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冬梅

作品数:37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动脉
  • 13篇冠状
  • 13篇冠状动脉
  • 12篇心肌
  • 10篇心脏
  • 9篇术后
  • 8篇心肌梗死
  • 8篇手术
  • 8篇梗死
  • 7篇动脉旁路
  • 7篇外科
  • 7篇冠状动脉旁路
  • 6篇动脉旁路移植
  • 6篇心脏外科
  • 6篇脂肪
  • 6篇脂肪酸结合蛋...
  • 6篇旁路移植
  • 6篇冠状动脉旁路...
  • 5篇蛋白
  • 5篇动脉旁路移植...

机构

  • 37篇天津市胸科医...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红十字...
  • 1篇天津市南开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作者

  • 37篇孟冬梅
  • 19篇李培军
  • 10篇刘建实
  • 9篇崔让庄
  • 8篇毛用敏
  • 7篇王联群
  • 7篇孙根义
  • 7篇魏民新
  • 5篇张燕杰
  • 5篇张凯
  • 4篇刘子后
  • 4篇张世姝
  • 4篇齐玉娟
  • 4篇李国庆
  • 4篇刘玉洁
  • 4篇赵丰
  • 4篇刘志勇
  • 4篇孙静
  • 4篇郭志刚
  • 3篇陈庆良

传媒

  • 7篇天津医药
  • 3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第七届北京五...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6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不同镇静方式比较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比较浅镇静与传统镇静(中度镇静加每日唤醒)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及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手术治疗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延迟脱机的成年患者共1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浅镇静组[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评分-1~1分,65例]和传统镇静组(RASS评分-3^-2分,69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镇痛,浅镇静组以丙泊酚和/或右美托咪定作为术后镇静药物,传统镇静组以咪达唑仑作为术后镇静药物。比较2组镇静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第1次脱机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ICU停留时间的变化;并对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1)手术后2组患者的心功能、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浅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分别有12例和10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2)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显示,2组患者镇静后的混合/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vO_2/ScvO_2)和心脏指数(CI)均较镇静前升高(均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传统镇静组镇静后的SvO_2/ScvO_2指标较浅镇静组升高(P<0.05),2组非低心排综合征患者SvO_2/ScvO_2指标无差别。(3)与传统镇静组相比,浅镇静组第1次脱机时间、术后总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缩短,术后谵妄发生率下降(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非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浅镇静组的第1次脱机时间、术后总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镇静组(均P<0.05);而在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2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心脏术后非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从浅镇静策略中受益明显,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减少;而适度的加深镇静可能有利于低心排综合征患者早期心脏功能的恢复。
孟冬梅齐玉娟穆玉李健李培军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清醒镇静心排血量
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MMP-3、MMP-9和MMP-12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其血浆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9例(AMI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8例(SAP组)和9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无冠状病变的对照组进行了研究。ELISA法检测血浆MMPs的水平,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法)分析MMP-3、MMP-9、MMP-12启动子的3个部位基因型变异状况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AMI组和SAP组血浆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检出MMP-12启动子的-82A/G变异的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浆MMPs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3和MMP-9启动子区域两个位点的基因变异不影响其血浆水平的表达。未发现天津地区MMP-12的-82位A/G变异的基因多态现象,血浆MMP-9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病有关。
孟冬梅毛用敏陈倩耿婕秦勤赵炳让赵福梅崔让庄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心肌梗塞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预后价值
目的 评价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早期心肌损伤/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59例首次单纯行OPCAB的患者,分别于术前、CABG手术后入ICU即刻、...
李培军刘子厚孟冬梅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中血液回输对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与心肺功能的关系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OPCABG)术中血液回输与术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及对心肌损害、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于天津胸科医院行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符合下列条件的...
李培军魏民新刘建实张燕杰赵丰张凯孟冬梅
文献传递
重组变异纤维蛋白原BβK318E/D320S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毛用敏崔让庄孟冬梅平立芳
该课题对Fbg Bβ链318~320位KGD结构的研究是基于以往研究发现小响尾蛇和蝮蛇蛇毒提取物为含KGD多肽,它可与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特异结合,起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对正常和变异Fbg进行功能检测。结...
关键词:
关键词:凝血功能
镜像右位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电图缺血改善一例报告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右位心的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对1例右位心行心电图检查时左右手、左右脚导联互换,V1和V2导联互换,V3~V6导联放于右胸相应位置后进行检查.结果于PCI术后心电图相关导联缺血较前改善.结论心电图不仅是检出右位心的手段,也是诊断右位心合并冠心病的简便方法之一,同时应用心电图观察PCI术后缺血改善情况,亦与非右位心具有同样意义.
刘玉洁陈刚董军孟冬梅孙根义
关键词:右位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心电图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2015年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是西方国家主动脉瓣置换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将成为重要健康问题.多重致病机制、多因素共同参与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过程.在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过程中会出现新生血管,新血管生成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节.VEGF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调节促凝性[1].我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观察VEGF在人类钙化主动脉瓣的表达.
赵福梅孙静孟冬梅王联群
关键词:主动脉瓣退行性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动脉瓣置换内皮细胞迁移人口老龄化新血管生成
OPCAB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2007年
应用液相芯片法对7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静脉血中IL-6、IL-8、IL-10水平进行测定,并按术后1d肌钙蛋白I(TnI)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TnI≤0.3 ng/ml)和B组(TnI>0.3 ng/ml),比较两组IL-6、IL-8、IL-10水平。结果:术后1dB组血清中IL-6、IL-8、IL-10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认为OPCAB术后心肌损伤程度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
李培军孟冬梅魏民新张燕杰孙得权张凯李卫民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炎症因子心肌损伤
右美托咪啶和丙泊芬在心脏外科手术后镇静下脱机治疗中的比较
目的 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啶、丙泊酚对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镇静下脱离呼吸机的比较.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行下行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因躁动/谵妄致脱机困难(除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镇痛不...
孟冬梅李培军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与OPCAB后心肌梗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非体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59例首次单纯行OPCAB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CABG手术结束(最后1支旁路血管吻合完毕)、入ICU即刻、2、4、8h及术后1天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H—FABP含量;于术前、入ICU4、8h、术后1、2天分别常规化验cTnI、CK—MB。根据术后8h的cTnl值及心电图的改变将患者分为正常组(I组,cTnI〈0.1ng/m1)、心肌损伤组(II组,cTnl0.1~1.0ng/m1)、心肌梗死组(Ⅲ组,cTnI〉1ng/m1)。结果心肌梗死组的H-FABP显著高于心肌损伤组及正常组(P〈0.01),H—FABP与cTnI、CK—MB有良好的相关性。H—FABP在入ICU2h达峰值,显著早于cTnI、CK-MB(P〈0.01),且入ICU4h即开始下降,术后i天回到基线水平。而cTnI、CK—MB达峰值的时间分别是术后8h和1天,且术后2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H—FABP与OPCAB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金标准”cTnI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早期监测H—FABP对诊断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价值。
刘子后李培军陈庆良孟冬梅郭志刚刘建实
关键词: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梗死心脏外科手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