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习斌

作品数:21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主题

  • 6篇新月
  • 6篇文学
  • 5篇小说
  • 5篇《新月》
  • 4篇媒介
  • 3篇诗歌
  • 2篇代文
  • 2篇电视
  • 2篇学史
  • 2篇王安忆小说
  • 2篇文化
  • 2篇文学史
  • 2篇打工文学
  • 1篇当代文学
  • 1篇电视传播
  • 1篇订单
  • 1篇东西小说
  • 1篇新诗
  • 1篇新月派
  • 1篇新月诗派

机构

  • 9篇华中师范大学
  • 9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广东外语艺术...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史习斌
  • 1篇赵目珍
  • 1篇黄柏刚
  • 1篇张厚刚
  • 1篇张德明

传媒

  • 3篇湖北社会科学
  • 2篇求索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阅读与写作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扬子江(诗刊...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性批评与诗史建构——评张德明《新诗话·21世纪诗歌初论(2000-2010)》被引量:1
2013年
在诗歌告别昔日的辉煌进入自处自适,诗歌批评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和学理化的今天,诗歌和诗歌批评离关注它的人的距离也在渐行渐远。好在还有另一批人,或是诗人,或是学者,或是诗人兼学者,他们用内行人的姿态进入诗歌,用内行人的语言进行表达,以诗的规律对待诗歌的写作、批评与研究,克服着读者对诗的畏惧感和头痛症,展示着诗之为诗的魅力。
史习斌
关键词:诗歌批评诗话诗史诗性职业化学理化
共谋战胜对抗的悲剧——评王十月中篇小说《国家订单》
2009年
同属于王十月的“小老板系列”,与反映因人生命运变化而导致老板和打工仔之间身份戏剧性互换的《二人转》不同,《国家订单》(载《人民文学》2008年第4期)突显出的是雇主与工人之间休戚与共的唇齿关系:老板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生产大量美国国旗的“国家订单”,改善了工人待遇并亲自下车间劳动;工人出于对“好老板”的感恩和加班费的诱惑,
史习斌
关键词:订单中篇小说悲剧共谋人生命运
远距离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关于荣荣诗歌的对话
2014年
倾诉对象的虚拟与真实 张德明:荣荣的组诗《李商隐》由十四首短诗构成,这组诗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个明确的倾诉对象——“李商隐”。作为晚唐较为著名的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格调和意蕴是明晰的,其文学史地位也是确定的,这一切已然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认识荣荣诗歌的知识起点。在这个意义上,这组诗的情感倾诉对象无疑是确切的,真实的。这种真实无疑的倾诉对象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为诗歌情绪的散发提供了一个别有意味的历史空间,同时使我们能在一个具有一定艺术高度的美学基点上来欣然领受诗人的丰富情感。
张德明史习斌张厚刚赵目珍
关键词:情感交流诗歌心灵沟通《李商隐》情感倾诉文学史地位
新诗的电视传播
2010年
电子传媒时代新诗与电视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新诗借助电视通过朗诵欣赏和改编制作进行传播,具有声像化、立体化和非语言传播的媒介特征,以及与新诗固有的建构形式相关的独特特点。从接受来看,新诗的电视传播产生了具象化与抽象化、大众化与经典化以及公共性与个体性三大悖论,利用好这几对富有张力结构的悖论,对拓展新诗传播渠道,提高观众艺术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史习斌
关键词:新诗电视
“打工文学”的消费转型
2012年
打工文学发展到现在,在实现了作家代际更替的同时,正在实现消费转型,具体表现在创作主体和作品的意识形态规训、主题扩张和内容泛化,媒介的商业操作与网络化,以及读者的多层次化与非审美化。这种转型是打工文学的新变,也是打工文学分化过后的一次发展机遇。
黄柏刚史习斌
关键词:打工文学
在想象和理解中建构历史——王安忆“家”、“城”小说片论
2008年
王安忆有些小说营构了一个"家族",它是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也是作家对自己家族历史的隐晦表达;同时,她的另一些小说关涉上海这座特殊移民城市的历史形成。不同于在个体中实现历史的投射,这些"家"、"城"小说,通过想象和理解,建构起了王安忆的另一种历史。
史习斌
《新月》月刊研究
在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从《诗镌》、《剧刊》到《新月》、《诗刊》,新月知识分子一直希望通过媒介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和政治抱负。由新月同人创办的《新月》月刊,致力于追求充分的媒介自由,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以自由主义理...
史习斌
关键词:《新月》自由主义
文献传递
现代文学史上的同人写作——以新月派为例
2012年
同人写作是一种介于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写作方式,它以同人之间的所同之"志"和所合之"道"为基础与纽带,借助同人媒介表达同人的思想文化观点和艺术审美诉求。本文以新月同人的写作为主要案例,讨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同人写作的方式、特征和影响。
史习斌
关键词:新月派
一体化:《新月》月刊的传播方式被引量:1
2011年
《新月》月刊作为一个同人刊物,在传播方式上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其表现一是编辑、出版与发行合而为一的人事模式,二是新月书店、《新月》月刊与其他刊物在媒介内容上的复合传播。
史习斌
关键词:《新月》一体化
紧贴地面的蜗行——王安忆小说的历史情怀
王安忆的相当一部分小说,给人强烈的历史现场感、沧桑感。这不是普遍存在的时间在一个作家艺术世界里的一般性反映,而是“历史”在王安忆那里的存在形态,是作家对历史的特殊体验和特殊处理方式。王安忆的历史观念是日常化的,是对宏大历...
史习斌
关键词:当代文学小说创作历史情怀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