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凡

作品数:29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主义
  • 8篇布洛赫
  • 6篇资本主义
  • 5篇马克思主义
  • 4篇哲学
  • 3篇学术
  • 3篇文本
  • 3篇文本学
  • 3篇西方马克思主...
  • 3篇国际学术
  • 3篇恩斯特·布洛...
  • 2篇意识形态
  • 2篇社会
  • 2篇思想史
  • 2篇人本
  • 2篇人本主义
  • 2篇资本主义研究
  • 2篇唯物
  • 2篇唯物主义
  • 2篇文本学解读

机构

  • 28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8篇夏凡
  • 4篇姚顺良
  • 2篇周嘉昕

传媒

  • 3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学海
  • 2篇学术月刊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2篇现代哲学
  • 2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3篇2005
  • 1篇199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物役性与被删除的“人类主体”
2006年
“物役性”概念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最核心的概念。同“似自然性”概念相比,“物役性”概念更好地展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理论的“主体向度”,也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物役性现象是指社会历史过程中,“人自己的创造物反过来对人类主体的驱使和奴役的现象”…㈣㈣,“物役性理论就是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特有的人不正常地受到自身创造物的奴役现象的学说”。仔细推敲这两段表述,不难发现,“人类主体”或者说“人”成为物役性的奴役对象。在马克思那里,果真是这样的吗?
夏凡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删除主体向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过程历史辩证法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07年
夏凡
关键词:文化意义人文社会科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的文本结构问题——西方马克思学实证方法与思想史科学方法的根本对立被引量:3
2007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夏凡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学实证主义文本学
“负负得正”的存在主义和作为“原理”的希望——论布洛赫的希望概念被引量:1
2006年
文章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代表作《希望原理》的部分段落进行了仔细解读,分析了布洛赫希望概念的现代人本主义基础,着重解析了布洛赫与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批判又吸收的复杂关系。布洛赫提出了“人是希望的动物”的命题,在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夏凡
关键词:布洛赫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人本主义存在主义
具体的人本主义与抽象的实践概念之悖谬——评布洛赫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被引量:3
2006年
夏凡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本主义布洛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悖谬《提纲》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7年
夏凡周嘉昕
关键词:资本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
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范畴再评价被引量:5
2006年
布洛赫的乌托邦范畴不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及空想(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的简单发展,更不是社会主义从科学到乌托邦的倒退。它既涉及乌托邦内容和乌托邦功能的区分,又涉及抽象乌托邦和具体乌托邦的区分。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说明,不仅包含期盼、梦想、认识和行动的主体向度,也包含实在可能性的客体向度。
夏凡
关键词:布洛赫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生产:布洛赫文化哲学刍论被引量:4
2010年
本文试图通过对恩斯特.布洛赫文化哲学的形成轨迹的历史描述来呈现其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认为,布洛赫文化哲学的核心范畴是"文化遗产"和"文化生产"。前者指的是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尚未实现的乌托邦因素,后者则是指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布洛赫文化哲学的基本论题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既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虚假意识",又包含着超越了特定经济基础的文化剩余物,即文化遗产。文化生产意味着剔除前人的文化产品中的意识形态成分,从中提炼出乌托邦性质的文化剩余物。
夏凡
关键词:文化遗产意识形态文化生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本体论特性被引量:3
2006年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夏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本体论哲学哲学变革解释范式
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状况综述被引量:4
2005年
夏凡
关键词: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弥赛亚主义人本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