毕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跨外管道压差7~35 mm Hg。2 例术后早期死亡与肺动脉病变无关。存活3 例中1 例并发低心排出量和呼吸功能不全,2 例术后恢复顺利。分别随访114、96 和34 个月,心功能均为Ⅰ级,1 例术后8 年死于外管道梗阻。 结论 儿童永存动脉干仍可有手术指征; 带自体心包瓣人工血管远期效果良好; 纠正动脉干瓣关闭不全,防止VSD 残余漏,避免过大的跨外管道压差和缩短手术时间。
余翼飞朱朗标李功宋张健杨建安刘明辉吴明营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动脉干外科手术
中国ZDM双叶人工心脏瓣膜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本文介绍了我科在1995年完成中国ZDM双叶人工瓣膜动物实验研究的状况。在连续4个月中为7例绵羊行体外循环下三尖瓣ZDM双叶瓣替换手术。现已达到国家人工瓣膜技术条件要求“3头动物存活1个月”的目标。在术后不作药物抗凝的情况下,最长的1头动物存活时间已超过3个月。文章讨论了以绵羊作为受试对象时。
王冬青朱朗标刘明辉丁振元杨东升
关键词: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人工心脏瓣膜绵羊
外源性磷酸肌酸在心脏直视术中心肌保护效果的观察被引量:18
2000年
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 (ECP)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 47例心脏病需体外循环直视手术患者 ,在心肌保护灌注中 ,按St .Thomas 1号液含与不含ECP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通过临床、生化和形态学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心脏自动复苏率 82 .6 %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2 6 .1 % ,所需除颤次数 0 .89± 0 .1 4,而对照组指标分别为 5 4.2 % ,5 8.3%和 1 .37± 0 .1 1 (P <0 .0 5 ) ;心肌酶CPK、CK MB的漏出及再灌注MDA、SOD的生成均少于对照组 ;治疗组缺血末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备增高 ,对照组明显降低。取材于左室乳头肌及右室心内膜下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和线粒体半定量分析 ,表明治疗组缺血后保持了较好的完整性。提示ECP作为晶体停搏液中能量成分对心肌缺血有较理想的保护作用。
袁彪朱朗标王冬青余翼飞刘明辉
关键词:外源性磷酸肌酸心肌保护ECP心内直视术
近端血流汇聚法用于二尖瓣狭窄定量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
1996年
以手术中直接测量的二尖瓣口面积为对照标准,将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采用近端血流汇聚法,两维超声直接测定法和压力降半时间法测量的二尖瓣口面积与之进行比较。发现三种超声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均与术中测量结果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96和0.70。其中以两维超声直接测量法与手术中测量结果相关性最佳。这表明近端血流汇聚法在二尖瓣狭窄的定量诊断中有实用价值,但影响其测量准确性因素不少,在目前方法和经验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此方法测量的精确性尚不及两维超声直接测定的结果。
李越王廉一李振彩杨建安刘明辉王冬青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
先天性部分房室通道5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作者总结本单位近15年来外科治疗先天性部分房室通道59例的体会。其中合并传导异常39例,共同心房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54例,三尖瓣关闭不全29例,无顶冠状静脉窦6例。术后有1例围手术期长期反复发热,术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而死亡;发生完全房室传导阻滞1例;残留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随访1~16年,除1例心功能Ⅲ级外,均恢复良好。作者还分析了本病的解剖特点,提出了手术时机,畸形纠正方法,以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等。
余翼飞李功宋朱朗标王冬青苏鸿熙李伯君刘明辉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先天性心脏病
外源性磷酸肌酸在心脏直视术中对低能量储备心肌保护的效果
1999年
目的 评价外源性磷酸肌酸(ECP)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对低心储备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 47例心肌肥大的复杂心脏病患者进行直视手术,分别灌注含或不含ECP的St Thomas Ⅰ号液,通过临床、生化和形态学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实验组窦性心率自动复苏率73.9%,高于对照组的41.7%;心律失常发生率26.1%,低于对照组的58.3%(P<0.05);除颤次数0.89±0.14和总焦耳数21.3±3.57均低于对照组的1.37±0.11和35.6±4.15(P<0.05);30%的病人需正性肌力药物支持,低于对照组的75%(P<0.05);辅助循环时间27.78±2.01min,低于对照组的42.50±4.18min(P<0.05);心肌酶CPK、CK-MB的漏出及再灌注期MDA、SOD的生成均少于对照组;缺血末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备增高,但ATP含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和线粒体半定量分析表明实验组缺血后保持了较好的完整性。结论 ECP作为晶体停搏液中能量成分对低心储备心肌经历长时间缺血后有较全面的保护作用。
袁彪朱朗标王冬青余翼飞刘明辉
关键词:磷酸肌酸心肌保护心脏直视手术
常温体外循环下采用缺血预调行心肌保护的研究
1997年
为了探讨常温体外循环下采用缺血预调行心肌保护的研究,通过建立犬的常温体外循环全心缺血预调模型,旨在探讨心内直视手术缺血预调保护心肌的可能性。预调组采用升主动脉阻断5分钟,放开10分钟,反复三次的方式预调心脏;对照纽简单并行循环45分钟,而后两组均接受30分钟缺血和60分钟再灌注。结果显示,预调组室颤发生率低(16.7 VS 83.3%P=0.04),无再灌注心律失常(0 VS66.7%P=0.03),心肌ATP消耗减慢(4.69+1.050 VS 2.35±0.86μmol/g wet wt P<0.01),乳酸积累减少(4.49±0.86 VS 9.80+5.53mg/g wet wtP<0.05),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轻。结论:常温体外循环下应用缺血预调保护犬的心肌是可行而有效的。
汤楚中朱朗标刘明辉骆荩
关键词:体外循环缺血预调心肌保护
三尖瓣替换术及其早期死亡原因探讨被引量:2
1995年
三尖瓣替换术,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般只有在三尖瓣成形术无法成功的情况下才予施行。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94年10月,连续进行了70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其中17例(2.43%)患者接受了三尖瓣替换术。17例中12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例为Ebstein畸形,余1例为右房恶性间皮瘤。本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29.4%),死亡原因主要是术后广泛渗血、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
刘明辉朱朗标余翼飞王冬青李功宋苏鸿熙
关键词:三尖瓣替换术死亡率死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