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涛

作品数:20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造影
  • 6篇动脉造影
  • 6篇心肌
  • 6篇冠状动脉造影
  • 5篇血管
  • 5篇冠脉
  • 4篇心肌梗死
  • 4篇梗死
  • 3篇心绞痛
  • 3篇心血管
  • 3篇造影术
  • 3篇介入
  • 3篇绞痛
  • 3篇冠脉介入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血管疾病

机构

  • 20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叶涛
  • 7篇谭小强
  • 7篇陈聿峰
  • 4篇何柳平
  • 3篇王红
  • 3篇谢剑
  • 2篇李娟
  • 1篇李华珍
  • 1篇吕桂芬
  • 1篇梁文武
  • 1篇梁文楚
  • 1篇董家书
  • 1篇赖沙毅
  • 1篇莫文宏
  • 1篇马春红
  • 1篇吴万里
  • 1篇杨帆
  • 1篇谭保平
  • 1篇谭志元
  • 1篇王田姣

传媒

  • 4篇华夏医学
  • 4篇右江民族医学...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原医刊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疗效。方法97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5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以常规半剂量0.05μg/(kg.min)通过静脉泵持续静脉输注72 h。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8%(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T压低总和减少(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P<0.05),硝酸甘油使用量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UA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陈聿峰叶涛谭小强何柳平
关键词:替罗非班小剂量不稳定型心绞痛
48例室性早搏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2008年
叶涛陈聿峰莫文宏
关键词:心律失常冠脉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 )合并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9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DM并AMI(DM组 )和非DM的AMI(非DM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DM组发生多部位梗塞明显多于非DM组 (χ2 =4.18,P <0 .0 5 ) ,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 (P <0 .0 5或 0 .0 1) ,主要死于心力衰竭、室颤。结论 DM合并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 ,病情较重 ,病死率高。
叶涛
关键词:心肌梗塞预后
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循环的代谢产物,血浆Hcy水平增高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叶涛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冠脉介入和溶栓前后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比较被引量:2
2009年
QT离散度(QTd)增加被认为是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预测指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6h内,采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再通后均可缩短QTd,但两者对QT离散度影响有何差别,目前未见有关报道。
陈聿峰叶涛谭小强
关键词:冠脉介入溶栓治疗心肌梗死QT离散度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2
2005年
叶涛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
小直径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分析
2006年
目的评价小直径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将273例行CAG者分成两组,用小直径(依据体重选用4F或5F导管)造影导管行CAG者152例为A组,其余121例以6F造影管行CAG为 B组,对比两组造影的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冠脉压力下降、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心律失常及穿刺外周血管局部并发症及卧床时间。结果 A组与B组间的造影成功率、导管到位所需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A组造影时心脏并发症及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术后徒手局部压迫止血所需时间亦低于B组(P<0.01)。结论使用小直径造影导管能明显降低CAG并发症,CAG成功率与6F造影管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红叶涛吴万里梁文楚谭保平
关键词:心血管造影术冠状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疾病
68例心房纤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2006年
叶涛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观察
杨帆赖沙毅王红李娟陈维芊谢剑董家书梁文武谭小强王田姣叶涛
课题来源:该课题《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观察》是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合同编号:Z2006228。课题背景: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是支架植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支架植入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
关键词:
关键词:冠脉介入术氯吡格雷药物抵抗支架植入术
伊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后并发醛固酮(Ald)逃逸现象的影响。方法166例高血压患者使用ACEI治疗3个月,放射免疫法测血浆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根据醛固酮水平,判断有无并发醛固酮逃逸,对逃逸者加用伊贝沙坦治疗6个月,观察伊贝沙坦治疗后1、3、6个月对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影响。结果使用伊贝沙坦治疗后1个月,血浆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下降(P〈0.01),3个月及6个月时回升,但仍然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至6个月时已经明显高于治疗后1、3个月水平(P〈0.01),但是3个月与1个月时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贝沙坦治疗后6个月内,可减少高血压患者并发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发生;但6个月后可能再次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
陈聿峰谭小强叶涛何柳平
关键词:受体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伊贝沙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