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洪福

作品数:39 被引量:50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盆地
  • 11篇油层
  • 10篇油气
  • 9篇油藏
  • 9篇油田
  • 7篇低渗
  • 7篇低渗透
  • 7篇断块
  • 7篇储层
  • 5篇特低渗
  • 5篇特低渗透
  • 5篇驱油
  • 5篇复杂断块
  • 5篇凹陷
  • 4篇地层
  • 4篇地质
  • 4篇三肇凹陷
  • 4篇砂体
  • 4篇松辽盆地
  • 4篇葡萄花油层

机构

  • 3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0篇北京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东北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大庆油田有限...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华巍博大北京...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国际...

作者

  • 39篇姜洪福
  • 6篇王运增
  • 6篇刘云燕
  • 4篇师永民
  • 3篇孟凡顺
  • 3篇孙雨
  • 3篇刘宗堡
  • 3篇周凡
  • 3篇李建民
  • 3篇马世忠
  • 2篇刘月田
  • 2篇赵青
  • 2篇刘威
  • 2篇张玉广
  • 2篇寇彧
  • 2篇王立艳
  • 2篇秦培锐
  • 2篇雷友忠
  • 2篇刘阳
  • 2篇姜在兴

传媒

  • 6篇大庆石油地质...
  • 4篇石油学报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内蒙古石油化...
  • 2篇资源与产业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第四届全国油...
  • 1篇第八届中国含...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1
  • 1篇200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低丰度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被引量:50
2006年
有效动用外围储量是大庆油田实现产量接替的关键之一,为此开展了大庆外围油田的特低丰度超薄(厚度不足1m)葡萄花油层水平井开发试验。采用地震解释系统和地质建模技术,精细解释拟布水平井井区葡萄花油层的构造和断层,并优选基于目标的砂体模拟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岩性插值,为水平井单井设计及地质导向提供依据;通过数值模拟,优化选择了水平井采油直井注采行列井网,并进行了产能预测。实时获取钻井过程中的电测数据及井眼轨迹数据,实现随钻电测数据曲线的实时显示及地质模型的及时修正,指导钻头在砂体内部钻进方向。通过岩屑和气测录井,对储集层的含油性进行评价,为地质导向及后期射孔提供保障。实测超薄油层阶梯状水平井含油砂岩钻遇率平均为55%,最高超过75%。已投产6month以上的10口水平井平均单井初期产油量为19.5t/d,单井稳定产油量为8.9t/d,皆为直井的3倍以上,开发试验取得了成功。
姜洪福隋军庞彦明张国良刘月田
关键词:大庆外围油田储量动用地质建模地质导向随钻测试
复杂断块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砂体几何学特征——以海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为例被引量:7
2014年
准确刻画扇三角洲单期扇体几何形态是破解海塔油田开发的关键地质技术,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在海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识别出3个长期(LSC)、4个中期(MSC)、6个短期(SSC)、53个超短期(相当于单砂体)基准面旋回,首次建立了海塔盆地已加密开发区块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优势砂体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主要发育于可容纳空间较小的SSC3、SSC4及SSC5与SSC6的转换面附近。单期水下分流河道宽厚比为50∶1~200∶1,平均为85∶1;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增大、厚度增厚、宽厚比增大,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变窄、厚度减小、宽厚比减小。河口坝展布面积与其厚度有一定正相关性,一般半径与厚度的比值为60∶1~120∶1,平均为90∶1。本次研究首次实现海塔盆地单砂体级沉积微相工业化制图,精细刻画了主要砂体几何学特征,为综合挖潜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姜洪福张世广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扇三角洲单砂体几何学
萨中地区合理注采比研究被引量:32
2001年
通过大量生产数据分析与计算 ,建立了萨中地区各套层系合理注采比预测模型。萨中全区合理注采比预测宜采用注采比与水油比法 ;萨葡层宜采用物质平衡法 ;高台子层宜采用多元回归法。根据预测公式可得出一定假设条件下 (定产、定压和定含水上升速度 )今后两至三年注采比变化规律。数模计算结果与注采比软件拟合结果基本吻合 ,表明本项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可靠的。依据理论分析计算 ,给出一次、二次加密调整井及基础井网 ,确定了合理的注水匹配关系 ,提出了调整注采比和注采结构的建议 。
郑俊德姜洪福冯效树
关键词:地层压力水油比注采比数学模型注采结构调整
滦平盆地白垩系陆相页岩油储层特征被引量:18
2020年
滦探1井首次在滦平盆地白垩系发现页岩油,填补了燕山构造带中生界油气发现的空白。综合岩心、镜下薄片、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化验资料,对滦平盆地白垩系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展开研究。研究区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主要包括泥页岩、粉砂岩、白云岩、长英质混合细粒岩、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和黏土型混合细粒岩6种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和裂缝为主,裂缝包括构造缝、异常高压裂缝和层间缝,孔隙以晶间孔和溶蚀孔为主。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6%,渗透率平均为0.265 mD,整体为低孔超低渗储层。根据岩性组合和录井显示,垂向上识别出2套页岩油储层。下部页岩油储层为火山—湖泊沉积,主要包括泥页岩、粉砂岩、白云岩、长英质混合细粒岩和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等岩石类型,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油气显示以黄绿色轻质油为主,见天然气产出;上部页岩油储层属于正常湖泊沉积,岩石类型以泥页岩、粉砂岩、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黏土型混合细粒岩和长英质混合细粒岩为主,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见黑色重质油和天然气析出。分析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背景和总有机碳含量是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袁晓冬姜在兴张元福姜洪福
关键词:页岩油岩石类型储集空间滦平盆地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油井套损分布状况的研究及运用被引量:2
2011年
本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海拉尔油田B301区块诸井中贝3-1注水井附近11口油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各井之间由于注水和开采等原因,且各站点之间的有向信息(压力)传输指数在地质构造上特征不一致,而各个井之间的有向信息(压力)传输有一定的关联,我们可以结合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界定各井的状况,从而研究区域井的分布模式特征,进而为解释其他相似区域地层压力空间分布提供理论依据,更加方便的预测套损井。
王大伟周凡姜洪福孟凡顺
关键词:套损模式识别ISODATA
稠油段油层近井微生物吞吐试验被引量:3
2001年
由于稠油段油层原油的粘度高 ,重烃组分所占比例大 ,因此造成采出井采出困难。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微生物菌种对此类油层进行处理 ,在喇嘛甸油田东部过渡带地区稠油段油层 4口井进行吞吐试验 ,并研究了该菌种在油层中的生长、繁殖、降粘、增油等状况 。
侯维虹纪平张义江宋辉姜洪福
关键词:微生物吞吐试验驱油效果
海拉尔断块油田沉积体系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姜洪福王运增辛世伟刘威刘阳董秀超齐林海秦培锐宋留
针对部分开发区块钻井前后砂体认识变化大,储层规模和展布认识不清的实际,重点开展了沉积体系类型划分、优势相带砂体预测等研究,理论结合实际,基本搞清了沉积体系类型及砂体分布规律,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有效指导了老区外扩、岩性油...
关键词:
关键词:断块油田开发储层预测
非均质油层深度调剖改善聚合物驱技术研究
本文针对大庆油田萨中地区聚合物驱开发表现出的一些不适应现象:主要是油层渗透率级差大、聚合物与高渗透层不匹配、聚合物沿高渗透层低效采出、高渗透层聚合物用量大等矛盾,应用大量详实的现场实际资料,详细描述了油层平面和纵向非均质...
姜洪福
关键词:原油采收率驱油技术油层渗透率调剖机理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CO_2非混相驱油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大庆长垣外围有3×108t特低渗透的扶杨油层储量在注水开发条件下难以有效动用,为提高这部分储量的有效动用率,开展了CO2非混相驱油试验研究。PVT测试结果表明,扶杨油层原油较稠,体积系数小,膨胀性和收缩性小,溶解系数较低;CO2驱油细管实验最小混相压力为29 MPa,比原始地层压力高8.6 MPa,现场试验为非混相驱;长岩心实验CO2驱油采收率比注水高4~6个百分点。综合室内可行性评价实验结果看,大庆长垣外围扶杨油层开展CO2驱油试验是可行的,并于2003年初在宋芳屯油田南部开辟了注气试验区,有注气井1口,采出井5口。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2驱油能够使特低渗透、裂缝不发育的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其开发效果,该技术有望成为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有效动用的可行技术。
姜洪福雷友忠熊霄闫丽萍皮蔚峰李秀娟于长焕
关键词:特低渗透扶杨油层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被引量:53
2010年
利用22口井的岩芯资料和近4000口井的录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分析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揭示该三角洲体系骨架砂体为大量、密集(平均分布密度1.02支/km)、窄的(多为200~300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席状砂,河口坝砂体不发育且呈明显的河控性(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及前方,呈顺源窄带状)。在深入认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沉积背景、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等基础上,建立了葡萄花油层的沉积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又进一步建立了6种亚相区沉积模式,即: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外前缘区"浪控席状砂"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外前缘过渡区"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席状砂"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河口坝"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带状体"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分流平原过渡区"近岸"模式和河控浅水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河控带状体"模式。这为本区储层空间分布模式建立、骨架成因单砂体识别及油田进一步挖潜与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
孙雨马世忠姜洪福刘云燕丛林刘宗堡
关键词:分流河道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