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耿 作品数:47 被引量:29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田肥力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达到培肥土壤、化肥减量增效和持续丰产的目标,在不同肥力水平稻田中开展了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水稻(中稻)产量、土壤肥力和化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点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培肥地力,与常规施化肥处理相比水稻产量提高2.1%~3.8%,平均提高2.7%;与试验前相比,马回岭低、马回岭中和新城镇试验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0.6、0.6和0.5 g/kg;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比试验前和常规施化肥处理均有明显增加,且氮磷钾利用率均明显提高,各试验点的平均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52.3%、28.3%和60.4%,分别比常规施化肥处理的平均值高16.8、8.9和12.9个百分点。 柴晓明 何小林 胡丹丹 余喜初 柳开楼 孙耿 宋惠洁 徐小林关键词:中稻 化肥 有机肥 肥料利用率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2016年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施肥措施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位于双季稻主产区湖南省宁乡县国家级稻田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应用Biolog技术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60%有机肥、无肥对照)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从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角度评价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以及单施化肥处理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秸秆还田处理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低于无肥处理。在早稻和晚稻成熟期,Mc Intosh指数均以60%有机肥和30%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其次为施用化肥和无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最低;Richness和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秸秆还田>无肥>化肥。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施肥处理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和糖类,但不同施肥处理间碳源利用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说,不同的施肥处理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了不同影响,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维持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唐海明 肖小平 李微艳 孙耿 程凯凯关键词:双季稻 长期施肥 根际土壤 控释氮肥根区优化施用对双季稻根系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023年 为探索控释氮肥和优化施肥位置等技术手段在双季稻的应用效果,开展了控释氮肥根区优化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氮肥(CK)、根区常规施肥处理(RCF,氮肥为尿素,根区施肥为常规位置)、根区优化氮肥种类处理(RCFK,在RCF的基础上,氮肥40%为尿素,60%为控释氮肥)、根区优化氮肥种类和位置处理(RCFKP,在RCFK的基础上优化根区施肥的位置),分析了根系生长发育、水稻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并进一步对根系特征与肥料利用率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RCFKP处理下早、晚稻的根直径、体积、表面积、干重和根长均显著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与CK、RCF和RCFK处理相比,RCFKP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7.30%~48.43%和8.65%~57.28%,早晚稻的秸秆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8.23%~165.15%和14.74%~96.19%,早晚稻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2.62%~138.49%和17.25%~142.60%,早晚稻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5.03%~149.54%和16.18%~120.59%,早晚稻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27.88%~65.55%和34.18%~75.03%。通过拟合方程发现,所有根系特征指标均与氮肥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根区优化施肥可以通过促进根系生长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因此,施用40%尿素和60%控释肥且根区优化施肥的方式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从而促进其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增加水稻植株氮积累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使水稻增产。 胡丹丹 余红英 王志美 柳开楼 吴艳 宋惠洁 胡志华 孙耿关键词:控释氮肥 根系特征 氮肥利用率 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水稻植株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9 2018年 为明确双季稻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选择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开展了黑麦草-双季稻(Ry-R-R)、紫云英-双季稻(Mv-R-R)、油菜-双季稻(Ra-R-R)和马铃薯-双季稻(Po-R-R)种植模式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后茬水稻各部位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成熟期,Po-R-R处理茎、叶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晚稻成熟期,Ra-R-R处理的茎、叶物质转运率和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早稻成熟期,Mv-R-R处理水稻植株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各秸秆还田处理水稻植株茎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成熟期,Po-R-R处理叶、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Mv-R-R处理穗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y-R-R、Ra-R-R和CK处理(P<0.05)。总的来说,各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措施均促进了水稻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其中以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水稻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唐海明 肖小平 汤文光 李超 汪柯 程凯凯 郭立君 孙耿关键词:冬季覆盖作物 水稻 干物质 转运 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2018年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土壤质量变化重要的指标,不同作物类型的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影响。以位于双季稻主产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大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应用Biolog-GN技术开展黑麦草-双季稻(Ry)、紫云英-双季稻(Mv)、油菜-双季稻(Ra)和马铃薯-双季稻(Po)种植模式条件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成熟期,与CK处理相比,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稻田土壤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Po处理AWCD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Ry和CK处理。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早稻成熟期,Po处理的Richness、Shannon和McIntosh指数均为最高,其次为Ry、Mv和Ra处理,CK处理最低;晚稻成熟期,各处理的Richness、Shannon和McIntosh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Po>Ra>Mv>Ry>CK。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和糖类物质,不同处理间碳源利用类型有差异。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提高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 唐海明 肖小平 李超 汤文光 郭立君 汪柯 孙玉桃 程凯凯 孙耿 潘孝晨关键词:水稻 冬季覆盖作物 双季稻田 根际土壤 一种水稻节氮种植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节氮种植方法,属于水稻营养与施肥技术领域。本发明水稻节氮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进行豆科绿肥翻压和稻杆还田;所述豆科绿肥翻压前,调查田间蚯蚓种群密度X,设计水稻生长季节氮百分比Y,Y<Sup>2</Su... 李超 程凯凯 文丽 唐海明 孙梅 龙泽东 汤文光 孙耿 汪柯长期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8年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本研究依托设置在湖南宁乡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自1986年—至今,共设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LOM)、60%有机肥(HOM)和无肥对照(CK)5种施肥处理,于2015—2016年取样,系统分析不同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早、晚稻各生育时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LOM>HOM>RF>MF>CK和RF>LOM>HOM>MF>CK;叶片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HOM>LOM>RF> MF>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LOM和H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3 582.5~3 650.0kg/hm^2和2 569.5~2 641.5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L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2 480.0~2 757.5kg/hm^2和2 827.5~3 118.5kg/hm^2。总的来说,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 唐海明 肖小平 李超 汤文光 郭立君 汪柯 程凯凯 潘孝晨 孙耿关键词:水稻 施肥模式 有机无机肥配施 保护性酶 不同母质发育红壤酸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4年 采集了花岗岩风化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耕地土壤,比较强酸性(pH<5.0)和酸性(5.0≤pH<6.5)条件下土壤相关理化指标的差异,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两种红壤酸性特征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低于5.0的土壤中,两种红壤pH分别为4.85±0.11和4.60±0.43,二者差异不显著,但第四纪红土红壤交换性酸、阳离子交换量、游离氧化铁显著高于花岗岩风化物红壤,有机质、交换性Mg^(2+)、盐基饱和度则相反;pH 5.0~6.5的土壤中,两种红壤的pH分别为5.37±0.33和5.48±0.48,第四纪红土红壤的游离氧化铁含量显著高于花岗岩风化物红壤。两种红壤的pH与盐基离子总量、交换性Ca^(2+)、交换性Mg^(2+)、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H+、交换性Al^(3+)呈显著负相关。 龙泽东 孙梅 曾希柏 黄晶 唐海明 石丽红 罗尊长 孙耿关键词:红壤 酸化 长期施肥大麦生育期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2017年 施肥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关系密切,为探明大麦-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大麦(Hordaum vulgare L.)各个生育时期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5种施肥处理之间[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1)、60%有机肥+40%化肥(OM2)和无肥(CK)]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大麦各主要生育时期,长期施肥促进了部分生理功能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甲烷细菌和甲烷氧化菌数量均以OM2和OM1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各施肥处理土壤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OM2>OM1>RF>MF>CK和OM2>OM1>CK>RF>MF;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均表现为OM1>OM2>RF>MF>CK;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表现为OM1>MF>OM2>RF>CK。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各施肥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大小顺序表现为RF>OM2>OM1>MF>CK;过氧化氢酶活性以OM2处理为最高,与RF、MF和CK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OM2处理的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纤维素酶活性均以RF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P<0.05)。长期施肥促进了部分生理功能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最为明显。 徐一兰 唐海明 李益锋 肖小平 李微艳 孙耿 程凯凯关键词:稻田 大麦 长期施肥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2019年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RTO,对照)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6—2017年取样,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CT和RT处理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RTO处理(P<0.05)。CT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均表现为CT>RT>NT>RTO。CT和RT处理水稻植株物质生产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而且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合理。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CT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比RTO处理增加731.1~733.3 kg hm–2;晚稻产量均以CT处理为最高,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比RTO处理增加582.5~717.6 kg hm–2。总之,土壤翻耕、旋耕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量,为水稻高产奠定了生理和生物学基础。 唐海明 肖小平 李超 汤文光 郭立君 汪柯 程凯凯 潘孝晨 孙耿关键词:水稻 土壤耕作 生理特性 保护性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