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勇

作品数:6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栓
  • 5篇深静脉
  • 5篇深静脉血栓
  • 5篇静脉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4篇血栓形成
  • 4篇深静脉血栓形...
  • 4篇下肢深静脉
  • 4篇静脉血栓形成
  • 4篇关节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3篇关节置换
  • 2篇造影
  • 2篇膝关节
  • 2篇膝关节置换
  • 2篇下肢
  • 2篇静脉造影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6篇庞勇
  • 6篇蒋青
  • 6篇史冬泉
  • 4篇陈东阳
  • 4篇徐志宏
  • 3篇张成绩
  • 1篇戴小宇
  • 1篇孙伟
  • 1篇鲁彪
  • 1篇王峰
  • 1篇翁文杰
  • 1篇陈洪松
  • 1篇姚尧
  • 1篇姚晨
  • 1篇杨献峰
  • 1篇袁涛

传媒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5月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7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全膝关节置换组110例,全髋关节置换组162例。观察静脉造影中两种术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及其差异。结果全膝关节置换组中,中心型血栓10例、周围型血栓94例、混合型血栓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中,中心型血栓3例、周围型血栓140例、混合型血栓19例。两组血栓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96,p=0.007)。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最易累及部位依次为肌间静脉193例(71.0%,193/272)、胫后静脉98例(36.0%,98/272)、腓静脉85例(31.3%,85/272)、胫前静脉24例(8.8%,24/272)、胭静脉24例(8.8%,24/272)、髂股静脉20例(7.4%,20/272)。周围型血栓中,全膝关节置换组比全髋关节置换组更容易累及多支静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12,P=-O.000)。在孤立性血栓中,无胫前静脉血栓形成。在多支静脉血栓中,两组均以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肌间静脉血栓中的两支或三支常见。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不同。
姚尧张成绩戴小宇史冬泉徐志宏陈东阳杨献峰庞勇王峰姚晨蒋青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静脉造影术关节成形术
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溶栓效果研究Δ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溶栓效果研究。[方法]2009年2月~2011年5月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29~74岁,平均58.2岁。双膝关节置换术6例(分两次手术),6例行左膝关节置换术,12例行右膝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使用系统性溶栓治疗。[结果]深静脉造影术后,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发生率为26.7%;系统性溶栓后,临床有效率为100%。分别在术后3、6个月随访两次。[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低,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注意;下肢深静脉造影是关节置换术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手段。
庞勇徐志宏史冬泉陈东阳蒋青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造影
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11年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后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骨科大手术后DVT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使发现和诊断DVT存在困难,因而寻找DVT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变得意义重大,生物标志物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监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血液中DVT的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庞勇史冬泉蒋青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生物标志物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瞻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张成绩徐志宏史冬泉陈东阳庞勇袁涛翁文杰蒋青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静脉血栓形成
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TKA)具有传统手术不可比拟的许多优势,如下肢力线精确、软组织平衡良好、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但对于计算机辅助导航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研究尚少。目的:比较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行初次TKA的53例58膝。其中导航组,即行计算机辅助导航TKA治疗23 例 26 膝,年龄 42~82 岁,平均 67.3 岁;传统组,即行传统 TKA 治疗 30 例 32 膝,年龄 53~78 岁,平均 67.1 岁。根据术后3~5 d 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组 DVT 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及压力、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总和的差异。结果:导航组和传统组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8.7%和36.7%,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5);导航组和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6.2±21.3)min和(110.0±18.0)min,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总和分别为(987.1±441.9)ml和(1250.0±422.5)ml,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5);止血带时间分别为(50.3±17.5)min和(45.9±15.4)min,止血带压力分别为(257.7±20.7)mmHg 和(255.9±18.1)mmHg,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314 和 0.732)。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TKA可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张成绩史冬泉陈东阳徐志宏庞勇蒋青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计算机辅助导航血栓
前交叉韧带退变与骨性关节炎发生的关系研究
储淼庞勇孙伟鲁彪陈洪松史冬泉蒋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