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超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壳聚糖
  • 2篇原位制备
  • 2篇染料
  • 1篇动力学
  • 1篇乙二胺
  • 1篇英文
  • 1篇树脂
  • 1篇酸性染料
  • 1篇螯合
  • 1篇羧甲基壳聚糖
  • 1篇微乳液
  • 1篇吸附动力学
  • 1篇吸附剂
  • 1篇离子
  • 1篇纳米
  • 1篇甲基
  • 1篇二胺
  • 1篇U(VI)
  • 1篇AG(I)
  • 1篇磁性

机构

  • 5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作者

  • 5篇尚超
  • 4篇周利民
  • 2篇刘峙嵘
  • 1篇黄国林
  • 1篇许剑平

传媒

  • 2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乙二胺改性磁性壳聚糖纳米粒子对酸性染料的吸附特性(英文)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乙二胺改性磁性壳聚糖纳米粒子(EMCN)吸附酸性橙7(AO7)和酸性橙10(AO10).EMCN制备时先通过在由环已烷/正已醇、壳聚糖和铁盐组成的反相微乳体系中加NaOH溶液沉淀剂,得到磁性壳聚糖纳米粒子,再经乙二胺改性以增加氨基含量和提高吸附容量.透射电镜表明,EMCN分散良好,粒径15-40nm.吸附实验表明,AO7和AO10最佳吸附分别在pH4.0和pH3.0.EMCN具有粒径小和高表面活性,因此吸附速率快.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模型,AO7和AO10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47和2.25mmol·g-1.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放热,且能自发进行.EMCN可用NH4OH/NH4Cl(pH10.0)溶液再生并可重复使用.
周利民尚超刘峙嵘
关键词: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乙二胺酸性染料
羧甲基壳聚糖吸附剂对铀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
随着核工业的迅猛发展,含铀废水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含铀废水中铀离子不能自然降解,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到达人体,严重威胁生态坏境和人类健康。壳聚糖分子链中含有大量氨基和羟基功能团,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螯合作用。利用壳聚糖吸...
尚超
关键词:吸附动力学
文献传递
微乳液原位制备磁性壳聚糖纳米粒子及其对染料的吸附性能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环己烷/正己醇、壳聚糖、Fe2+/Fe3+盐和Triton X-100组成的W/O微乳体系中加NaOH溶液沉淀剂,原位制备磁性壳聚糖纳米粒子,并经乙二胺改性(EMCN),用于吸附酸性橙12(AO12)和酸性橙10(AO10)。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EMCN分散良好,粒径15 nm^40 nm,饱和磁化强度25.6 emu/g。AO12和AO10最佳pH值分别为4.0和3.0;吸附速率很快,平衡时间40 min^60 min。吸附平衡用Langmuir模型拟合最好,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AO12 2.81 mmol/g,AO10 1.82 mmol/g。由D-R模型计算E值(14.95 kJ/mol^18.54 kJ/mol)表明以化学吸附为主。EMCN可用NH4OH/NH4Cl(pH10.0)溶液再生。
周利民许剑平刘峙嵘尚超黄国林
关键词:原位制备染料
原位制备磁性壳聚糖纳米粒子及其对Ag(I)的吸附性能被引量:2
2012年
以壳聚糖、Fe2+/Fe3+盐为水相,环已烷/正已醇为油相,TritonX-100为乳化剂,通过在W/O微乳体系中加NaOH溶液沉淀剂,原位制备磁性壳聚糖纳米粒子(MCN),用于吸附Ag(I)。考察了pH值、Ag(I)浓度和温度对MCN吸附Ag(I)的影响。结果表明,MCN分散良好,粒径15~40nm,饱和磁化强度25.6emu·g-1,pH6.0时吸附最佳,Ag(I)吸附容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方程,且为自发放热过程。吸附等温线分别用Langmuir,Freundich和D-R模型拟合,表明Langmuir模型拟合最好,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容量2.06mmol/g。吸附活化能E为8.94~9.10kJ/mol,表明以化学吸附为主。
周利民尚超
关键词:AG(I)
离子印迹磁性壳聚糖微球对铀离子的吸附特性被引量:10
2013年
以U(VI)为模板,利用印迹-交联技术制备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离子印迹磁性壳聚糖微球(IMCR)。IMCR粒径为10μm^35μm,磁化强度为29.7 emu/g,对U(VI)吸附最佳pH为5.0,随温度升高,U(VI)吸附容量下降。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且为自发放热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由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计算的E>8 kJ/mol,表明为化学吸附。IMCR对U(VI)最大吸附容量为187.3 mg/g,高于非印迹树脂(NIMCR 160.8 mg/g),并且有更好的选择性。吸附后的IMCR可用0.5 mol/L EDTA溶液洗脱再生。
尚超周利民
关键词:壳聚糖U(V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