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弘弢

作品数:4 被引量:7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水银洞
  • 4篇金矿
  • 4篇金矿床
  • 4篇矿床
  • 3篇卡林型
  • 3篇卡林型金矿
  • 3篇卡林型金矿床
  • 3篇贵州水银洞
  • 2篇赋存
  • 2篇赋存状态
  • 2篇
  • 1篇大型金矿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选矿
  • 1篇砷黄铁矿
  • 1篇水银洞金矿
  • 1篇水银洞金矿床
  • 1篇铁矿
  • 1篇自然金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省地质矿...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贵州紫金矿业...

作者

  • 4篇张弘弢
  • 3篇苏文超
  • 2篇夏勇
  • 2篇张兴春
  • 1篇田建吉
  • 1篇胡瑞忠
  • 1篇刘玉平
  • 1篇刘建中
  • 1篇周国富
  • 1篇刘全军
  • 1篇夏斌
  • 1篇杨成富
  • 1篇陈睿

传媒

  • 2篇矿物学报
  • 1篇贵州地质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初步研究被引量:40
2008年
采用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波谱和能谱分析技术,对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原生富矿石中的含砷黄铁矿Au、As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有两种金的赋存形式:①不可见金,主要赋存在含砷黄铁矿之中,Au与As之间呈楔形分布关系,推测金以化学结合态金(Au^+)的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的结构;②显微-次显微自然金颗粒(0.1~6μm),分布在含砷黄铁矿的边缘。提出含金-砷黄铁矿的形成可能与含Au热液-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有关,含Fe碳酸盐赋矿围岩是形成高品位、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与去碳酸盐化有关的碳酸盐脉可能是寻找深部隐伏卡林型金矿体的重要标志。
张弘弢苏文超田建吉刘玉平刘建中刘川勤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水银洞
水银洞超大型金矿显微-次显微可见金发现的选矿意义
2011年
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金赋存于沿沉积型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近来从水银洞金矿床原生富矿石(碳酸盐岩型矿石)中一条含砷黄铁矿细脉中发现100余粒次显微-显微自然金颗粒(0.1~6μm),通过对金的赋存状态及预氧化提金后尾渣的研究,认为矿石破磨至325目有可能损失部分金和系统中黄铁矿出现过氧化现象,从而导致消耗大量的NaOH而成本偏高。
刘建中苏文超刘全军夏勇杨成富陈睿张兴春张弘弢
关键词:超大型金矿床水银洞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含金硫化物地球化学与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以沉积岩为主要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的金矿类型之一,金“不可见”或其颗粒极细(纳米级)是该类型金矿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金主要赋存在含砷黄铁矿中,但金的赋存形式仍然是目前争论的焦点...
张弘弢
关键词:水银洞金矿床地球化学金赋存状态含砷黄铁矿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首次发现大量次显微-显微可见自然金颗粒被引量:45
2006年
在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原生富矿石的一条含砷黄铁矿细脉中发现有100余粒次显微-显微自然金颗粒(0.1~6μm),并具有清晰的显微岩相学结构。提出了该类型金矿次显微-显微可见自然金颗粒的形成过程可能与含Au热液-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的大量硫化物化而导致热液中Au的过饱和有关,含Fe碳酸盐赋矿围岩是形成高品位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
苏文超张弘弢夏斌张兴春胡瑞忠周国富夏勇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水银洞
共1页<1>
聚类工具0