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吉煌

作品数:1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两汉
  • 5篇方言
  • 5篇方言词
  • 3篇语音
  • 3篇语音差异
  • 2篇典故
  • 2篇形声
  • 2篇形声字
  • 2篇义符
  • 2篇音转
  • 2篇声符
  • 2篇生词
  • 2篇派生词
  • 2篇转语
  • 2篇汉语
  • 2篇标音
  • 1篇隐含
  • 1篇用字
  • 1篇语词
  • 1篇语素

机构

  • 11篇中山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作者

  • 15篇吴吉煌
  • 1篇苏天运
  • 1篇王海霞

传媒

  • 3篇励耘语言学刊
  • 3篇民俗典籍文字...
  • 1篇语文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长江学术
  • 1篇汉字汉语研究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方言》“标音材料”及其与“转语”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文章认为,《方言》中的"标音材料"是能够反映古汉语方言之间或方言与通语之间语音对应关系的材料,学者们可以利用"标音材料"探讨两汉方言声纽、韵部的分合或构拟早期汉语的"原始形式"。传统训诂工作揭示的"转语"是选取"标音材料"的重要参考。"转语"间的语音关系反映的可能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代的语音变转,也可能是由于意义引申而产生的义衍同源词之间的语音变转,或是不同来源的同义词之间的偶然音近。"转语"不等同于"标音材料",选取"标音材料"需要对传统"转语"作进一步考核。
吴吉煌
关键词:转语语音差异音转
两汉方言词的渗透融合式发展演变
2016年
书面文献呈现出的两汉方言词发展演变主要有"竞争更替式"和"渗透融合式"两种类型。进入通语文献与通语词构成同义词,在表义职能、语法结构或语用功能上进行区别分化;或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语素参与复合词的组构,是两汉方言词"渗透融合式"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两汉方言词随着方言与通语的接触进入通语见用于书面文献,进而渗透累积到通语词汇系统,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极的组成部分,为汉语词汇的历史更替和双音化提供竞争对象和组构要素。因语言接触而产生由通语语素和方言语素组构而成的同义并列复合词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重要方式。这些"合璧词"的组构反映了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对方言词汇成分的吸收融合,显示了雅言对方言强有力的吸收和包容。
吴吉煌
“庄稼”构词理据探析
2021年
表“农作物”义的“庄稼”最早见用于明代文献。“庄稼”一词的构词理据与古代汉语中表“谷物”义的“稼”无涉。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庄稼”最初写作“莊(庄)家”。“莊(庄)家”是由“莊(庄)”(表“庄田”义)与构词语素“家”结合而成的复合词,最初指称“庄园”“农舍”,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莊(庄)家”后来引申指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再进一步引申指农业生产种植的“农作物”。“莊(庄)家”作为农作物的统称,可能源于山东等北方地区方言的使用,并非通语词。后来写作“莊(庄)稼”,是构词理据模糊后,经过理据重构而逐渐为人们采用的新的书写形式。
吴吉煌
关键词:庄稼庄家构词理据
戴遂良《汉语入门》用字特点论略被引量:1
2019年
戴遂良《汉语入门》在用汉字记录以河间府方言为基础的汉语官话时,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不同汉字或改换形声字义符构造专字区别记录汉语词语的不同语法功能和词义内容。这种有意的区别用字与同时期其他西方学者编写出版的汉语教科书以及中国抄写刊印的本土学者著作中的混同用字相比颇具特色。这些用字特点反映了戴遂良对汉字表意属性的深入认识和自觉运用,与母语非汉语者对汉语和汉字的理解和把握有密切联系,为我们认识跨语言、跨文化背景下汉字使用的相关现象及特点提供了宝贵材料。
吴吉煌刘亚男
关键词:用字表意
“不容自疏”疑读综论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就前人有关《史记·屈原列传》中“自疏”句读归属的不同意见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王念孙“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论断作了进一步讨论;并从“自疏”的意义及搭配、“濯淖”的意义理解以及《屈原列传》窜入刘安《离骚传》问题三个方面对“自疏”属上读作了进一步论证。
吴吉煌
关键词:史记
楚文形声字研究
本文对选题范围内的楚文形声字进行了判定,形成了楚文形声字总表。在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楚文形声字进行了理据拆分,对楚文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的构字量、构字频度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楚文形声字进行了系统描写,并将楚文形...
吴吉煌
关键词:形声字义符声符
文献传递
典故词典源作用评析被引量:1
2015年
典故词是用典者在造词用典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典源、典面、典义与典例是典故词的四要素。典源作为典故词的构成要素之一,对典故词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辞源·寅集》典故词典源的考察,我们发现典源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是判定典故词词目能否成立的重要依据;为典故词提供可能的典面;为典故词典义的生成提供信息要素;为典故词典义的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苏天运吴吉煌王海霞
关键词:《辞源》
两汉方言词历史演变研究综述
2015年
本文从研究的不同内容和视角全面综述了两汉方言词历史来源和发展演变研究的主要成果。评述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研究作了简要的思考和展望。
吴吉煌
关键词:两汉方言词历史来源
古代“转语”各说析评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钩稽整理了扬雄在《方言》中以及郭璞和清代学者在小学注疏中指明的"转语"材料,对不同学者所揭示的"转语"材料的音义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家对《方言》"转语"的不同认识。
吴吉煌
关键词:转语语音差异
“从隐含到呈现”补说
2020年
"隐含"是概念形成时对某些概念要素的融合。"含概"是一个上位概念包含多个下位概念,或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包含多个具体性的外延。"含概"不同于"隐含"。隐含的概念要素要通过相关概念的比较才能确定。概念中隐含的概念要素不是单一的。依靠汉字的表意构件确定词所指称概念中的隐含要素时需要区别"造意"与"实义"。"隐含动作的工具""隐含于对象中的动作""隐含动作的结果"等几类材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隐含"。原词所指称概念泛化而推动的"呈现"和词法推动的"类属要素""整体要素"呈现,反映了概念系统的结构性调整和概念系统层级的规约化。
吴吉煌
关键词:隐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