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478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 田间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量碳0~10 cm土层大于10~20 cm土层,而常规耕作两土层间无明显差异.保护性耕作利于土壤0~10 cm...
- 王芸韩宾李增嘉史忠强宁堂原江晓东邵国庆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呼吸商
- 文献传递
- 小麦套作玉米周年土壤保护性耕作及轮耕模式研究
- 本试验于2005~2006年在山东省龙口市中村镇中村试验地进行,采用5种不同的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并在此五种耕作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深松...
- 史忠强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轮耕施氮量土壤理化性状小麦玉米
- 文献传递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41
- 2006年
- 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深松耕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活跃生物量减小。秸秆还田初期(小麦越冬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作用,提高99.7%;后期(小麦播种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降低16.6%。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都会减少农田向大气中CO2的排放,减少土壤碳库的亏损。深松耕还田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土壤呼吸和土壤活跃微生物量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的较好指标。
- 王芸韩宾史忠强邵国庆江晓东宁堂原焦念元李增嘉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土壤酶
-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36
- 2006年
-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到最大值;玉米南北行向种植东侧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上午间作明显大于单作,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玉米阴天和晴天的光合速率,却明显降低了花生光合速率;在晴天,间作玉米花生的Fv/Fm、ΦPSⅡ日变化均呈倒抛物线,上午间作玉米明显大于单作的,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花生的Fv/Fm,中午花生的ΦPSⅡ间作低于单作,上午和下午反之;阴天的Fv/Fm、ΦPSⅡ,间作玉米除中午小于外,上午和下午均大于单作玉米,间作花生全天均高于单作花生,说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花生对弱光的吸收利用效率。
- 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王芸史忠强侯连涛付国占江晓东李增嘉
- 关键词:玉米花生间作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
-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7年
- 采用5种土壤耕作方式在山东龙口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中夏玉米的灌浆速率符合“S”型曲线,可与Logistic方程Y=k/(1+ae-bt)很好的拟合。相对于常规耕作,耙耕秸秆还田方式能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灌浆速率,增产14.5%,与旋耕秸秆还田方式无明显差异,而免耕秸秆覆盖方式减产11%。
-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 关键词:少免耕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作物产量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6
- 2007年
-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量碳0~10cm土层大于10~20cm土层,而常规耕作两土层间无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在播种前、越冬期和起身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开花期和收获期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少耕还田10~20cm土层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养分调控作用。保护性耕作利于0~10cm土层活跃微生物量的提高。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在耕作作业初期(越冬期和起身期)能增强土壤呼吸速率;在耕作作业后期(开花期和收获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免耕秸秆覆盖在10~20cm土层呼吸商较高,而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在0~10cm土层呼吸商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呼吸商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 王芸李增嘉韩宾史忠强宁堂原江晓东郑延海白美赵建波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呼吸商
-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1
- 2007年
-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理中冬小麦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群体动态、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免耕小麦出苗率仅60.2%,群体过小,产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耙耕、深松在与常规耕作相同播量下能形成适宜的群体,且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常规耕作,分别比常规耕作增产8.15%和6.91%;经作用力分析,耕作措施是影响冬小麦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作用力大于秸秆及秸秆×耕作交互效应。
- 韩宾李增嘉王芸宁堂原郑延海史忠强
- 关键词:土壤耕作秸秆还田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