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刚
- 作品数:36 被引量:191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时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3年
- 在20世纪末,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nal,NASCET)、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ECST)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ECST)、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 ACAS)、
- 宋刚焦力群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时机
- 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比较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谌燕飞宋刚凌锋郭锋张文彬华扬蔡兵焦力群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
- 中国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文献评价与现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基于已发表的中文文献,探讨国内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VAS)的发展及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国内对VAS进行的文献报道,检索时间自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行文献阅读及筛选,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资料核对。通过分析VAS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科室分布、麻醉方式、支架使用、手术疗效、临床转归、并发症、用药及再狭窄随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共检索相关文献1429篇,最后纳入178篇,总体质量较低,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篇(≤2分),前瞻性研究7篇(≤4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报告169篇。(2)VAS患者共8540例,由25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参与完成,涉及神经疾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病科、神经科)、介入科、心内科、血管外科及未及科室名称者,其中神经疾病科完成VAS治疗占70.2%(5995/8540)。(3)报道麻醉方式的文献131篇(5950例),其中局部麻醉占78.7%(4680例),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占18.3%(1090例),单纯全身麻醉占3.0%(180例)。(4)正确描述支架具体类型及数量的文献共26篇(965例),支架数量1015枚,居前三位者分别为Genesis支架227枚、Apollo支架179枚、Firebird支架118枚。(5)报道手术及其是否成功的文献166篇(7905例),报道临床症状的文献67篇(2418例),手术成功率99.7%(7882例),症状改善率93.8%(2269例)。(6)报道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的文献9篇(3853例),发生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15例,发生率为5.6%。(7)随访≥100例且随访时间>1年的文献共8篇(1693例),再狭窄发生率为25.4%(430例)。结论我国VAS技术应用已较普遍,但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院完成VAS治疗,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应立足于高质量的研究设计,在我国VAS的导向方面,有待严谨的临床试验�
- 冯瑶李龙宋刚焦力群
-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支架置入术
-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内镜手术修补
- 郭宏川宋刚张秋航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无责任血管压迫时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越法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了解三叉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压迫位置,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三叉神经全程,仔细辨识,判断致痛原因,如有压迫则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未见责任血管压迫则将三叉神经完全松解游离;结果此21例病例术中均未发现血管直接压迫三叉神经,其中17例三叉神经与小脑幕之间蛛网膜粘连增厚,使得三叉神经走行成角、扭曲,17例中有5例术中剪开蛛网膜后发现走行成角的三叉神经通过蛛网膜与血管粘连,全程松解游离三叉神经使得三叉神经恢复正常形态后无需Tefflon垫棉;3例麦克氏腔入口下缘处蛛网膜外硬脑膜上有不知名的窦性静脉压迫三叉神经,将三叉神经和不知名的窦性静脉用Tefflon垫棉垫开;1例内听道上结节肥大,导致桥前池空间狭小,骨性结构直接压迫三叉神经,术中磨除肥大的结节,完全解除骨质对三叉神经的压迫,无需Tefflon垫棉;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随访期间暂没有复发病例。结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但术中在没有发现任何压迫血管的情况下将三叉神经脑池段全程完全松解游离,并恢复三叉神经正常走行形态,可以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
- 郭宏川郭海涛宋刚鲍遇海
-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法
- 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的阶段式目标教学法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采用阶段式目标教学法加强对神经介入医师的培训效果。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共培训3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培训方法为将1年的进修期按每3个月划分为4个阶段,并将学习内容分阶段进行重点教学并设置目标,使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进修医师期满回到原工作单位后6、12个月,分别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得进修医师独立工作的情况。结果 39名医师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均达到预期目标,掌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整体化治疗原则,熟悉并掌握全脑DSA和支架置入等技术。至第四阶段,每名医师作为术者至少完成5例颅外段动脉支架置入。进修结束后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95.8%(23/24)的医师能够独立开展全脑DSA,并保持≥5例/月的数量;87.5%(21/24)的医师能够独立完成支架置入(1例/月)。结论阶段式目标教学法是神经介入专项技术培训实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 焦力群高鹏宋庆斌牛香美宋刚凌锋
- 关键词:脑缺血神经介入目标教学法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神经损伤的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单中心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患者的脑神经损伤发生率,并探讨其与手术经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598例患者的资料,术后7d根据临床症状评估脑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1、3、6、12个月的随访,评估永久性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将患者进一步按2001年1月—2011年9月和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两个时间段分析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 (1)连续纳入行CEA治疗患者共598例,共15例(2.5%)发生脑神经损伤,包括2例(0.3%)面神经、7例(1.2%)舌下神经和6例(1.0%)迷走神经损伤,术后6个月仅1例(0.2%)未完全恢复。(2)2001年1月—2011年9月和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两个时间段,患者脑神经损伤分别为10例(3.2%,10/308)和5例(1.7%,5/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后脑神经损伤总发生率较低,大部分患者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随着手术经验的增长,CEA后脑神经损伤发生率未明显改善。
- 洪韬宋刚谌燕飞王亚冰马妍焦力群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神经损伤
-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筛查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95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均行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前MRI记录肿瘤直径和分类、肿瘤体积和体表面积、肿瘤性质,术中观察面神经走行、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肿瘤切除程度和面神经功能情况,术后8 d评价面神经功能。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面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80例(84.21%),其中3例面神经未解剖保留;近全切除15例(15.79%),其中14例面神经残留少量薄层肿瘤、1例脑干残留少量薄层肿瘤且面神经未解剖保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与面神经重度粘连是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OR=22.349,95%CI:1.895~263.599;P=0.014)。结论对于与面神经重度粘连的前庭神经鞘瘤,手术应更加仔细,若肿瘤全切除和保留面神经功能困难,建议在肿瘤与面神经粘连最紧密处残留薄层肿瘤以保留面神经功能。
- 宋刚吴晓龙王旭李茗初郭宏川肖新如陈革鲍遇海梁建涛
- 关键词:神经鞘瘤前庭神经面神经损伤显微外科手术LOGISTIC模型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单中心不同经验阶段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分析比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不同经验阶段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41例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时间分为初期经验组(57例)和近期经验组(384例),对比两组在卒中和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初期经验组和近期经验组术后卒中和病死率分别为12.3%和2.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随着手术量不断增加,手术经验不断积累,CEA术后的卒中和病死率也会不断下降。
- 宋刚凌锋焦力群郭锋张文彬华扬蔡兵李萌王亚冰马妍谌燕飞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手术经验
- 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探讨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术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术中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 郭宏川赵程欣宋刚李茗初张秋航
- 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责任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