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韶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6篇地震
  • 6篇第四纪
  • 6篇褶皱
  • 6篇褶皱变形
  • 6篇晚第四纪
  • 3篇阶地
  • 3篇发震
  • 3篇发震构造
  • 2篇地貌
  • 2篇地震区
  • 2篇震区
  • 2篇河流
  • 2篇河流阶地
  • 1篇地貌面
  • 1篇地貌研究
  • 1篇地震学
  • 1篇东段
  • 1篇东昆仑
  • 1篇东昆仑断裂
  • 1篇断错地貌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9篇刘韶
  • 8篇张世民
  • 7篇丁锐
  • 6篇刘汉永
  • 5篇姜大伟
  • 4篇任俊杰
  • 1篇姜大伟
  • 1篇赵丽媛
  • 1篇李天龙
  • 1篇刘睿

传媒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1篇2016
  • 8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青衣江中游晚第四纪河流阶地构造变形特征与芦山地震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芦山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 7.0级地震。芦山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段,地震区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横穿地震区的青衣江中游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河流阶地对比与精细测量,得出其阶地序列与阶地纵剖面图,揭示出褶皱变形是龙门山构造带南段芦山震区的主要变形样式,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不明显,T4、T3、T2、T1阶地形成以来的最大抬升量分别为64.7m、61.6m、20.2m、6.8m。GPS同震垂直位移与阶地变形特征相一致,推断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位移主要以褶皱隆起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远离震中的局部地区有小幅下降。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符合断裂扩展褶皱模型。
刘韶张世民丁锐刘汉永姜大伟
关键词:龙门山河流阶地褶皱变形
基于P5立体像对和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的丽江-小金河断裂断错地貌解译被引量:4
2014年
丽江-小金河断裂斜切中国西南"川滇菱块",走向北东,为一高角度斜滑断裂。与平面遥感影像相比,通过三维影像解译断错地貌有显著的优越性。印度P5卫星数据具备真正2.5m分辨率,在制图方面,像对生成DEM以及制图精度可达1:25000。本文依据立体像对提取DEM的原理,利用ENVI软件DEM Extraction模块提取出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P5立体像对的DEM。文中利用等高线套合分析法和剖面线法对DEM精度进行评价,结论认为,DEM精度优于1:5万地形图等高线高程精度,而且与实时动态差分(RTK)测量结果比较一致。文章重点选取了丽江市北东方向干塘子和西南方向南溪盆地两处,将三种高程数据——从P5立体像对提取出的DEM、google earth影像地形高程和1:5万矢量地形图等高线生成的DEM,结合Google Earth影像做成三维立体影像,较为直观地对三种高程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对比,结论认为,P5立体像对生成的DEM精度最高。在室内利用高精度三维立体图对丽江-小金河断裂断层地貌进行了解译,经过野外踏勘和探槽验证,证明三维影像解译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李天龙张世民丁锐刘韶赵丽媛
关键词:DEM
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褶皱变形与2013年芦山地震发震构造
本论文以横穿地震区的青衣江中游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河流阶地的对比、测量与分析,建立了河流阶地纵剖面图,据此研究了地震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并探索了芦山地震的构造成因。
张世民刘韶丁锐任俊杰刘汉永姜大伟
关键词:地震学发震构造
文献传递
龙门山南段芦山地震区晚第四纪褶皱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张世民刘韶丁锐刘汉永姜大伟
龙门山南段芦山地震区晚第四纪褶皱变形的河流阶地研究
刘韶
龙门山南段前陆区古冲积扇分析及河流地貌面序列的建立——基于地貌面的测年数据、野外地貌分析与调查被引量:14
2016年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古青衣江冲积扇的调查,分析并还原了不同时期的古地貌面,结合现代青衣江两侧分布的阶地,建立了龙门山南段前陆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地貌面序列。青衣江贯通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是利用河流阶地研究区域复杂构造的合适对象。但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龙门山前陆区气候湿润,风化严重,较老的河流阶地遭受侵蚀严重而不易保存;另一方面,河流阶地只能反映顺河流单一方向的构造活动特征。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一方面对古青衣江残留的名邛冲积扇和丹思冲积扇进行分析,重建古冲积扇面,并实测多条地貌综合剖面反映扇体与沉积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冲积扇与现代河流阶地的实地测量,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关系,发现名邛冲积扇早于青衣江阶地,而丹思冲积扇a、b两期(DS-a和DS-b)分别与阶地T6、T5同时形成。基于这些详细的地貌分析,建立了前陆区的地貌面序列。在进一步测试了各级地貌面的年龄后,得出了不同时期河流产生地貌面的年龄与分布范围,其中包括大邑砾岩、名邛冲积扇、丹思冲积扇以及现代青衣江阶地T6~T1。地貌面序列的建立扩大了利用河流阶地研究构造活动的时间尺度与空间范围。另外,对地貌面的成因分析发现,其发育明显受控于气候变化:名邛冲积扇和丹思冲积扇均形成于间冰期的气候温暖时,分别为深海氧同位素MIS 13和MIS 9,并在冰期结束沉积,而在随后的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MIS 11与MIS 7)发生河流改道导致冲积扇废弃;同时,青衣江各级河流阶地也具有明显的气候阶地特征,与冰期、间冰期的交替相对应。
姜大伟张世民丁锐刘汉永刘韶刘睿
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褶皱变形与2013年芦山地震发震构造
<正>2013年4月20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段芦山附近发生了一次矩震级为6.6的地震。震源机制解揭示芦山地震是逆冲型地震,地震破裂面倾向北西、走向北东,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断裂构造的走向与活动方式一致,但破裂没有到达地...
张世民刘韶丁锐任俊杰刘汉永姜大伟
文献传递
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褶皱变形与2013年芦山地震发震构造
<正>2013年4月20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段芦山附近发生了一次矩震级为6.6的地震。震源机制解揭示芦山地震是逆冲型地震,地震破裂面倾向北西、走向北东,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断裂构造的走向与活动方式一致,但破裂没有到达地...
张世民刘韶丁锐任俊杰刘汉永姜大伟
东昆仑断裂的最东段塔藏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分配意义
任俊杰徐锡伟Robert S. Yeats张世民刘韶康文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