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有连

作品数:9 被引量:79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肠道
  • 4篇炎症
  • 4篇炎症性
  • 4篇炎症性肠病
  • 4篇肠病
  • 3篇菌群
  • 3篇肠道菌群
  • 2篇毒力
  • 2篇炎性指标
  • 2篇引物
  • 2篇试剂
  • 2篇试剂盒
  • 2篇黏膜
  • 2篇卫生单位
  • 2篇菌株
  • 2篇抗炎
  • 2篇基层医疗卫生...
  • 2篇艰难梭菌
  • 2篇暴发性
  • 2篇肠道菌

机构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周有连
  • 4篇陈烨
  • 3篇王浦
  • 2篇聂玉强
  • 2篇林敏怡
  • 2篇刘威
  • 1篇姜泊
  • 1篇冯志强
  • 1篇王红
  • 1篇赖晓波
  • 1篇王中秋
  • 1篇谢珊
  • 1篇张绍衡
  • 1篇周永健
  • 1篇王文佳
  • 1篇张龙
  • 1篇何杰
  • 1篇张婷

传媒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艰难梭菌二元毒素的LAMP检测方法及其专用引物与试剂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艰难梭菌二元毒素的LAMP检测方法及其专用引物与试剂盒。本发明是根据艰难梭菌特异性保守基因cdtA和cdtB设计引物,然后以待测物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在获得引物的引导下进行LAMP扩增,再通过反应液的颜...
陈烨林敏怡王浦谭嘉圣周有连袁静刘威
文献传递
艰难梭菌二元毒素的LAMP检测方法及其专用引物与试剂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艰难梭菌二元毒素的LAMP检测方法及其专用引物与试剂盒。本发明是根据艰难梭菌特异性保守基因cdtA和cdtB设计引物,然后以待测物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在获得引物的引导下进行LAMP扩增,再通过反应液的颜...
陈烨林敏怡王浦谭嘉圣周有连袁静刘威
文献传递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其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取IBD患者65例,检测所有患者粪便标本中10种细菌的数量及WBC、PLT计数、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克罗恩病(CD)组肠杆菌(EMB)、肠球菌(EC)、酵母菌(SB)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UC组小梭菌(SC)显著升高(P<0.05);2组消化球菌(PS)、拟杆菌(BD)、双歧杆菌(BL)、乳杆菌(LC)和真杆菌(ES)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活动组EMB、ES、SB、SC、BD、BL、LC及WBC、PLT、ESR、CRP与缓解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WBC、PLT和CRP均与EC负相关,ESR与SB正相关(P<0.01)。结论 IBD患者存在显著肠道菌群紊乱,炎性指标与部分菌种失衡相关。
翟华珍周有连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克罗恩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
普拉梭菌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和吸收障碍等症状,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IBD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改变、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目前,多数研究表明。
徐豪明周有连聂玉强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屏障功能梭菌属抗炎机制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被引量:48
2013年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6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13例,克罗恩病(CD)54例]、54例健康志愿者新鲜粪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进行菌群分析,同时收集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四项炎性指标数据评价其与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U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球菌(6.60±0.23,P<0.01)、酵母菌(2.22±0.27,P<0.05)、拟杆菌(5.57±0.28,P<0.001)、双歧杆菌(5.08±0.30,P<0.01)、消化球菌(6.22±0.25,P<0.001)、乳酸杆菌(6.00±0.26,P<0.001)、小梭菌(3.57±0.30,P<0.05)的数量显著增加,真杆菌(1.56±0.24,P<0.01)的数量显著下降。C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球菌(6.93±0.28,P<0.01)、酵母菌(2.73±0.37,P<0.01)、拟杆菌(4.32±0.52,P<0.05)、双歧杆菌(4.88±0.42,P<0.05)、消化球菌(6.19±0.32,P<0.01)、乳酸杆菌(4.73±0.47,P<0.001)的数量显著增加,真杆菌(1.01±0.29,P<0.01)、小梭菌(0.87±0.31,P<0.01)的数量显著下降。培养阳性率与其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符合。炎性指标与菌群相关不大。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D患者肠道菌群呈失衡状态。真杆菌减少与炎症性肠病相关。
张婷陈烨王中秋周有连张绍衡王浦谢珊姜泊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炎症指标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在炎症性肠病治疗过程中,对于传统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明显的难治性病例及"降阶梯治疗"方案,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已经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和安全性,为使临床医生更好的处理炎症性肠病患者,国内外相继出台了2010年欧洲ECCO指南、2011年伦敦共识意见及2012年中国共识意见。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炎症性肠病诊疗共识,对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周有连陈烨
关键词:英夫利昔单抗炎症性肠病疗效影响因素
基于16S核糖体DNA研究中国南方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方法 提取标本宏基因组DNA,扩增V4可变区后采用细菌16S核糖体DNA(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36例健康志愿者及49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腺瘤、腺瘤旁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门、科、属、种水平的分布特征和生物学标记.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结直肠腺瘤旁组的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分布相似(P〉0.05);结直肠腺瘤组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P〈0.05),菌群分布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毛螺旋菌属、Blautia属、粪球菌属、卵形拟杆菌种丰度显著下降(P〈0.05),而变形菌门、盐单胞菌科和海藻希万氏菌属丰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高通量测序证实结直肠腺瘤患者有独特的菌群多样性和特征,提示特征性变化的肠道菌群可能参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过程.
王文佳何杰周有连冯志强张龙赖晓波王红
关键词:腺瘤黏膜细菌
辣椒素通过肠道菌群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2022年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辣椒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25只清洁级6~8周龄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辣椒素(5 mg/kg CAP)+DSS组、辣椒素(10 mg/kg CAP)+DSS组、辣椒素(20 mg/kg CAP)+DSS组,每组5只。通过自由饮用3%DSS水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在DSS干预前7 d,每天给予200μL相应剂量的辣椒素灌胃,至干预的第8天处死。观察记录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测量结肠长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印迹(WB)检测结肠组织的炎症因子及肠道屏障的基因转录水平以评估辣椒素对结肠炎小鼠的作用;并通过粪便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果 辣椒素在一定范围内,成剂量依赖性改善小鼠肠炎大体,下调促炎症因子IL-6、IL-18的表达,增强肠道屏障ZO-1、MUC2、Tff3、Occludin的表达;并可重塑肠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菌群相对物种丰富度。结论 辣椒素在合适的剂量范围内可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并调整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郭雪徐婧徐豪明张艳黄琛聂玉强聂玉强周有连
关键词:辣椒素肠道菌群抗炎肠黏膜屏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